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唢呐演奏的艺术魅力

2017-01-18 22:55张维娜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魅力技术

张维娜

摘 要:长期以来,在悠久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唢呐积聚了迷人的艺术魅力,成为备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总结、研究唢呐的艺术魅力,对唢呐演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大有裨益。为此,笔者对此发表若干浅见,以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关键词:唢呐演奏;技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6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92-02

唢呐属于代表性的吹管乐器。千百年来,唢呐一直被认为是最具民族韵味,因而也最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乐器。唢呐在我国流传很广,演奏风格多样。大致有粗扩豪放的“东北派”;明快激越的“华北派”;委婉细膩的“豫皖派”等等。唢呐,给人们的印象大都是喜庆、热烈、威武、粗犷、活泼,很少给人以秀美、典雅之感。

一、唢呐的艺术特性

唢呐,又作“琐口奈 ”、“苏尔奈”。据考,它原来流传于波斯与阿拉伯半岛,“唢呐”之名,即系波斯语原名“surna”的音译。约在金元时传入中国,经改造,发展成为现在的唢呐,并分为喇叭、大吹、小青、海笛等类别。管口为铜制,管身为木制,共由响儿(哨)、吣子(铜芯)、气盘、杆、碗子五个部分组成。响儿由苇子或麦杆制成,上扁下圆,扁平的开口处是哨口,下圆处是响座儿,用铜丝缠紧。吣子(铜芯)为铜质锥状细管,上细下粗,起调音作用。气盘用木片或葫芦瓢片制成。杆(木管)用檀木、红木或其他硬木制成,上细下粗,有八个音孔,正面七孔,背面一孔,是发音器。碗子由薄铜制成,上口用木管相套,下口形似碗口,边向上卷起,可移动,既能变音又能扩音。上述五部分互相连接,发挥各自的作用。

唢呐从音高上又分高、中、低音三种,即从长约六寸五分起,每种相差半寸(五分),直到一尺八寸,长短不一,种类很多,因长短尺码不一,故其音响效果与表现性能亦各异。在演奏技巧上,以呼吸、口风、换气与唇、舌、手指等功,以及吐音、颤音、滑音、指揉音、扼与放、弹音与拨音、嘟噜、咔戏等等,总的说来,唢呐发音响亮,音区宽广,是民族簧管乐器与民间吹打乐器的主要乐器。真可谓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二、唢呐的艺术功能

唢呐作为重要的民族乐器,其艺术功能十分广泛。

其一是独奏。唢呐可以作为独奏乐器,在专业或业余的文艺晚会上,演奏独奏唢呐乐曲,如传统唢呐套曲《百鸟朝凤》,《百鸟朝凤》这首唢呐独奏曲是民间最常见的徴调式。它那欢快活泼、热情爽朗的旋律和以模拟的手法表现的乌叫之声,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音乐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莺耿燕舞,鸟语花香,生机盎然的大自然美景;表现了广大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此曲可箅一首少有的佳作。唢呐乐曲《双庆胜利》、《一枝花》等都是唢呐独奏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曲目之一,在唢呐界流传甚广,影响颇深等,都是有名的唢呐独奏曲。

其二是合奏。唢呐是民族乐队与民间吹打乐队中的重要或主要乐器,无论是婚丧嫁娶、生日祝寿、节日欢庆,还是工程开工、企业庆典、迎送贵宾,都会听到唢呐的悦耳乐音。特别是东北广大农村的“农民乐队”或“家庭乐队”中,唢呐更是不可或缺,并成为其中的“主角”。

其三是伴奏。唢呐在登上舞台、进入戏曲乐队伴奏伊始,是不被戏曲人所认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戏曲的不断发展与传承,唢呐在戏曲乐队的伴奏才逐渐慢慢地被接受,成为地方戏曲乐队音乐伴奏中不可代替的特色乐器之一。在现今的戏曲舞台上,唢呐虽说是不可缺少的、众多的伴奏乐器之一,但在旧的戏班子舞台上,唢呐是没有什么地位与施展空间的,也没有专业的演奏人员担任,而是由“头把弦”或乐队其他会吹者所替代,奏一些如“前场”、“尾声”或戏曲人物示以威风的“升堂”、“升帐”之类的曲牌以及根据剧情需要,烘托环境气氛或辅助中场演员塑造人物形象等,可说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随着戏曲几十年的实践、演变,唢呐这件古老的乐器才逐渐慢慢被大家所认可。所以,唢呐在演变过程中的发展是异常的缓慢,演奏者也比较少,职业演奏者更不多见,高水平演奏者则是凤毛麟角。

