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引路人

2017-01-17 18:57王硕张丽萍
共产党员·下 2016年12期
关键词:建昌建昌县养牛

王硕+张丽萍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建昌地处辽西丘陵地带,气候干燥,十年九旱。受地域、气候、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全县经济发展水平一直较低,人均GDP仍不足全省平均值的1/6,是全省15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上世纪60年代初,马宝良出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吃不饱穿不暖的童年给马宝良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时,“摆脱贫困”是马宝良最大的梦想。工作后,马宝良先是从事了几年教育工作,之后到县政府办公室和农村工作办公室工作,从此和“三农”结下了不解之缘。1998年8月,组织安排马宝良到新组建的建昌县扶贫办工作,任党组成员。当时随着国家扶贫重点向中西部转移,建昌县也随之退出国家级贫困县行列,被辽宁省确定为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程度列全省之首,全县贫困人口21.3万人,农村居民纯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扶贫难度可想而知。当年的9月2日,也就是马宝良到扶贫办工作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时任辽宁省委书记闻世震挂帅帮扶建昌,在建昌调研时告诫建昌的干部群众:“一定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下愚公移山志,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省委领导的重视与关怀如一针强心剂,注进了马宝良的心里,坚定了他干好扶贫工作的信心与决心。

为充分了解建昌全县的贫困程度与贫困原因,马宝良一有时间就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很快就对全县所有乡镇的贫困状况了如指掌。面对困难群众盼致富但缺资金、少技术、没门路的现状,马宝良向扶贫办党组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有些被采纳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1年,马宝良被组织上任命为扶贫办副主任,2011年提拔为扶贫办主任至今。

踏实、肯干、严谨、敬业,善于与群众打交道,对扶贫工作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方法,这是马宝良从事扶贫工作18年来,县、乡、村干部和同事对他的一致评价。

因地制宜出实招 精准识别贫困户

走进建昌县28个乡镇的任何一个贫困村,都会看到一个非常醒目的公示板,上面用表格的形式公示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相关信息,供群众长期监督。长期公示法体现了“公平清明、公正廉明”,让村民心服口服,这正是马宝良从长年扶贫工作中总结出来的。

多年的扶贫工作经历让马宝良深知,过去的扶贫,瞄准对象不够准确、针对性不够强,一定程度上存在“漫灌”现象,粗放低效,无法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为确保“精准识别”贫困户,2015年,在严格执行国家扶贫办相关规定动作的同时,马宝良还创造性地制定出“八步工作法”和“三短一长”四项公示制度。

“八步工作法”即贫困户申请、村民小组推荐、村“两委”提名、村民代表会议讨论表决形成贫困户初选名单,在村内公示,同时贫困户名单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再次公示,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签字形成全乡贫困户复审名单,报县扶贫办、民政局审批。县扶贫办、民政局审核,发布全县贫困户名单公告。各乡镇形成贫困户复选名单报扶贫办、民政局审批合格后,以村为单位,制作精准扶贫信息公示板,在村内长期公示。通过公开、公示,杜绝了工作中少数人优亲厚友现象。

宏伟蓝图已绘就 奋发有为正当时

面对扶贫大任,马宝良信心十足,在他心中,蓝图早已绘就。在马宝良看来,贫困群体大概分为三类人,有劳动能力但缺技术的、弱劳动能力但选不准脱贫项目的和无劳动能力不能搞项目的。针对这三个群体可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只要对症施策,确保精准,最终会有脱贫效果。

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项目扶持模式。建昌县巴什罕乡榆树底下村地处白狼山东麓,山地多,依靠传统的种植业无法脱贫。针对这种状况,马宝良千方百计寻找投资拉项目,希望通过上项目的方式实现全村的整体脱贫。经过前期的多方沟通协商,并亲自跑北京与企业谈合作,2014年,北京汇源果汁公司终于成功落户建昌,拟在建昌建成东北地区最大的集种植、养殖、加工、生态体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经过积极争取,榆树底下村被纳入规划范围。2015年当年栽植桃树3000亩,2016年又扩大到7000亩。在榆树底下村,共有412户农民以出租的方式把土地流转给汇源果汁公司,流转价格为平地每亩1000元、坡地800元。土地流转后村民不但有固定收益,还可在家门口到汇源果汁公司打工挣钱,每人每月能挣1000-3000元,至2017年就可以实现整村脱贫。

对弱劳动能力贫困户,采取“管家式”扶贫模式。石佛乡梅杖子村人均耕地少、土壤贫瘠、干旱缺水,全村386户中贫困户占1/5。因为缺水,村里曾经搞的蔬菜、枸杞种植都以失败告终。2013年,村党支部书记段国军带领一批人养牛挣了钱。段国军本想带领更多的贫困户一起养牛,共同脱贫,没想到贫困户的积极性却不高。一是买一头牛至少1万元,贫困户缺少这笔启动资金,二是大部分贫困户属于弱劳动力,以前又没有养过牛,担心养不好赔钱。

