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论“郑声”

2017-01-16 12:13李坚
东方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雅乐孔子思想

李坚

摘要: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思想对音乐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郑声”,并不是指的“郑风”。所谓“郑声淫”,不是指郑声淫乱,更不能说郑诗是一批淫秽之诗,它们之间并非等同的关系。要了解孔子“放郑声”的原因,我们必须从多方面来分析。

关键词:孔子;“郑声”;"放郑声"的原因

一、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一生有很多成就,是第一位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思想,创办大规模私立学校的教育家。

此外,孔子还是一位音乐爱好者,他不仅会弹琴、作曲、鼓瑟、唱歌、还会欣赏和评价音乐,曾经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其音乐思想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孔子曾学琴于师襄子、有荷蒉过门者时击磬、常取瑟而歌、《陬操》相传为他所作,另外还可从《论语》中可见孔子对于音乐的评价标准。

二、“郑声”

(一)、孔子所谓“郑声”

“郑声”之说,最早起于孔子。他论述“郑声”的文献主要有两段话。

一则为: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卷八·卫灵公第十五》)

另外一则为: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卷九·阳货第十七》)

自孔子提出“放郑声”、“郑声淫”、“恶郑声”以来,学术界对于相关问题一直争议很大,如“郑声”的具体内涵是什么、“郑声”是否等同郑风郑诗、“郑声淫”的“淫”字该如何理解以及孔子“放郑声”的原因等。迄今为止仍尚无定论。

(二)、“郑声”

从狭义上讲,所谓“郑”即是指郑武公建国之后郑地(河南中部一带),从广义上讲,“郑”还包括卫、邺、鄘等其他地区。《乐记·乐本》云:“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结合当时社会重视“雅乐”以施行“乐教”的传统,我们可知《乐记》中“声”即“声音”,“音”即“音乐”,“乐”即“君子为能之”的“雅乐”。禽兽皆能之的“声”却被孔子用来形容郑地之音,据此,我们得出,此处“声”并非《乐记》中所提之“声”,而孔子称其为“郑声”不外乎是其“郑声淫”思想作祟而有意贬之之语。

首先,在孔子所生活的年代,“乐以诗为本,诗以声为用”(郑樵《通志·乐略》),“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刘勰《文心雕龙·乐府第七》)。即“诗”、“声”是一体的,两者共同构成“乐”,无“声”也即无所谓“诗”。所以,“郑声”也就必然包含了“郑诗”。其次,《左传·襄公十八年》载:“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这段话中“歌北风”、“南风不竞”。云其“多死声”,即这里是将“风”与“声”并列对举的。因此,“声”、“风”、“音”三者没有明确的界限,“风”即“声”、即“音”,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声”与“音”的概念也没有多大区别。

“郑声”自孔子提出起,经过世世代代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包含多重内容的一个泛指概念。“郑声在传播之中已远远逸出‘春秋之际郑国之地这一时空限制,而被用来泛指一切与古乐、雅乐相对立的新乐、俗乐”。①

(三)、“郑声”的音乐特点

乐之五音十二律,长短高下皆有节焉,‘郑声”靡曼幻妙,无中正平和之致,使闻之者导欲增悲,沉溺而忘返,故曰‘淫”也。孔子之所以称“郑声淫”、“乱雅乐”当是指“郑声”破坏了“雅乐”的演奏规范,在音乐上不符合“雅乐”标准而“过其常度”。结合“郑声”自身的特点,其“过其常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它采用了新的音阶。郑声不仅停留于西周的四声音阶,而进一步完善了商音乐的五声音阶,并形成了完整的七声音阶。随后出土的春秋中晚期的晋国编钟(侯马十三号墓编钟)和春秋晚期信阳楚墓的编钟也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在音乐内容上,它具有表现男女之情和讽刺政治的特点。如在讽刺政治方面,《相鼠》、《君子偕老》等篇章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和腐败,讽刺其行径。可见,“郑声”的内容不利于歌功颂德和孔子“乐教”的实施。

第三、它的表演形式自由,不受礼制陈规的束缚。《乐记·魏文侯篇》云:“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獿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 从字面意思来看,可以理解为以“郑声”为代表的新乐表演形式的杂乱。

第四、它的节奏明快、音声繁促。其音乐效果,使欣赏者“不知倦”。

第五、它的音调高亢。

三、孔子“放郑声”的原因

(一)、政治

当时的齐、楚、宋、卫等诸侯强国都有类似于“郑声”这样的流行音乐,在孔子的言论中为何只看到斥郑声呢?其缘由是郑是姬姓国。作为姬姓国,更加应当沿革遵守周的礼仪。郑之不受礼,显示了礼崩乐坏的程度,反映了周礼的衰落。由此,孔子提出“放郑声”更多的是出于维护贵族阶级统治的需要。

(二)、同时期的音乐美学思想

在周代礼乐制度的特殊背景下,“雅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是与当时社会相适应的时代产物。雅乐首先强调的是它的教育意义,用来配合宣导道德。“雅乐”本身代表着“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威严和秩序。到了孔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所谓的“周室衰微”、“礼崩乐坏”的局面,“郑声”完全不符合“中正平和”的规范。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一种以“郑声”为代表的新秩序。对以“雅乐”为代表的旧秩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阻碍了孔子“乐教”思想的实施,为了恢复“雅乐”以“正名”,孔子提出“放郑声”。

(三)、孔子的音乐思想

孔子思想的精髓是“礼”、“仁”及“中庸”。他的音乐思想是其为人的一种反映,是他整体思想的一个侧面。在音乐审美准则方面他提出“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而“郑声”并不符合他这一审美要求很多地方都跳脱了之前礼乐制度的束缚;在音乐情感的表现方面,他强调“思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准则,体现了孔子“中和”的态度;在音乐的政治作用方面,孔子推崇雅乐,反对民间俗乐“郑声”,他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在他看来,乐以礼为内容,可以修身、治国、事君,乐与礼相配合,可以使民“易使”,维持等级统治;在音乐社会教育方面,孔子设置“六艺”为其传授的课程,即礼、乐、射、御、书、数,乐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音乐具有教化作用。

总之,作为封建统治的忠实拥护者,孔子对反映封建制度的雅乐十分推崇。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一种以“郑声”为代表的新秩序,由此代表旧秩序的“雅乐”受到了代表新秩序的“郑声”的极大冲击,阻碍了孔子“乐教”思想的实施,孔子认为音乐影响政治,站在“为邦”的角度,为了恢复“雅乐”的“正名”的角度提出了“放郑声”。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西周时期的礼乐传统和挽救东周时期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希茅、喻意志.《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修订版》.[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

[3]修海林.《郑风郑声的文化比较及其历史评价》.[J].音乐研究.1992.3

[4]蔡忠德.《郑声的历史真面目——郑声论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12

[5]刘再生.《孔子与“新乐”兼谈春秋时期的音乐转型》.[J].人民音乐.1999年第11期

注释:

① 杜汉生.《孔子“放郑声”新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5.(4).

猜你喜欢
雅乐孔子思想
论宋代宫廷雅乐中筝的使用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雅乐的来龙去脉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中国雅乐史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
阿吾(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