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三大常见疾病的防治体会

2017-01-18 12:31李世宏孔晓军刘希望杨亚军焦增华李剑勇
中国乳业 2017年5期
关键词:腐蹄病胎衣乳汁

文/李世宏 孔晓军 刘希望 杨亚军 秦 哲 焦增华 李剑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奶牛三大常见疾病的防治体会

文/李世宏 孔晓军 刘希望 杨亚军 秦 哲 焦增华 李剑勇

(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农业部兽用药物创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新兽药工程重点实验室)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和腐蹄病是影响奶牛养殖业的三大常见疾病,给奶牛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笔者在实际生产中防治奶牛疾病的经验与体会,现将防治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和腐蹄病的方法进行阐述,以供奶牛养殖者进行参考借鉴。

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腐蹄病;防治

近年来,我国奶牛养殖业在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发展,但在奶牛饲养过程中临床型乳房炎、子宫内膜炎和腐蹄病三大常见疾病由于发病频率高、治疗时间长而造成产奶量明显下降,影响着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仍然是奶牛健康饲养的瓶颈。本文结合笔者在实际生产中的防治体会,浅析三大疾病的防治方法与要点。

1 临床型乳房炎

乳房炎泛指乳腺组织的各类型炎症。临床型乳房炎主要表现为乳房出现红、肿、热、痛和乳汁变性等症状。该病淘汰率占奶牛场总淘汰率的9%~10%。

1.1 病因

厩舍卫生条件差,病原微生物,如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链球菌等通过乳头管侵入乳房,并上行到乳腺组织引起感染。饲养管理不当,如挤奶技术不熟练,造成乳头管黏膜损伤,挤奶前未清洗乳房或挤奶人员手不干净以及其它污物污染乳头等或者挤奶间隔太长或挤奶不净,使乳汁滞留于乳房内,均易发生乳房炎。机械性损伤,如乳房受到冲撞、挤压、打击或幼畜咬伤乳头等机械作用而引起的损伤都可成为诱因。

本病常继发于子宫内膜炎及生殖器官的炎性疾病,有些传染病也常并发乳房炎,如结核病、布鲁氏杆菌病等。

1.2 症状

严重乳房炎。多发于母牛分娩后数日内,乳房组织形成大面积坏疽,病牛突然食欲不振或废绝,体温突然上升到41 ℃以上,在乳房皮肤上出现紫红色变色部分,乳房肿胀严重,泌乳量迅速减少,乳汁呈黄水样,渐呈血样或脓样,病乳有刺鼻的臭味。

急性乳房炎。乳腺患部呈现红、肿、热、痛,乳房上淋巴结肿大,乳汁排出不通畅,泌乳量减少或停止,乳汁稀薄,内含絮状物或凝乳块,有的混有血液或脓汁。

慢性乳房炎。乳房患部组织弹性降低,触摸有硬结,泌乳量减少,乳汁变稠并带黄色,有时内含絮状物或凝乳块。

1.3 治疗

治疗原则:消除乳房炎症状,恢复乳房泌乳。

1.3.1 全身疗法

先将患区乳汁挤净。青霉素用量250 万U、链霉素100 万U,1 次注射,每天2 次静脉注射,连用3天,病情严重者可用2~3 倍剂量。为避免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可选用其它抗菌药,但最好先做药敏试验。

1.3.2 局部疗法

先将患区乳汁挤净,将青霉素100 万U、链霉素80 万U溶于50 mL蒸馏水中,而后再加入0.25%的普鲁卡因溶液10 mL,用乳导管注入至病乳房内,注射药物后轻轻按摩,使药物充分吸收,每天2 次,连用3 天。

1.3.3 中药疗法

在进行乳头内注射前应尽量使存奶排空,注射药物后轻轻按摩,使药物充分吸收。蒲公英60 g、红花60 g、当归60 g、紫花地丁60 g、鱼醒草60 g、连翘50 g、荆芥50 g、川芎50 g、薄荷40 g、苍术40 g、通草40 g、大茴香40 g、穿山甲40 g、甘草30 g,加食醋1 kg,加水煎至800 mL,1 剂煎6 次,局部温敷,每次温敷30~40 min,可抗炎、消肿,连用3 天。

