走进古诗文绮丽的世界

2017-01-14 21:11王丽华
教师·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山重水复千里马伯乐

王丽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人留给我们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文,这都需要靠我们去传承,去发扬光大。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是语文课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过渡,从初中开始,学生开始更多地接触古诗文,因此这个阶段的学习古诗为以后学生对文言文,乃至于语文的兴趣打下基础。

然而,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堪忧,学生们碰到这些“之乎者也”眉头紧皱,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想学。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好之”,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学好文。目前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死记词义、背翻译、背文章,往往学生学完了一篇古文之后,七零八落地只记得某些重要字词的意思、某些重要的语法点或者某些句子的翻译。一篇脍炙人口的古诗文被教师肢解得支离破碎,这难道就是我们学习古文的最终意义吗?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宝贵财富的应有态度吗?是我们对千百年文化成果的传承吗?

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主要原因是教师把古诗文教得太难了,让我们回归文本,走近刘禹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的陋室;走近苏东坡“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月下庭院;去感受柳宗元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凄凉与落寞;去体味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雄心壮志,让我们走进古诗文瑰丽的世界。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而”字作为文言虚词,用法有很多种,学生们总是难以记住,虽然反复背诵用法和意思,但是还是有很多学生记不住,或者换了一句话就不知道怎么用了。其实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反复诵读文章,每读一遍,对文章的理解就多一点,通过自己理解文意的方法来理解课文,比教师讲解无数遍才记住的方法要好得多。

学习古文,就是要读,古时候的夫子们就是带领弟子们不停地诵读,甚至用唱读来理解文章的意思。在学虚词“而”的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理解不同句子中“而”的意思,以如下例子来解释。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东坡的“峨冠”和“多髯”之间的“而”字是什么意思?其实通过反复诵读的方法可以知道这句话的大概意思:“中间戴着高高帽子长着很多胡须的人是东坡”,“ 戴着高高帽子”和“长着很多胡须”都是相同的元素,所以可以看出这里的“而”表示的是并列的关系,可以直接不翻译。

2.吾尝终日而思矣

这里的“而”是什么意思呢?对该句子的理解是“我曾经整天地想”,那么对应的文言文应该就是“吾尝终日思”,“吾”是“我”,“尝”是“曾经”,“终日”是“整天”,“思”是“思考、想”,“矣”是语气词,那么这句话其实就不需要“而”,如果非要起作用的话,就是放在表示动作状态的状语和动作词中间的一个标志,表示状语修饰动词,故此处的“而”可以不译。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该句子的理解是“世上先有伯乐,在此之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常常有,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与“伯乐不常有”是相反的,这里很明显地可以看出,“而”可以翻译成“但是、却”的意思,表示转折。

其实,通过诵读,第一遍可能会觉得古文晦涩难懂、十分拗口,但是读第二遍、第三遍,顺畅了以后,就会慢慢地开始去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理解意思之后,猜出某个字、词的作用和意思就简单了。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把一个字的不同用法归类、总结,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文,并且自己发现知识、发现学习的方法,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二、善于质疑,温故知新

在教学《论语》的时候,有学生问“人不知而不愠”中的“知”是什么意思?难道是不知道的人就不生气吗?不知道什么呢?什么都不知道不就是傻子吗?傻子不生气,但为什么又是“不亦君子乎”呢?

论语的语言本来就是只言片语,没有上下文可以去看说话的情景、场合,所以学生会产生很多疑问,并且在解读《论语》的论著中,不同的专家持有不同的观点,因此,这里的“知”怎么理解,也是有很多说法的。

如果直接告诉学生教学参考书上的理解“‘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教师这时候告诉学生“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别人不知道我,我不会生气,这难道不是君子吗?”这样的解释是可以行得通,但是在后面的学习中遇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知”又是通 “智”,学生在学习这两个“知”以后就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前面的不可以通“智”呢?

