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

2017-01-19 13:42张荣
考试周刊 2016年104期
关键词: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

张荣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职IT人才培养现状基础上构建了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并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师资团队、校企共建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多个维度探索“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及实施措施。

关键词: 全过程 多维度 IT 人才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信息化进程不断推进,IT技术及其应用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行业中。在地处珠三角地区的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迅速,成为东莞五大支柱产业之一,对IT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然而,由于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IT毕业生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岗位的需要,从而形成IT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因此,反思我们的高职教育,把握IT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探索新的IT人才培养模式是很现实的问题.

二、高职IT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定位趋同化。

近年来计算机专业在全国高校遍地开花,但IT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基本相同,培养目标差不多,缺乏办学个性和特色。

(二)教学内容偏旧,教学方法偏死。

我国IT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多年来并无大的变化,过分强调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落实,IT技术日新月异,但教材更新缓慢,企业接收的毕业生要接受1年以上的再教育才能基本胜任工作.

(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影响依然存在。

理论脱离实际,学用脱节,职业岗位能力差,动手能力差,学不能用,学不会用.

(四)IT毕业生结构不合理。

高端人才和低端人才少,高职毕业生数量大,IT人才结构呈“橄榄型”,不能适应社会对IT人才的需求。

三、“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一)“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的确立。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作为我院首批开办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在“政校行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引领下,依托电子信息职教联盟,大力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扎实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价,构建了“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

“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坚持“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四方由合作到融合,以互惠共赢为基础,从计算机应用技术岗位需求出发,共同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负责学生就业,最后通过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对岗位职业标准进行修正,构成螺旋式上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指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基于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多维度”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共同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共同建设实训基地、共同实施专业教学、共同开展教学评价、共同负责学生就业、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环节,通过学生就业率、学生起薪工资、用人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四个指标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二)“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及实施——以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1.构建以“岗位核心与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依据“课程内容对接职业标准”的指导思想,以“岗位核心与基础能力”为导向,结合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进阶方式设计课程体系结构。该课程体系主要围绕移动应用开发、Web前端开发而设计,通过邀请企业专家“全过程”共同探讨合作,对专业主要就业岗位进行工作分析,明确典型的工作任务,构建“岗位核心与基础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我系通过构建“课堂与项目一体、平台与课程包递进”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课程资源动态化,充分适应IT技术的发展要求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将企业真实项目纳入课堂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一般在第一、二学期主要学习专业群平台课程;第三、四学期,学生可从“Web前端开发课程包”和“移动应用开发课程包”两个课程包中选择一个课程包进行学习;第五学期学生可从“UI设计包”和“软件测试包”两个课程包中选择一个课程包进行学习;第六学期学生进行毕业顶岗实习。整个课程体系都是基于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设置的,学生从第一学期的专业认知课到第五学期的校企合作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全过程”有企业、学校参与教学工作。特别是校企合作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课程,都是由学校、企业教师“多维度”参与教学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如下图所示。

图 2016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三年制)课程体系

(二)建立“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研发中心市场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保障“全过程、多维度”IT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我系通过校企协同,构建由校内实训基地、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和校外实训基地群组成功能完整的实践平台。探索“校内基地生产化,校外基地教学化,研发中心市场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使生产性实训占实训总学时的比例达60%以上。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我系校内实训基地包括数据库开发应用实训室、微机组装与维护实训室、计算机网络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Linux技术应用与开发实训室、多媒体技术实训室、软件测试实训室、移动应用开发实训室。校内实训基地既是实践教学功能平台,满足平时教学、课程改革的需求,又是高、中端人才培养认证的基地。

2.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建设。

我系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高科技实验设备的教学和实验场所,并提供部分学生实习及就业岗位,学生能参与最新产品的设计和制作,实现从被动适应企业到主动引领企业的转变。

与企业合作建立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与服务中心,每年吸纳企业工程师、中青年教师和优秀学生“全过程、多维度”参与创新实践,通过共同研发和对外社会服务,促进校企合作,使学生、教师更了解市场需求,开拓研究思路,使学生和教师的研究更贴近经济发展,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3.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学院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有软件技术与测试实训室、网络组建实训室等4个校内专业实训室。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我系与东莞铭丰集团、珠海永亚软件培训中心、东莞市铭宇科技有限公司、东莞唯特尔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多维度”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打造高起点、高素质、名师领衔、专兼结合的省内一流的专业教师队伍。

师资结构与水平是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关键。我系从如下四个方面提高师资力量:

一是“走出去”,使校内教师特别是专业课程和实验课程教师深入企业实践中,参与企业研究课题和工程实践中,掌握企业技术发展动态。在服务企业的同时,教师提高自身的工程能力,有利于为课堂教学提供可靠的工程背景。

二是“请进来”,将在现有专任教师中继续培养4名骨干教师,同时引进具有两年企业或实际开发工作经验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骨干教师参与实践教学过程,聘他们为实践教学教师,“全过程”参与教学工作,并举办工程实践讲座,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

三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我系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从企业聘请技术精英、能工巧匠36人进课堂,建立54人的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对兼职教师设置“常岗优酬”,完善兼职教师补贴、激励、档案管理等制度,稳定兼职教师队伍;逐步加大兼职教师授课量及扩大授课范围,使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实践课、毕业实践、顶岗实习、生产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

四是努力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我系努力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与企业联系紧密、“多维度”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每年安排专任教师下企业一两人次,参与企业技术服务、开发、咨询、技术改革和创新等工作;建立企业兼职教师培训制度,调拨专项经费,强化兼职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引进具有两年以上企业开发经验的专任教师;让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共同带动“双师结构”专业教师团队建设。

(四)优化教学资源建设。

(1)教材建设。

我系非常重视教材建设。依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院专门组织本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学术教学带头人、长期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及企业、相关计算机协会,组织大家共同探讨、研究,推选出与课程衔接紧密并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多样性、综合性特征的国内外优秀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编写高质量、规范化,能为构建示范性课程体系服务的自编教材或讲义。目前,团队成员正在编写《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界面美工》、《界面设计技术》、《.NET网站开发》、《Android系统开发》等核心课程校本教材。

(2)网络课程建设。

我系实施“精品共享”工程,以“6+1”教学资源库为依托,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教学资源平台建设。按照省级专业资源库建设要求,通过职教联盟校企合作,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立如《程序设计基础》、《.NET框架系统开发》、《Web技术应用》等八门网络课程。

(3)实践“微课教学”,充实教学资源库建设。

我系依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项目”中的“6+1”教学资源库,在此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实践“微课教学”,搭建微课教学资源库,丰富专业教学课程资源库的内容,建立以《.NET网站开发》课程资源、《.NET网站开发》实训项目资源等为代表的10门教学资源库,为学校、企业、政府提供大量教学资源支持。

(五)创新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上,我系转变传统单一考试模式。注重使用多种评价方式,把职业资格认证纳入评价体系,通过学生就业率、学生起薪工资、用人企业满意度、学生满意度等四个指标构建质量评价体系。

四、结语

作为学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东莞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通过“全过程、多维度”IT培养模式的实施在人才培养、服务东莞地方经济建设方面做了很多有益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与教育部一流优秀的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要求相比,我们仍存在一定差距,在今后发展与壮大过程中仍需继续加强。我们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完整、互相衔接并且在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他环节上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继续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生与企业所需人才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李洛,古凌岚.“做中学”IT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7):35-39.

[2]李向东,卢向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
全过程人民民主与全过程民主立法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多维度评改”方法初探
多维度市南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探讨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信息论翻译的多维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