1.3.4 治疗要点

治疗前应先将患区乳汁挤净,轻型的无须用药即可自愈,重者依具体症状用上述3 个方法配合治疗。

1.4 预防

科学饲养,保证日粮充足、全价、优质多样,不饲喂霉变的青贮和精料。建立科学的挤奶程序,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保证挤奶卫生,挤奶过程中避免机器空挤和奶未挤净。患乳房炎病牛应隔离饲养。及时治疗子宫炎、胎衣不下等继发性疾病。淘汰反复发作的患慢性乳房炎的病牛。干奶时,乳房内注入长效干奶药物。搞好环境和牛体卫生,运动场、牛舍、牛床应清洁干燥,场地定期消毒,消毒药应经常更换以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2 子宫内膜炎

奶牛的子宫内膜炎主要是指子宫黏膜的浆液性、黏液性或化脓性炎症,统称为子宫内膜炎。

2.1 病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主要是由自然环境中的非特异性细菌引起的,此外,某些特异性病原微生物,如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牛腹泻病毒等均可引发此病。

配种、分娩、助产、流产、剥离胎衣、整复子宫过程手臂和器械等消毒不严、操作不当等,可将病原菌带入子宫引起炎症。流产、早产、难产、产双胎、胎衣不下、产道损伤、子宫脱、阴道脱、产后瘫痪、乳房炎、严重的酮病、子宫迟缓、产后卵巢功能恢复过晚等可继发子宫内膜炎。

营养不平衡,缺乏微量元素硒、锌、碘,缺乏维生素A、D、E,牛过肥、过瘦,均可降低抵抗力,易发生感染。牛体和厩舍环境卫生不良,消毒不严等均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

2.2 症状

多于产后5~8 日发病。体温升高(39~41 ℃),反刍无力,泌乳量下降、塌背弓腰,努责排尿等全身症状。大量炎性分泌物从阴道排出,依炎症性质不同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化脓性和坏死性。分泌物颜色有污红色、棕黄色等,含絮状物或胎衣碎片,腥臭。阴道充血,子宫颈开张,子宫角变粗下沉。

2.3 治疗

治疗原则:消除感染,防止扩散;清除子宫内容物,促进子宫收缩。

2.3.1 全身疗法

伴有全身症状时禁止冲洗子宫,以防因损伤子宫黏膜引起感染扩散和毒素吸收而加重病情,治疗应全身使用抗生素等。可静脉注射50 IU催产素和13.2~15.4 mg/kg土霉素,每天用药1~2 次,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2.2 mg/kg,每天1 次,连用3 天。

2.3.2 局部疗法

非全身症状时,先进行阴道检查,并通过轻轻按摩子宫促进子宫内炎性分泌物排出,而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再用100 万U青霉素联合80 万U链霉素溶于250 mL生理盐水中投入子宫,连用3 天。注意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化学药物(碘、醋酸洗必泰等)。对产后超过12 h胎衣不下的牛只,应尽快、尽早设法将胎衣排出或取出。

2.3.3 中药疗法

益母草90 g、当归60 g、赤芍50 g、桃仁40 g、香附40 g、红花30 g、青皮30 g、甘草20 g,卵巢机能不全或减退时,加阳起石100 g、淫阳藿90 g、菟丝子80 g、补骨脂80 g;卵巢囊肿时,加三棱40 g、莪术40 g;子宫驰缓时,加黄芪100 g、党参50 g、柴胡30 g、升麻30 g;子宫炎症较重时,加二花50 g、连翘50 g、黄芩50 g。煎汤,每天灌服1 次,连用3 天。

2.3.4 治疗要点

奶牛有全身症状时禁止冲洗子宫。局部治疗时必须先进行阴道检查无外伤后,按摩促使子宫内炎性分泌物排出,最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子宫后再依具体情况用药治疗。

2.4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饲喂优质饲草,经常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特别是避免微量元素硒、锌和维生素A、E等的缺乏,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产前要加强运动,增强抗病力。控制产后感染,母牛分娩前后应对后躯、外阴等处和环境进行消毒,助产时应对手臂和器械严格消毒,胎衣不下的应及时给予治疗。避免配种污染,输精前先用清水冲洗母牛外阴部,输精过程应无菌操作。进行药物调理,对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子宫恢复不良的奶牛可以灌服中药益母草膏和生化汤等,促进子宫收缩恢复。