学生们提出这个疑问不是不合理,其实在“人不知而不愠”中,“知”为什么不翻译成“智”呢?联系前面两句,第一句“学而时习之”是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是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为什么就不能和“智慧”“学识”有关呢?“人不知”如果理解成为“人不智”或者“给他讲解完一个问题后还是不知道”,这里的“不愠”也是合理的,“就算遇见愚笨的人或者不开窍的人,也不生气,这不是君子所为吗?”这个解释不仅符合前两句都是对学习的言论,而且更加体现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对“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中“落英”的理解,按课文下的注解为“落下的花”,学生提出“落花”一词与桃花源的格调不和谐,渔人看到桃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让我们看到林黛玉葬花的场景,唯美但凄凉无比,渔人置身于如此凄凉的氛围中,难道还有探访幽暗的洞口的动机吗?如果换成“刚开的花”就大不一样。是啊,你看,清澈见底的小溪边,青青的兰草铺满一地,开着幽蓝的花。微风吹来,浓郁的花香弥散开来,沁人心脾。迎着春风绽放的桃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花瓣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太美了。于是,渔人有了“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欲望,才与后面美丽的桃花源协调。

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无限的,就看教师给他们多少,语文是没有最准确答案的,给学生一个质疑的空间,可以帮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能更快地提高自己学习的能力。

三、言简意赅,大美其里

学生厌恶古诗文是普遍的现象,他们认为在现代社会交际中不会用到古诗文,写作也不会用到,不知道学古诗文还有什么作用;并且背诵、默写古诗文简直比“红军长征”还要艰难,不仅拖的时间久,而且背诵、默写的质量也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只死背了文章,根本没有在背诵的时候去思考行文的逻辑、层级和情感。所以,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古诗文中言简意赅的美和深意,让他们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探索,不要把古文当做一个困难,而应当做一个有意思的“考古对象”或者“实验对象”,从而让初中学生产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和兴趣,这样他们会发现小小古诗文中的大大世界,故而创造出更精彩的解读。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学习陆游的《游山西村》的时候,让学生们自己找出喜欢的句子,很多同学都找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虽然他们只是直观地喜欢这句话,并不能深入地分析出这句话的意境。但是,他们能在文中发现名句,这也体现了学生们对文字的敏感度。学生提出了欣赏的句子,老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深入地发掘这句诗用字的深意与美,让学生在自己发现的研究对象中去体验诗句的意境,这比老师提问让学生去抠词寻字要有效果得多。

师:既然你们最喜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句诗,那能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吗?

生1:因为这句诗画面很美,山重水复,作者正愁无路可走的时候,突然,暗绿的柳树、明艳的鲜花之中,一个村子出现了。

学生的答案不出教学参考书或者课外辅导书的范围,但是这并不代表全是他们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他们能找出来,可老师一旦提问“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的时候”,他们的回答就会向参考书靠拢了。其实,只要有兴趣,就能顺着学生的想法深挖下去。

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绘的画面,仅仅是自然界的山山水水绿柳明花村落吗?有没有别的意思?

生2:诗人在青翠欲滴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诗人感觉豁然开朗。

师:这位同学充分发挥了联想和想象,描绘的画面非常真切,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画面非常美丽,只是还是停留在事物的表象啊,大家再想想看。

生3:人们在探讨学问、研究问题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山回路转、扑朔迷离,出路在哪里?于是顿生茫茫之感。但是,如果锲而不舍,继续前行,忽然间眼前出现一线亮光,再往前行,便能豁然开朗,发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新天地。

生4:置身山阴道上,信步而行,疑若无路,忽又开朗的情景,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前途所抱的希望,也道出了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在教晏殊的《浣溪沙》时,我也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们很快找出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我就接着问:“既然喜欢,为何喜欢,说说理由。”

生1:我从诗句中读出了惆怅。作者感叹往日美好时光已如流水远逝,再也不能回到从前那美好的时光,心中泛起淡淡的哀愁,所以,我喜欢。

生2:我从诗句中读出了无奈。花的凋零,春的消逝,美好时光的流泻,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我们无法强留,但我们可以选择珍惜。所以,我喜欢。

生3:我从诗句中读出了欣慰。夕阳西下不可回,鲜花凋零无奈何,但那翩然归来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在此安巢的旧时相识?

师总结:是的,美好的事物易逝,我们需珍惜。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通过引导,学生们在小小的文字里,看到了大大的世界,学生们真正钻进了这首诗里,你会发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竟是如此的强大。

古诗文的魅力也在于此,简单的句子和词语能够让学生们发现无限的意境,这不仅是语文能力的体现,也是学生在对古诗文一步步产生研读兴趣的体现!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华兴中学)

猜你喜欢
山重水复千里马伯乐
WILD RIDE TO XANADU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伯乐传道
山重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