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的思考

2017-01-19 11:59徐圣雨钱百慧
赢未来 2017年15期
关键词: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新时代

徐圣雨 钱百慧

摘要: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农村振兴战略结合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已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七大战略。中国历史悠久,乡村文化占有重要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工业化进程为国家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家的政策和方向一直以城市和工业为中心,而乡村一直都是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贡献了社会资源。没有乡村的全面支持,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无法取得傲人的成绩。本文主要通过新时代的思考,分析乡村对国家建设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乡村文化振兴对时代复兴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振兴;乡村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78(2018)20-0400-01

1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文化振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过程,首先就是要在党的政策方针的指导下,深化集体产权改革,激发生产活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不断推进农业生产和其他的产业融合,对农村的资本运营体系进行改革创新,推出更多的适合农村情况的金融产品等。但是这一切都要以文化振兴为基础,振兴农村首先要改变农民的思想意识,从根本上推动农村振兴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单纯的用工业生产去改造乡村,而是应该通过文化思想倡导城乡结合发展,创造新一代与时俱进的农人。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动力和关键。

2 乡村振兴要以文化为主导

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将中国社会的性质断定为乡土社会,乡村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元。我国的乡土社会目前呈现的是“差序格局”,乡村文化是这种乡土社会的秩序核心。格局差异显现的最重要时期就是改革开发时期,改革开发以后城市的发展使城乡文化差距增大,改革开发出现了多种行业,为人们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很多乡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进行务工,所以乡村社会中就出现了严重的空巢现象。在不断的发展中,城镇化不断推进,市场观念不断深入,原有的乡村文化中的关系逐渐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变得陌生,社会关系网开始发生巨大的改变,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的优良文化、道德思想、价值观念、社会伦理等都开始失去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而在城市市场经济潮流蔓延到乡村的同时,乡土社会中的很多文化主要思想观念也逐渐渗透到城市当中,尤其是一些乡村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比如“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等,而且由于城市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压力逐渐增大,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对乡村宁静自然的生活状态憧憬和向往。

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在城镇化建设中,必须要充分体现对自然的尊重,顺应自然规律,运用天人合一的理念进行发展建设,在建设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山水脉络,实现自然和城市的有机结合,使居民在城市中看得见自然山水,留得住乡愁。在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的乡愁,它就是乡村的文化内涵,是诗圣杜甫的“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是余光中老先生的那枚邮票。建设乡村就要以文化为基础,保护好乡村中的自然条件,以传统村落为基础,弘扬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乡愁的精髓,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传统,乡村的文化振兴就是要重新拾起乡村的民俗和文化遗产,搜集和整理宝贵的农业遗产,对其进行弘扬和保护,并且融入新时代的文明气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生态文明乡村建设。

3 乡村振兴要重建文化自信

习近平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认为,这是建立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基础上的文化自信。而且习总书记也曾经在建党九十五周年大会对文化自信进行详细的阐述,习总书记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灵魂就是思想文化。就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丢掉了思想文化的国家和民族不是已经灭亡就是发展落后,因此无论是哪一个国家或是民族屹立在世界上的根基就是文化基础。乡村文化同样是乡村建设的根基,我国的乡村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清朝末年,我国的国力衰微,列强的各种侵略和欺诈,让我们逐渐失去了文化自信,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渐消失,乡村文化也逐渐没落,归根结底还是文化自信的丧失。而我国社会发展至今,乡村文化又迎来了第二次打击,随着网络的推广和应用,电视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普及,乡村的青壮年逐渐涌入城市,都市的享乐文化对乡村的思想进行了又一次的撞击,农村生活的居民开始不满足于现有的生活,并产生抱怨心理,这就会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时尚的浪潮中遗失。

中华民族的文化起源是农耕文化,其中蕴含中华民族的最深沉、最根本的精神,是炎黄子孙五千年的智慧起源,也是中国治国理政的思想根源。因此重建乡村文化,必须要重树乡村文化自信,改变农民思想,不能够用城市发展的眼光看待乡村,也不能用城市发展的套路建设乡村,而是应该从根本上,建立文化自信,培养乡村自豪感。新时代下,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不仅要弘扬乡村本土的优良传统文化,而且要融合时代气息,增强农村人的骨气和底气,充分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让乡村不再是人们眼中落后的地域,而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并且结合新时代的发展理念,创建生态乡村。

农耕文化是农业革命的必然产物,也成为人类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化渊源。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依然来自于农耕文化。“耕读治家,以农为本”是中國的文化最鲜明的特色,农业在中国文化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说以狩猎文化为特色的欧洲文明带有很强的掠夺式特征,那么,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出的中国文明则带来了内敛的相对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传统、农政思想和乡村管理制度。

4 结束语

乡村文化具有变化多端,丰富多样的特点,振兴乡村文化要严格遵循党的指导方针,同时各个地方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好乡村振兴的工作方案,做好细节工作,重视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在新时代下,要结合时代的特点和国家的发展趋势,紧跟党的步伐,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合光. 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 中国国情国力,2017(12):35-37.

[2]刘合光.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点、发展路径与参与主体[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2(01):48-51.

[3]文丰安.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之理性审视[J]. 重庆社会科学,2018(04):16-24.

[4]韦素丽,张玙. 乡村文化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面共同发力——“山东乡村文化振兴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J]. 人文天下,2018(09):11-17.

[5]罗心欲. 基于本体性逻辑的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辨识[J]. 江汉学术,2018,37(03):71-77.

[6]王德福. 乡村建设:旅游致富还是宜居保底——兼议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J]. 城市建筑,2018(13):45-47.

猜你喜欢
文化振兴乡村文化新时代
弘扬德孝文化 助推文化振兴
浅谈如何加强乡村文化振兴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文艺复兴”的经验启示与辽宁的“文化振兴”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