3 腐蹄病

腐蹄病是指奶牛的蹄部真皮发生化脓、坏死,具有腐败恶臭、疼痛剧烈的一种急性和亚急性炎症疾病。以病蹄肿胀腐烂,蹄底有腐烂的小孔,孔内充满污灰色坏死组织或有腐败性液体排出,重症伴有体温升高等特征。

3.1 病因

目前,奶牛腐蹄病确切病因还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管理不当引起牛体营养不良,体质虚弱,尤指日粮中矿物质钙、磷缺乏或比例失调,造成蹄角质疏松,抵抗力降低,易引起蹄底组织炎症。当饲料中缺乏锌、铜等矿物质时,奶牛的体质严重下降,对病原的抵抗力下降,也易导致奶牛腐蹄病的发生。运动场不平坦,牛舍阴暗潮湿,粪便不及时清除,运动场泥泞,牛蹄长时间被粪、尿、泥水浸泡,蹄角质变软,使蹄部组织疏松腐烂,病原微生物易侵入蹄部感染而引起蹄部炎症。

3.2 症状

初期病牛趾间发生急性皮炎,潮红、肿胀、频频举肢,呈跛行。系部直立或下沉,蹄冠变红、发热、肿胀和敏感反应。随着炎症的发展,出现化脓而形成溃疡、腐烂,并有恶臭的脓性液体流出。体温升高至40~41 ℃,喜卧而不愿站立。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泌乳量急剧下降。蹄匣角质逐渐剥离,往往波及腱、趾间韧带或蹄关节。跛行严重,严重者导致蹄匣脱落。

3.3 治疗

治疗原则:止痛、消炎、防止败血。

3.3.1 病牛保定

将病牛在保定栏内保定,用绳子将患肢吊起并固定,用4%硫酸铜溶液清洗消毒患蹄。

3.3.2 修正患蹄

当发现患蹄有坏死腐烂组织时,首先应用蹄刀轻轻从外向内彻底除去腐烂组织,当蹄底深部有化脓症状时,用小刀逐层扩创,使脓性分泌物排尽,其次创内可撒布高锰酸钾粉或硫酸铜粉,再用消毒棉球填塞,最后装上蹄带。

3.3.3 绷带固蹄

给病蹄绷带固定后,将病牛置于隔离区饲喂、治疗。

3.3.4 全身治疗

若病牛出现体温升高,有全身症状时,首先应肌肉注射磺胺嘧啶50~70 mg/kg,每天2 次,连注3 天,同时为了解除酸中毒和防止出现败血,还应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2 000 mL、5%碳酸氢钠溶液500 mL、25%葡萄糖液500 mL、维生素C 5 g,1 次静脉注射,每天1 次,连用3 天。

3.3.5 治疗要点

蹄部彻底清洗消毒后,除去病蹄坏死腐烂组织后用药,病牛需在隔离区单独治疗、饲养。

3.4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提供全价均衡日粮,饲料中添加硫酸锌对腐蹄病有预防作用。在厩舍门进出口可放置防腐剂或2%~4%硫酸铜溶液。牛群中发生感染时,应及时将病牛从牛群内隔离,以控制感染。做好牛舍和运动场卫生,粪便和异物及时清除,场地、设施应定期消毒和维护,创造平整、干净、干燥的饲养环境条件。

4 小结

奶牛养殖业关键在饲养管理,而管理主要抓好饲草料的营养均衡、疾病的预防、设施的维护、场地的定期消毒等工作。一旦发病(尤其是三大常见病),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控制疾病的发展,从源头上控制疾病,保证牛群健康。只有加强奶牛饲养管理,始终保持奶牛健康,才能促进奶牛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创新工程(CAAS-ASTIP-2016-LIHPS),兽用化学药物创新团队]

李世宏(1974-),男,甘肃白银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奶牛临床疾病防治研究。

2017-04-05)

猜你喜欢
腐蹄病胎衣乳汁
按摩推拿护理缓解哺乳期乳汁淤积诸症的作用
南方规模奶牛场胎衣滞留发病规律研究
乳汁点目需谨慎
胎衣加赘物预防母牛胎衣不下的效果观察
牦牛产后胎衣不下的诊断及治疗措施
牛、羊胎衣不下的临床诊治
藏羊传染性腐蹄病防治
浅谈绒山羊的疾病防治
妈妈的奶为何变色了
绒山羊腐蹄病治疗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