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及鉴别价值比较

2017-01-19 10:37李娜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铁岭112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22期
关键词:转移性低密度螺旋

李娜 铁岭市中心医院 (辽宁 铁岭 112000)

浅析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及鉴别价值比较

李娜 铁岭市中心医院 (辽宁 铁岭 112000)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检测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到本院治疗肝脏肿瘤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MRI两种方式进行诊断,观察肝脏肿瘤在两种诊断方式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多层螺旋CT、MRI在肝脏肿诊断中的鉴别价值。结果:肝脏肿瘤患者动脉期检测出68个病灶,其中有28个高密度病灶、8个低密度病灶、10个等密度病灶;在静脉期检测出40个病灶,其中有22个低密度病灶,经CT平扫检测无异常表现的患者有4例,但通过MRI检查T2WI序列显示出异常信号,增强CT检测呈现出明显病灶。结论:多层螺旋CT与MRI诊断可有效呈现出肝脏肿瘤的血供特点,且肝脏肿瘤的有效检测率较为显著,若将两种检测方式将结合可为肝脏肿瘤的鉴别最有价值的诊断标准。

肝脏肿瘤 多层螺旋CT MRI影像学 鉴别价值

肝脏肿瘤是指发生在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肝脏是肿瘤好发部位之一,良性肿瘤较少见,恶性肿瘤中转移性肿瘤较多。原发性肿瘤可发生于肝细胞索、胆管上皮、血管或其他中胚层组织,转移性肿瘤中多数为转移性癌,少数为转移性肉瘤[1]。肝脏肿瘤属于高危疾病,若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肝脏肿瘤的控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将多层螺旋CT与MRI应用于肝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中检测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本院肿瘤内科收治的60例肝脏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本次研究符合医学实验伦理学原则。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脏肿瘤的诊断标准且入院时意识清晰,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排除标准:应用本次研究以外的诊断方式进行鉴别的患者;严重器质性疾病及药物过敏患者等[2]。其中有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0±2.8)岁,患者中有26例原发性肝癌、1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10例局灶性结节增生、8例肝脏转移性肿瘤,有22例患者无异常症状察觉,有10例患者感到腹痛、浑身乏力,有腹泻情况。28例患者存在右上腹肝区不适、疼痛。实验室检测显示25例甲胎蛋白阳性、24例肝功能正常。

1.2 诊断方法

所有患者先进行多层螺旋CT检测:患者在诊断前需禁食至少8h,检测前0.5h需饮水1500mL,充盈胃肠道进行平扫与增强CT,扫描范围上膈至肝脏下边缘,层距设置为2.5mm、层厚5mm、螺距0.75mm,首先做进行常规的薄层平扫,在进行三期的增强扫描,采用1.5mL/kg的非离子型造影剂,总量不能超过100mL,扫描结束后,对初始横断面图像进行薄层重建,其间隔设置为1mm、厚层3mm,检测早晚期动脉强化CT值及各层面的肝脏图像表现[2]。患者进行MRI检测:在诊断之前患者需进食至少四个小时,检测时可按SE-W1TI、TSE-T2WI、STIR序列进行扫描,层距设置为3mm、层厚8mm、矩阵256×256、视场256×358、层数为30层,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3]。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肝脏病灶数量及三期扫描的密度,CT、MRI肝脏扫描图像表现及三期特征,并将两种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 病灶数量及三期密度

肝脏肿瘤患者动脉期检测出68个病灶,其中有28个高密度病灶、8个低密度病灶、10个等密度病灶;在静脉期检测出40个病灶,其中有22个低密度病灶,经CT平扫检测无异常表现的患者有4例,但通过MRI检查T2WI序列显示出异常信号,增强CT检测呈现出明显病灶。

2.2 CT、MRI图像表现及三期特征

患者需要经过动脉期、静脉期、延迟期三期扫描。其中CT平扫后呈现低密度病灶的有24例,动脉期增强扫描后病灶强化显著,静脉期与延迟期多呈现低密度。血流信号表现为快进快出。MRI检测T2WI序列表现为低信号,动脉期强化显著,静脉期、延迟期强化速度降低,经过增强扫描信号表现为慢进慢出、早出晚归的有21例,静脉期肿瘤病灶开始融合且向中间填充。延迟期扫描为等密度表现。MRI平扫呈长T1、T2信号。有4例患者CT平扫呈现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1例呈现均匀等密度,2例可见星状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后动脉期病灶强化显著,2例病灶中间有瘢痕,其组织增强后无强化、呈低密度影。MRI检测SET1WI序列,有4个病灶呈现等密度,2例信号较低。有8例患者共检测出32个转移瘤,直径在5~105mm。CT平扫呈现圆形弥漫式分布的多个不均匀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静脉期呈现边缘持续环状强化表现,病灶中心部位血供量较小,呈牛眼特征,延迟期则呈现低密度变化。

3.讨论

过去对于肝脏肿瘤的诊断只能提供肝脏病变,不能定性诊断。目前多层CT、MRI已成为临床诊断肝脏肿瘤的首选。多层CT技术使得更快、更好、更大范围地检查患者成为可能,同时也扩大了CT的临床应用范围。MRI是一种没有辐射损伤的安全检查手段,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辩力,多参数成像提供更多信息—有利于病变的显示及定性[4]。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本次研究中1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经多层CT扫描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扫描时造影剂在肿瘤内部表现为快进慢出,MRI检查呈现边界清晰的长T1、T2信号。由于少数非典型血管瘤患者影像学表现呈多样化,在诊断方面需要将CT与MRI联合鉴别。

局灶性结节增生是一种肝脏良性占位病变,在女性群体中比较常见,本次研究中10例局灶性结节增生患者增强扫描早期肿块呈均匀高密度强化,中央瘢痕区无明显强化,延迟扫描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强化程度持续时间较长。MRI增强扫描的特点与CT的强化特点相似,应用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扫描后,局灶性结节增生在T2WI上表现为低信号。

肝脏转移性肿瘤多数有明确的原发恶性肿瘤史,肝实质内多发病灶,增强扫描时肿瘤表现出牛眼征,且病灶密度较低,在诊断过程中难以鉴别,需要通过病史、CT、MRI等共同鉴别,继而可提高确诊率[5]。

综合以上研究可知,在肝脏肿瘤的临床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与MRI能够清晰的呈现肿瘤的血供特点,便于快速的对肝脏肿瘤进行鉴别,将两种检测方式进行联合应用,不仅能提升肝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还有利于肝脏肿瘤的类型鉴别,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应用效果十分显著。

[1] 董利刚,胡春艾,夏平.肝脏肿瘤多层螺旋CT与MRI影像学特点及鉴别价值比较[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2(12):60-61.

[2] 王科星,李春霞.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16):3-5.

[3] 张向阳.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7,36(2):174-175.

[4] 胡应举.螺旋 CT 与 MRI 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大家健康旬刊,2016,10(6):77-78.

[5] 牛亚峰,项坤,孙秋原,等.多层螺旋CT及MRI在肝脏肿瘤诊断鉴别中的临床应用[J].肝脏,2017,22(1):84-86.

1006-6586(2017)22-0024-02

R445.2

A

2017-09-07

猜你喜欢
转移性低密度螺旋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ADC直方图分析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晚期乳癌五大迷思与预防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