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新型学徒制的内涵及要素分析

2017-01-17 20:59韩彦林史立华
东方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要素分析内涵高职院校

韩彦林++史立华

摘要:“学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以师傅的言传身教为主要形式的职业技能传授形式,通俗地说即师傅“手把手”地教“徒弟”。一般认为制度化的学徒制出现在中世纪,“学徒制”一词始于十三世纪前后。在此之前,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都出现了学徒制这一技能传授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要素分析

高职新型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制融入了高职教育的一种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 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个属性上。学徒制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较好地实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近些年,高职院校在办学实践中过多强调社会需求,过分强调职业岗位对人的需求,而忽视了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求;较多关注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忽视了教育的内在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职业教育的畸形发展。所以,在实现高职教育“职业性”的同时,我们必须关注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应在凸显高职教育“职业性”而实现教育外在价值的同时不失其“高等性”,从而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因此,必须赋予新型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

支撑高职院校新型学徒制的要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高职院校新型学徒制是对传统学徒制和学校教育制度的重新组合,其主要特征是学生和学徒身份相互交替。表现为:一是招生即招工,首先解决学生的员工身份问题。二是校企共同负责培养,校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人才培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各专所长,分工合作,从而共同完成对学生(员工)的培养。学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实施新型学徒制,需要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突破体制与机制上的瓶颈,使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2. 重建学习载体。高职新型学徒制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课程进校外“基地”及“基地”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应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安排,但这是目前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难题,也是高职教育实现“高等性”和“职业性”有机融合的瓶颈。究其根源在于,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仍是以知识的系统性作为教学内容的逻辑主线,岗位工作任务不能有机地融入课程内容,这虽然强调了“高等性”,却又弱化了“职业性”。此外,按照岗位工作任务选择课程教学内容,基于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缺乏以能力培养为逻辑主线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这显然也是强调了“职业性”却弱化了“高等性”。这均不能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新型学徒制要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各专业必须通过充分的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培养目标,制订专业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和确定课程标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真正形成融合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态度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其中包含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训和顶岗实习递进式的系统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3. 变革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现行学校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工学交替。由于教学空间延伸由校内到校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在教学管理运行中,要求做到工学衔接合理,在教学管理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一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就是要依据培养过程中学生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需求选择教学组织方式,实行校企共同参与的“柔性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校企共同实施课程管理、共同评价课程实施效果和评估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为新型学徒制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管理上的支撑。

4. 优化教学团队,实现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协作和互补。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高职教育教学团队的特殊性。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首要任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的建设水平也是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专任专业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身的双师素质。“工”与“学”交替的新型学徒制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发生了质的改变,高职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还要熟悉专业所对应的主要职业领域的工作过程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内较强的职业实践能力。

5. 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在高职新型学徒制的制度框架下,学生对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领悟能力,对职业规范的理解,对职业风范的把握,以及创新创业意识的激发,都将有其独特优势。建立以目标考核和发展性评价为核心的学习评价机制,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有三个原因:一是实施过程考核,按照培养方案的设计,结合“工”与“学”特定的课程教学目标,定期对学生的课业学习状况进行考核,适时进行反馈、沟通,保证学习过程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创设学生学习和创作成果展示及各项评优活动平台,如通过开展优秀学徒、优秀技能手、优秀设计师等的评比,组织各类技能竞赛,展示学生学习创作作品和先进事迹,发挥榜样激励对学生成长的促动。三是实施面向学生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的发展性学习评价,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文化自觉等方面的评价,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习品质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贯通校企,全面体现于高职新型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各个学习和实践环节。

参考文献:

[1]夏旭.“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5):105-107.

[2]赵鹏飞.“现代学徒制”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教育,2013(12):38-44.

[3]高葵芬.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6):5-9.

[4]孙丽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3(51):201-202.

猜你喜欢
要素分析内涵高职院校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写作要素分析
额济纳旗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力分析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不是每档节目都能称为“现象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