唢呐是戏曲乐队中“文场”里的一件重要乐器,京剧、昆曲、评剧、龙江剧等许多剧种里,都有唢呐;二是为二人转伴奏,唢呐是二人转的主奏乐器之一,如二人转《猪八戒拱地》中孙悟空与猪八戒的主题音乐就用唢呐演奏;又如二人转《丁香孝母》、《冯奎卖妻》中的曲牌[哭迷子],也用唢呐伴奏,前者欢快跳跃,后者悲哀低沉。亦喜亦悲,亦轻亦重,亦庄亦谐,唢呐的艺术功能十分完备。

为东北大秧歌伴奏。在东北大秧歌的伴奏中,唢呐更成为一枝独秀的强者,它同锣鼓一起,共同为东北大秧歌增辉添彩,功不可没。

三、唢呐的艺术风格

俗话说:“五里不通风,十里不同俗。”又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育一方艺。”中国的唢呐,因各地风土人情、文化特点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例如陕西风格民乐一般称为“秦派民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萌发,八十年代以后逐渐走向成熟,主要由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以陕西民间音乐为素材创作的或创作的具有陕西风格特征的艺术音乐。《关中情》和《怀乡曲》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具有陕西风格特征的两首唢呐曲。前者表现了关中人传统的生活样态;后者展现了历史中陕北人的艰辛悲戚。《关中情》由引子、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快板部分是再现性的三段结构,第一段欢快豪放,第二段连贯自如、热闹欢腾,结束段是第一段的再现,气氛更加强烈。《怀乡曲》分引子、慢板、中板和尾声四段,原本是吉喆为电影《北斗》创作的一段插曲,后由作曲家扩充改编成一首著名的唢呐曲。二者为我们展现了陕西淳朴、勤劳、善良的民俗风情。山西唢呐擅奏成套曲目,以显其恢宏雄伟的艺术风格,如《八大套》、《大得胜令》等等;河南唢呐则擅奏敦厚、柔和的曲调,以显其轻松、柔美的艺术风格,如《罗戏娃娃》、《大起板》等;河北唢呐音质扎实,圆润丰满,河北唢呐流派的演奏风格与当地人民的性格一样粗犷、大气、奔放,但是仔细听来,刚强中又流露出一丝柔意,刚中有柔、粗中有细,强奏时铿锵有力,弱奏时缠绵婉转,是中华古典艺术中的瑰宝。

东北唢呐则显示出音色脆亮、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阳刚火爆、粗犷豪放、俏丽清新、灵活多变的艺术风格。在演奏方法上以气(吐)唇、牙、舌、手指等的规律运动为媒介,产生出有没流畅、千变万化的唢呐音乐语言。如唢呐协奏曲《欢庆胜利》的旋律,是以东北大秧歌歌曲《大姑娘美》的音调为基础创作而成的。东北唢呐的风格和特色,主要取决于本地区的环境,地方语言,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那种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及其艺术神韵,构成独特的地方风格与深层的文化底蕴。

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是几代东北唢呐人不断努力、共同创造的结果,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唢呐“神吹”杨和义(艺名杨小福)、50年代的刘士信(“刘小调子”)、张明远(艺名“张大喇叭”),到近年来的吴全喜(“唢呐王”)、吴林喜、宛金生、刘云凤等等,都堪称东北唢呐的佼佼者。特别是唢呐演奏家冯永兴,其演奏被誉为“我国别具一格的咔戏”、“能说会唱的乐器”,享誉国内外,并培养出唢呐新秀冯晓泉,成为“唢呐王子”,也是全国唢呐的骄子。

总之,唢呐是中国民族中广为流传的吹管乐器之一。它发音高亢、明亮,音色优美,表现力异常丰富。总结、研究唢呐的艺术魅力,对唢呐演奏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均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志龙.漫谈唢呐演奏艺术[J].剧作家,2016(02).

[2]李大鹏.唢呐艺术魅力浅谈[J].戏剧之家,2012(11).

猜你喜欢
魅力技术
语言的魅力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魅力展示
被注入东方魅力的配饰
提升魅力有要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