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于“实” 精于“巧”

2017-01-16 01:13徐英庆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省略号文本探究

徐英庆

“一堂好课往往源于一个好问题”。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问题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好的问题、好的创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笔者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目睹当前语文教学的问题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区。

一、语文教学问题设计存在的误区

1.蜂腰肥臀,程式单一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设计比较固定的程序是:(1)激趣导人;(2)朗读课文;(3)整体感知;(4)合作探究;(5)美点赏析;(6)拓展延伸。一节课听下来,给人的感觉是“虎头豹尾马蜂腰”。“激趣导入”设计精彩,“拓展延伸”内容丰富,然而对于文本的解读却浅尝辄止,有的甚至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少教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抓不住文章的重点,突不破文章的难点,找不准文章的妙点,选择不了主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导致“合作探究”这本应“大腹便便”的教学环节轻描淡写。

2.面面俱到,泛泛而谈

在教学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舍得”是一种创意,更是一种智慧。“舍不得”“放不下”会使设计的问题过于繁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碎问碎答”的现象随之发生。一堂课下来,没有明确的教学中心,没有紧绷的思维链条,学生漫无目的地被牵着鼻子走,结果是“雾里看花”“水中捞月”。提问分层性不够,启发性不足,针对性不强,不能激活学生思维。要么问题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要么问题难度过大,超出学生的理解范围,教师又不对问题进行必要的辅助支撑,学生的回答没有准度、没有深度,甚至游离于文本之外。

3.步步为营,限制生成

教学设计是画“圆”的艺术。一个成功的设计一定是一个完整的“圆”。如果把“圆”画得太圆,学生便没有修正的空间;如果把“圆”填充得太满,往往就不能达到“圆满”。有些设计者过分强调单一的“预设”,不预留一定的空间,限制课堂生成。一连串问题成为牵引学生向教师的“教学”设计靠近的阶梯,成为帮助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学生对课堂提问应变不够,不能根据新情况及时调整纠偏。学生的求知欲无法扩张,创造力就此止步,开拓性思维更无从谈起。

4.设计杂乱,缺乏勾连

不少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或设计问题比较多,认为要讲的都有体现;或在解读文本时,任意加人一个关联不大而自我欣赏的问题;或以课后思考题为基本问题,不建立习题之间的联系纽带,孤立解决课后习题。这就造成问题设计杂乱无章,问题之间缺乏联系,对为什么要设计这些问题,怎样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什么时候解决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之间没有联系,学生就会处于混沌状态,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形成思维的链条,这就大大影响文本解读的质量;学生得到的知识是分散的,零碎的,不能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架构的认识,不利于学生写作思维的形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要想设计好教学,上出精彩的语文课,就必须讲究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策略和技巧。

二、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的技巧和策略

1.打破常规,重新洗牌

《河中石兽》是清代纪昀的一篇文章,文中有两个主要人物:讲学家、老河兵。可以打破常规来设计问题:人名中最能体现两个人物特点的字是哪个字?他们认为石兽都去哪儿啦?两个人名是否带有作者的深意?毫无疑问,讲学家的“家”,老河兵的“老”最能体现两个人物的特征。所谓“家”,即知识渊博;所谓“老”,即“经验丰富”。面对“石兽都去哪儿啦?”的问题,究竟是“知识渊博”重要,还是“经验丰富”重要,最终真理站在老河兵一边,文章的主题就显而易见了,这怎不带有作者的深意呢?课后思考题不经过“二次加工”直接作为教学问题,虽不失重点但未必妥当。课后思考题是孤立的呈现,问题之间不一定有联系。而一套好的问题设计,一节好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完整的、圆润的、闭合的,需要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突破惯性思维,通盘考虑问题设计,将课后思考题在设计中合理穿插,还要看穿插的时机是否可以有效牵引学生思维,是否可以到达设计的终点。

2.疑难问题,巧妙支撑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学生理解能力之外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会遇到学生思维短路的状况,有时在陌生的环境上课,尤其是借班上评比课不能与学生达成默契,出现进入不了状态的尴尬局面。《藤野先生》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的主题学生很难把握,几乎所有的老师都会设计出: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原因是什么?然而,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初中生而言,理解难度很大。不是没有办法,可以采用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去支撑主问题:

(1)鲁迅先生学医的目的是什么?(治病)

(2)病治好了,哪儿舒服啦?(身体、肉体)

(3)行医一生能治好多少人的病?(部分)

(4)看电影的中国人有“病”吗?(有“病”)

(5)哪里有“病”?(大脑、精神)

(6)除了那些看客,当时的中国国民有“病”吗?(同样有“病”)

(7)国民为何有“病”?(封建制度的压抑、禁锢思想等造成中国人麻木不仁)

