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布列兹早期作品的音乐语言

2017-01-16 02:34肖友明
东方教育 2016年11期

肖友明

摘要:皮埃尔·布列兹既是作曲家也是指挥家,他是整体序列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20世纪现当代音乐创作和传播的先行者。受巴比特等人的影响,在梅西安《时值与力度的模式》基础上,于1952年创作了著名的双钢琴作品《结构I》。本文将通过对该作品音高材料的组织方法和基本配对原则进行分析,力求探究作曲家这一时期的音乐语言。

关键词:布列兹;结构I;整体序列;音高材料;音乐语言

一、布列兹及其早期的音乐创作

布列兹自幼喜好数学,1943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后,才最终确定了他的音乐之路。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他深受先生梅西安的影响,通过梅西安他认识到了斯特拉文斯基,巴托克和新旧维也纳学派的音乐世界。此时的他热衷于现代音乐的创作和实验,是当代先锋派作曲家中的佼佼者。

布列兹创作初期的主要作品包括:《音乐笔记》(1945);《诗篇咏唱三首》(1945);《长笛与钢琴奏鸣曲》(1946);《第一、第二钢琴奏鸣曲》(1946、1948);《水的太阳》(1948)等,这一时期是他创作思想发生重大变化和艺术上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从学生时代起就是“新维也纳乐派”的积极追随者,但他并不满足于勋伯格学派对传统十二音技法只限于音高序列控制的手法,而他的理想则是建立—个更加全面而合理地组织音响材料的结构体系。此时的布列兹在创作上的独道见解已经初见端倪,表现出了不同于前辈们的新颖技法,既采用十二音序列,又不重复前人惯用的序列变化手法,独创出属于布氏特色的风格特征。比如在自由无调性中引入序列技术,结构上则采用传统的写法;其创作的人声作品又与同一时期亨策、贝里奥、里盖蒂等人的“新人声主义”理念不谋而合。

自梅西安《时值与力度的模式》发表以来,布列兹看到了一个集音高、时值、力度、音色为—体的“超级序列”,他顿时领悟到,从梅西安再向前迈进一步,就是他的理想。于是,布列兹便立即投人了新体系的试验,将传统的序列作曲原理扩展到对音高、时值、力度、音色等多种音乐参数的全面控制,这就是所谓的“整体序列法”。这一时期的创作特点衍变为语言新颖、音响丰富、节奏灵巧、情感强烈、形式严谨,偏爱有文学意境的题材,表现出明显的非欧音乐倾向。

他用整体序列技术写的第一部作品是《复凋X》(1951),同时期的重要作品还有:《磁带录音机的两个练习》(1951-1952);《结构I》(1952);《无主之锤》(1955);《第三钢琴奏呜曲》(1957)等。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为双钢琴而作的《结构I》,该作品直接取用了梅氏《时值与力度的模式》的音高序列。

二、作品《结构I》中音高材料的组织原则

作品《结构I》是一部用严格的全面序列作曲技术写作的双钢琴作品,其第一部分(本文主要以该部分为例进行分析)共116个小节,分为十一个小段落,每个段落以速度和节拍转换为标志。这部作品结构的划分依据是作曲家根据其原始序列,及其逆行、倒影、逆行倒影所构成的四种音列及其十一次移位,共48种形式,且每种序列只使用一次。由此,可将作品划分为两个大的部分,第一部分为前五个小段落(1-64小节),第一钢琴在这个部分中所使用的音高序列是序列原型P,相应的节奏序列是采用的原始音高序列的逆行倒影RI;第二钢琴在这个部分中所使用的音高序列是序列倒影I,相应的节奏序列是采用的原始音高序列的逆行R。第二部分为后六个小段落(65-116小节),第一钢琴在这个部分中所使用的音高序列是逆行倒影RI,相应的节奏序列是采用的原始音高序列的逆行R;第二钢琴在这个部分中所使用的音高序列是序列逆行R,相应的节奏序列是采用的原始音高序列的逆行倒影RI。

谱例1 布列兹《结构I》中的音高序列原形

横向音程: 大七度 纯五度 大七度 大七度 大七度 小七度 大六度 大七度 小七度 纯五度 三全音

整数标记: 11 7 11 11 11 10 9 11 10 7 6

第一部分(1-64小节)的音高材料是使用的原型序列P及其十一种移位,每一序列出现的顺序是按照倒影I1中各音出现的顺序先后出现的。第一段落(1-7小节),使用音高序列原型P1,左右手声部合为一个声部,音乐呈现出“点描织体”的特点。

谱例2 音高序列的第一次完整呈示P1

第二段落音高序列横向出现了两次,第24-31小节为休止符,音高序列第一次完整出现是在第8-15小节,左右手各以单声的形式呈现,右手声部使用的是音高序列P7,音乐透明,仍然是以点描性为主。左手声部使用的是音高序列P3,音乐呈现出活跃的跳音进行。音高序列第二次完整出现是在第16-23小节,左右手各以一个声部的形式呈现,该部分音乐与前一小段性格相反,右手声部使用的是音高序列P10。

谱例3 音高序列P7

第三段落音乐织体加厚,出现了三声部的进行,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音乐的高涨阶段,最上方声部使用的是音高序列P9,中间声部使用的是P2,最下方声部使用的是P11。

第四段落可以分为两个小部分,第一个小部分(40-47小节),左右手合为一个声部陈述,音高序列为P6,音乐重新回到透明,点描式的特征。第二个小部分(48-56小节),左右手各以一个声部陈述,右手声部使用音高序列P4,左手使用P8。第五段落左右手合为一个声部,音乐为单声部陈述形式,逐渐趋于静止,第一部分结束。

第二部分的音高材料是使用的序列的倒影逆行RI及其十一种移位,每一序列出现的顺序是按照倒影RI12中各音出现的顺序先后出现的,具体说明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三、结语

布列兹是20世纪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作为先锋派作曲家最重要的代表之一,其音乐作品结合了严密的数学构思与自由、主观,甚至狂暴的情感表达,但他制订音乐规则时数学般的严格给了这些狂暴情感以必要的补偿,体现出思想的集中和技法的自由。作为一位作曲家,他在五十年的光阴里书写了音乐史的崭新篇章,并以代表作品《结构 I》树立了其先锋地位。

参考文献:

[1]彭志敏:《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姚恒璐:《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美]彼得·斯·汉森著,孟宪福译:《20世纪音乐概论》[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版。

[4][美]G·韦尔顿·马逵斯著,蔡松琦译:《20世纪的音乐语言》[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

[5]季家锦:《20世纪西方作曲技法》[M],华乐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