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阅读,挖掘语文课堂不一样的美

2017-01-16 01:30孔德俭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篇文章孔乙己个性化

孔德俭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知识储备,调动主动思维,激活情感体验,形成独特的感知和体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正是新课改的关键所在。作为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完善自身,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挖掘语文课堂的独特之美。

一、挑战常规阅读,锤炼学生质疑能力

在教学改革中,离不开对常规阅读的挑战,因为如果阅读总是拘泥于常规化的阅读,那么就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挑战常规的最好方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允许学生对作品有不同于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见解,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篇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从而向大家提出来这样的问题:谁是真正的英雄呢?很多同学通过阅读文本,深入思考,看到了船长哈尔威在生死危难之际,能够冷静果断地处理一切事情,认为船长就是真正的英雄。在这时,教师适时引导:这篇文章的中心就是宣扬这种英雄主义吗?有的同学认可,还有一部分同学提出并不是这样。甚至有的同学提出这样的疑问:面对灾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那么船长也有自己的家人和父母,那么在灾难面前如果船长选择了自保,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呢?这个不同的声音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进了一层。

质疑的重要性完全超过一个绝佳的答案,能自主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称得上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贵有疑,但是,现在很多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强,甚至问题意识淡薄,不会提问,这样的缺失必将造成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进而进一步提高质疑能力,提升阅读质量。

二、注重多元阅读,培养学生创造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有这样的说法:不同的读者赋予了文学作品不同的生命意义,因为文学作品从表面上说是没有生命的,阅读的角度不同,体会到的意蕴也不尽相同。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本,创造性地阅读文本,这样,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学生进行多元阅读、个性化阅读,使学生深入思考,个性解读,寻找作品的生命意义。

例如在教学短篇小说《孔乙己》时,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分析是教学的重点,教师让学生在课下的时间里自主阅读这篇文章,利用网络等各种途径收集关于这篇小说的相关资料,归纳文章表现的主题。通过大家的努力,形成了几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直指封建的科举制度和相关的文化背景,是封建科举制度害了孔乙己,逼得孔乙己走投无路,最终死亡,显然这种看法结合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认识到当时的政治背景,应该是不错的。还有的学生认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是当时社会人们的冷漠,人们普遍没有同情心,等等。这些看法都有自己的道理,作为教师都应该予以认可并给予鼓励。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文学作品就具有了独立性,即便是作者本人,也不能左右别人的阅读体验。读者不同,阅读的角度不同,获得的情感体验也就不同,那么对于学生的多元解读,教师要充分鼓励,积极呵护,注重引导,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对文章获得全新的感悟。

三、实施开放评价。突出学生主体意识

长期以来,传统的评价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培养。现在,随着新课改的逐渐发展,个性化阅读受到极大的关注,这就要求教师要将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实施开放性的评价方法,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自主评价,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教学《济南的春天》,这篇文章写景生动,语言优美,可以用来作为朗读教学的典型例子来指导学生的朗读。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教师大胆鼓励学生自主评价,让学生从中掌握阅读的方法。首先教师提示学生:通过朗读,可以使我们从中很好地体会到作家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并在学生朗读后,请他们提出改进的意见。学生们纷纷讨论交流,积极发言。有的学生认为,某个同学读得好,因为在读到将山比作摇篮这个比喻句时,他轻松愉悦的语感充分表达了自己对山的喜爱。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将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评价的全过程,鼓励学生自主评价,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互相评价,让评价更加客观,获得最佳的效果,同时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让课堂知情相融。

新课改强调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从而逐渐提高教学质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注重教学方法创新,让学生在多元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激活情感,并参与课堂评价,享受阅读乐趣,让语文课堂焕发的生机,展现不一样的精彩。

猜你喜欢
篇文章孔乙己个性化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
我父母的第一次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