(8)几乎所有的国民都有“病”,鲁迅学医能治那么多人吗?(不能)

(9)为啥治不好?(因为“病”人多,又是精神上的“病”,不是肉体上的病)

(10)那么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呢?(文学可以唤醒灵魂)

(11)弃医从文体现作者什么情感?(爱国)

主问题通过子问题巧妙支撑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教学目的。

3.合理搭桥,通前达后

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要建立问题之间的联系,需要一道“桥”,一头连着情节,一头连着主题;一头连着人物,一头连着情感。那么,文本中的“桥”在哪里,就需要设计者的慧眼了。不同的设计者心中有不同的“桥”,但是不同的设计者到达的终点是相同的。杨绛的散文《老王》也可这么设计:把文章结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当做一道桥。一问“幸运的人”是谁,缘何“幸运”?二问“不幸的人”是谁,怎么“不幸”?三问“那”指什么,发生了哪些事情?四问作者本无愧于老王,为何“愧怍”?一问交代作者经济状况;二问了解老王,建立“老王生存档案”;三问梳理情节,概括事件;四问探究主题。四个问题围绕一句话中的四个关键词,既抓住了教学重点,又丝丝入扣,给人浑圆一体的感觉。

4.巧用标点,个性设计

在教学中,微不足道的标点符号经常被遗忘。其实,这些小小的精灵,不该被忽视,它渺小的躯体中蕴藏着阔大的世界,尤其在语文教学中,标点在分析形象、领会情感和探究主旨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鲁迅的《故乡》对于初中生来说,领会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主题是难点。其实,先生给了我们一把钥匙,关键在于教者能否找到这把钥匙,并用这把钥匙打开学生的智慧之门,这把钥匙就是——文中的28处省略号。读少年闰土的语言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

(1)少年闰土同“我”谈话时,每次都用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2)少年闰土同“我”谈话时,运用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从这些省略号中能看出少年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

读中年闰土的语言时,可设计以下问题:

(1)三次称呼“老爷”后,接着用省略号,你能想象一下,闰土是想说还是不想说或是不敢说,如果想说,他想说什么?如果不敢说,为什么不敢说?

(2)“吃不够”、“又不太平”、“没有定规”等后面的省略号,说明什么问题?

(3)从省略号中看出中年闰土变成了怎样的人?什么原因导致这种变化?

通过对省略号的探究,分析闰土形象的变化,寻找闰土变化的原因,体会作者沉重的情感,再去探究主题就相对容易了。对长文章的解读需要设计者有独特的视角、巧妙的匠心,标点有时可为我们提供有效的途径。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钧的代表作之一。本文教学可以采用三个标点符号的设计:阅读1~8段,感知那树形象。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这是一棵一的树。讨论结束后,教师一问:如果要为那树打个标点,你准备用什么标点表达对那树的敬意?(感叹号)接着阅读课文第9段至结尾部分,追踪那树命运。在阅读这部分内容之前,教师二问:这棵可亲可敬的大树,它的命运终会如何呢?(问号)在研读文本结束之后探究主题之前,教师三问:有人建议保留那树,有人认为要伐掉那树,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该如何协调,这给我们人类以深深的思考,请用一个标点符号表达你的思考?(省略号)

通过三个标点的设计,将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感叹号解决对那树的情感问题,问号解决对那树命运的追踪问题,两者属于感性认识,省略号解决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属于理性认识;从另一方面说,感叹号和问号关乎文本内容,而省略号关乎文本的主题;感叹号和问号关乎课内对话,省略号关乎课外延伸。除了标点符号,通过出现频率最多的关键词、人称代词、文言虚词等也可以进行个性化设计。

5.找准入口,一“问”立骨

问题设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转换。问题设计如果找不准切入口就会无的放矢,导致课堂节奏紊乱,学习效率下降。好问题应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主导文本对话的方向,引导学生总揽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问”立骨,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因此,有些课型只要找对切入点,只需一个问题,就能牵动整篇文章,正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溪流的歌》是严文井的一篇童话,讲述小溪流奔流不息,最终汇入大海的经过。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小溪流在怎样“变”?“不变”的是什么?前一个问题理清思路与情节,培养提炼信息的能力;后一个问题为探究主题,为下文作铺垫。采用了“变”与“不变”的设计,教学十分明朗:“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精神;“变”的是情节,“不变”的是主题。

语文教学问题设计成于“实”,所谓“实”,就要脚踏实地、立足实情,着眼文本,强调活动;语文教学问题设计精于“巧”,所谓“巧”,就要删繁就简,举重若轻,个性解读,浑圆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寻回似曾丢失的语文味,真正实现作者与读者心灵的对话!当然,教无定法。对于文本,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教者就有一千个余映潮!

猜你喜欢
省略号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省略号来了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省略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