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习作教学中提升教学质量

2017-01-14 04:33朱燕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朱燕

[摘 要]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亲近文本的状态。语文课程本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基本性质而得出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必须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必然离不开亲近课文的文本。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独特体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强调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亲近文本的状态。也就是说,准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特点,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这是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在追求的一种课程状态。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认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看法,基于语文课程本身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课程基本性质而得出的。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课必须关注语言文字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必然离不开亲近课文的文本。

而习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当然也是离不开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指导,这和笔者在上面阐述的想法也是一致的。也就是说,由阅读教学启发和牵引出的习作教学也必然是关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既然这样,那么如今的习作教学也就越来越倡导让学生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运用表达真情实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中年级学段的习作教学目标中分别作了如下表述:“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我们注意到“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也可以理解为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真情实感。在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特别强调:“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作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段描述也可以理解为:让学生写符合自己语言特色的有真情实感的话,而不是写外表华丽但却并非发自内心的真话、实话和心里话。

凡是有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经历的老师们都知道,学生谈到写作文一般是比较怕的。特别是中年级初学习作的学生常常感到无话可写。无奈之下,只好买一本习作选来参考,长期延续这种习惯的结果就是学生写作只会千篇一律地模仿而难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更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新课程改革条件下的习作教学就是要努力避免这种现象,应该使孩子们明白,典范的文章固然是学习的范例,但那只是一个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并不能代替自己平时的积累和有自己独特体验的表达。应该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拓展思路、开阔眼界,从生活中取材,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将生活中激发的真情实感表达在习作中,同时也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

下面分两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首先谈谈从生活中寻找作文素材的例子。

例如过去我们在习作教学中常看到学生在“写人”的文章中记叙和表现母爱,笔者不止一次地看到这样的习作内容:大意是说下雨天妈妈送“我”上学,为了不让“我”淋雨,就故意将伞往自己身边多移一些位置,结果到了学校,“我”没有淋着雨,妈妈的身上却湿了一大片。

我们不能否认,当这篇习作最初出现的时候,确实有的孩子有过类似的经历,这最初表现这一内容的孩子也许捕捉到了生活中的感人细节,因而完成了自己的习作。

可是,到了学生完成习作练习的过程中,不少孩子因为读了这样的范文,感觉这也确实是表现“母爱”主题的一个事例,于是不约而同地将这样的事例一次次地写进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现象,我们就不能简单地认为孩子只是模仿了,当我们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应该进行指导,帮助这样的孩子摒弃别人用过而自己没有真实情感体验的事例,要引导他发现自己生活中表现母爱的事例。

学生的习作当然有学生的语言特色,他们在习作的过程中也是在创造文本,因而习作教学也应该和阅读教学一样关注语文的文本本身,只不过阅读教学是教学生理解他人的文本创作而习作教学却是在指导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文本。现在,我们仍以写人为题材的作文为例来阐述在习作教学中如何教学生把文章写得具体充实,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和体验。

在表现母爱的习作中我们还看到过这样的例子。为了体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学生会写:“晚上回到家,妈妈总是准备了丰富的晚餐,有许多我爱吃的菜,而我的妈妈总是把我最喜欢吃的菜一个劲儿地夹到我的碗里。”

有些学生写到这里往往就戛然而止了,问他为什么不继续写下去,他说我再也想不到如何写了。那么显而易见的,这段话只是一个并不丰富也不生动,更没有有效表达真情实感的句段。现在,我们就来仔细分析,如何引导学生将上面的这段话写具体。

仔细观察上面的这段话可以发现,从头到尾只用了一个动词“夹”,除此之外,更没有什么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然而生活的事实告诉我们,人与人在相处的过程中,哪怕是一段很简单的交流也是不可缺少“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几个要素的,况且,关于动作的完整描述往往不是一个动词就能全部涵盖和承担的。

我们在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回忆自己平时和妈妈相处的过程中,妈妈确有过给自己一个劲儿的夹菜的经历。

还要引导学生回忆与思考,妈妈在夹菜给自己的同时不可能是一眼不发的吧,一定是带着一定的神态并伴随着丰富的语言的。

这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给孩子设计情境,并带领孩子一块分析。既然是体现母爱的习作,固然要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慈爱。因此母亲的语言应该是亲切和蔼的,应该是带有勉励的话语。例如,给孩子夹菜时往往会激励孩子多吃些,还要不停地说说这菜的好处,唯恐自己的孩子没有多吃。说这些话时神态也是平和亲切的,这也可以引导孩子写进自己的作文里,而神态与语言的描写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因此,学生可以写,妈妈带着怎样的微笑说了一句什么话。那么,在餐桌上,孩子和自己的母亲也是要有交流的,不是只有母亲的话语而没有孩子自己的反应,因此这又可以使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写写当时的状态,而关于动作描写的连贯性则是毋庸赘言了,加上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一定会使习作中的文字画面生动活泼起来。

以上只是举了习作教学中一个例子来阐明教师如何在习作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融入习作中,以提高习作教学的质量。我们应该坚定这样的认识:在习作教学的设计与教学过程中,只有用教师的真情实感引导学生写真实的独特体验,才能让学生写出具有真实感的习作。

猜你喜欢
习作教学小学语文
分析新课程背景下小学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提高习作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与研究
学生习作难题之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