走访调研中,马宝良了解到梅杖子村的情况后,就坐下来与村“两委”班子共同商量办法。缺资金找县领导:马宝良根据扶贫的优惠政策,联系了县里的金融部门,通过协调小额贴息贷款项目,为每个贫困户贷款3万元,通过贴息,每年每户只需负担367.8元的利息;缺技术,找乡、村干部:采取“管家式”的服务全程跟踪养牛户,村党支部成员养牛经验丰富,每人包扶几户贫困户,为他们提供全天候的养牛咨询与指导;买牛卖牛环节都交给养殖合作社,确保贫困户利益不受损;在环保部门的指导下研究粪便处理;在秸秆处理上找帮扶单位;在防病防疫和养殖技术上找畜牧部门……最终形成县、乡、村齐抓共管的大扶贫新格局。“预计到2019年,梅杖子村将发展建档立卡养牛户46户,还清贷款本息后,每户平均存栏6头。到时候全村可实现整体脱贫。”村干部和贫困群众都对未来信心满满。

目前,经过马宝良的推介,此种扶贫模式已经在建昌县一大半贫困村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今年5月,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建昌召开,梅杖子养牛脱贫模式在全省推广。

对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采取光伏产业脱贫和低保保障模式。2015年12月的一天,顶着凛冽的寒风,在马宝良的带领下,县扶贫办4名干部来到了牤牛营子乡一个位于偏僻山沟里的果园。此番考察并非为了果树,而是为了果园中的一个光伏发电项目。通过询问果园主人,马宝良了解到,果园内看起来不起眼的几块太阳能板,每天竟能发电上百千瓦时,仅供自家果园生产生活用电,每年即可节省电费支出近万元。

了解到这些情况,马宝良深受启发、异常兴奋。只需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不需劳动力,且能长期受益,这不正是给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量身打造的好项目吗?

考察回来,马宝良找到县委书记、县长汇报了光伏扶贫项目的优势并四处联系光伏项目的引进事宜。今年上半年,县政府专门成立光伏扶贫公司,光伏发电项目落户建昌。每户贫困户靠金融扶持的2.5万元贷款,在自家房前屋后建起9块太阳能板的“发电站”,每套太阳能板可使用20-25年,5年陆续收回成本,户均年增收3000元,成为农户家里绿色环保的“小银行”。

同时,对没有条件上光伏项目的家庭,最后通过低保保障兜底。两年来,通过对低保人员严格筛选,取消不符合标准低保人员1234人,新纳入低保1441人。

扶贫帮困送温暖 情暖万家爱无疆

今年中秋节前夕,当人们正沉浸于节日的喜庆氛围中时,建昌县汤神庙镇树汰沟村村民赵海宝一家却愁眉不展,掂量着手里的钱,一家人的生计尚难维持,哪有多余的钱过节啊。正在叹气之时,马宝良和他爱人出现在了赵海宝家里,为他们送去了个人捐助的500元慰问金。

赵海宝原以做豆腐为生,儿子赵东升在外边开抓钩机,日子过得也算红火。2013年,赵东升突遭车祸,导致瘫痪、失声。为了给儿子治病,赵海宝变卖了房产,最艰难的时候,家里连米都没有了,无奈之下,赵海宝找到了马宝良。让赵海宝感到意外的是,马宝良不但认真倾听了他的遭遇,还联系了爱心企业为其捐助,第二天,爱心企业就为赵海宝家送来了米、面和1万元慰问金,解了赵家的燃眉之急。

去年大年三十那天,忙完一天工作的马宝良买了些米、面、油等年货准备回老家贺杖子乡和家人过年,可刚进家门,听说邻乡新开岭乡青山村贫困户李连会家还没有钱置办过年的东西,二话没说,就带儿子把刚卸下车的米、面、油又装上车送到李连会家,看到李连会的家境后,又拿出500元钱塞给李连会。今年7月,他又通过乡、村,为他家送去了两头“脱贫母牛”。

对马宝良来说,这种帮扶还有很多。为了使困难群众早日脱贫,多年来,马宝良一直是“5+2”“白+黑”的工作模式。83岁的老父亲患脑梗塞心衰,生活不能自理18个月,马宝良没有时间在病榻前尽孝,只好把照顾父亲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妻子儿女,今年4月父亲离世,家人有怨,但他无悔。

如今,看到建昌县逐步减少的困难群体,看到昔日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村如今也铺上了柏油路、安上了路灯、有了特色产业项目,看到困难群众的腰包越来越鼓,马宝良深感欣慰。接下来,面对建昌5.7万名困难群众的脱贫重任,马宝良依然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猜你喜欢
建昌建昌县养牛
“V”字形‘早金酥’梨在辽宁建昌的引种表现及关键栽培技术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稻米氨基酸含量和组分及其调控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建昌县水栒子园林苗木培育与紫草间作高效经营技术
【辽宁】建昌县农业农村局召开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启动会议
水土保持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探索养牛模式 打造养牛大县
攻克热东重镇建昌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