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马杀贼,提笔赋诗

2017-01-21 21:19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同盟会博物院孙中山

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主办的“上马杀贼,提笔赋诗——孙中山与同盟会志士艺术展” 于2016年6月18日至11月30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赖少其艺术馆展出。

据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我院怀着崇敬的心情,将孙中山及其革命同志——同盟会志士的书画作品展示出来,以此缅怀他们的光辉业迹。该展览入选文化部2016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本次展览有以下几大亮点:

第一,主要展出广州艺术博物院等单位收藏的珍贵文献、历史照片、文物等,包括孙中山、廖仲恺、何香凝、王一亭、丘逢甲、章太炎等27名书画家的约65件(套)作品。

第二,展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伟大的先行者”,以孙中山先生的书法作品为主,意图展示先生在书法方面的造诣,以及通过他书写的诗句反映先生的精神信念,缅怀中山先生的光辉业绩;以孙中山先生的铜塑、孙中山大事年表资料为辅助内容。第二部分是“书生意气”,展出同盟会十五位成员以报纸为阵地,以笔为武器,为革命大造舆论攻势的革命志士的书法作品;辅以展示孙中山同盟会的文献资料、清末革命报刊宣传革命的文献以及图像资料,力图多角度呈现同盟会成员在革命时期参与革命的豪情壮志。第三部分是“革命与艺术”,展出兼具艺术家与同盟会会员两重身份的艺术家在革命成功后,投身艺术的海上画派、岭南画派、国画研究会画家的绘画作品。辅以艺术家们在革命风潮过后呼唤艺术革命、寻求中国画发展之路的文章及著作等文献资料,引导观众更深入地解读展品。

第三,在陈列形式上,将利用多种手段,如实体搭建等,营造场景气氛和实体感觉,使观众进入展场后有历史在场的感觉。为了让观众对本次展览的主题有更深度的理解,展览还将运用多种导赏手法,引导观众阅读相关文献。

第四,在公共教育上,为引导观众深入了解本次展览,广州艺术博物院策划了与展览相契合的互动教育活动,以满足不同观众层的需求,包括诗、书、画、印艺术讲座,“中山装”陶艺活动,情景剧表演,“中山装”青少年时装秀等。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载之,号逸仙,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他是中国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高举反封建的旗帜,领导同盟会等革命团体,终结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孙中山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创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在日本领导兴中会,并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确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纲,提出“三民主义”革命纲领,主张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帝制。自1894至1911年间,在国内领导多次武装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后他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他擅长书法,对北碑、颜真卿、苏东坡书法颇有研究,其书博大豪迈、气势恢弘,独具韵味。

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的同盟会成员,如黄兴、廖仲恺、朱执信、章士钊等,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崇高理想,发愤学习。良好的教育令他们熟悉中西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造诣尤其精深。他们大多是以“笔”为武器,以满腔热血创办多种宣传革命的报纸、杂志,启蒙民智,讨伐清廷,指点江山,为革命大造舆论声势。他们在书法上均有精深的造诣,时时通过濡墨挥毫抒发自己的革命理想。他们的翰墨遗痕独具魅力,充分展现其书生情怀的一面。

在同盟会会员当中不乏在艺术方面颇有天赋的热血青年,如李铁夫、潘达微,以及岭南画派创始人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等。在革命时期,他们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以作品针砭时弊,宣传革命,有的还义卖作品,为革命筹款。革命风潮过后,他们多数人专注于艺术创作。早年的革命经历,或多或少对其艺术创作产生影响,促使他们思考和寻找中国民族艺术变革、发展的道路。尽管他们有着共同的政治理想,但对如何发展中国绘画,则呈现革新传统与保存国粹两大截然相反的艺术理念和追求。其艺术作品异趣纷呈,展现了近现代中国艺术史复杂多元、丰富多彩的一面。

让我们一起重温清末革命志士反抗封建帝制的光辉历史,用心品读革命先驱们留下的珍贵翰墨丹青,从中体味他们上马杀贼、提笔赋诗的壮志豪情!

猜你喜欢
同盟会博物院孙中山
孙中山的绰号
山西博物院推出“鸟尊”雪糕
春意
视觉
同舟共济,统一战线
论陕西辛亥革命中同盟会的作用
王绪阳孙中山人物画作品选
兴中会与同盟会之异同比较
孙中山彰显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