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百福司土家族西兰卡普的传承探索研究

2017-01-24 06:17王晨星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2期
关键词:西兰卡普织锦

张 蕊 王晨星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恩施百福司土家族西兰卡普的传承探索研究

张 蕊 王晨星

(武汉工程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0)

西兰卡普是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和历史意义的传统手工织锦,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湖北省恩施市百福司镇地方政府将西兰卡普的创造性传承与失、待业妇女的再就业培训相结合,为精准扶贫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创新思路。这种探索既避免了过度商业化对其文化内涵的损耗,同时结合了互联网与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走出了一条可行的探索之路。

西兰卡普;百福司;传承;精准扶贫

作为土家族传统文化瑰宝的手工织锦西兰卡普,是土家妇女智慧和技艺创造的历史文化结晶,在整个土家族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土家语中,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西兰是铺盖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兰卡普也就是土家族人的花铺盖,显示出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它各式各样的纹案样式也展现了西兰卡普作为土家族手工织锦的特殊魅力,同时西兰卡普还包含着丰富的民俗习俗、文化艺术价值、社会历史价值和传承利用价值等。在我国的织锦技艺中,编织西兰卡普所用到的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技法是独一无二的,所以,2006年6月西兰卡普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

西兰卡普作为一种典型的母系传承艺术,主要以母女间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授。以往西兰卡普的商业价值较少,并且一般不作为商品流通。土家族每位妇女在成年前均要学习西兰卡普的织造技巧,但其手工成品的使用价值主要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婚嫁文化中。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兰卡普的传承面临着困境,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发生改变。目前西兰卡普传承存在着三大问题:其一,传承人的匮乏。十分繁杂的织锦工序和对手工的极高要求给土家织锦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由于大量人员外出务工,真正掌握这项技艺的艺人已寥寥无几;其二,传统图案的流失。西兰卡普的学习主要靠模仿和记忆,其图案的消失也给传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其三,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渐扩大的产品需求使得其生产变得简单化、机械化,脱离了原始的传统手工艺,失去了原有的独特风格与魅力。为了吸引外来旅游者的青睐,众多西兰卡普织出的图案已经脱离了原来传统的文化图案内涵,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与土家族文化毫不相关的现代样式,这就失去了原来土家织锦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文化韵味。

恩施来凤县百福司是恩施土家族的聚居地,地处于鄂、湘、渝三省交界之地。由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因,年轻劳动力大多选择前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造成百福司当地西兰卡普缺乏年轻继承人,而西兰卡普的编织工艺和技法主要以口传心授的方法延续,土家族年轻人的大量外出打工使西兰卡普面临着传承断层的问题。并且由于西兰卡普的手工编织时间较长,以往西兰卡普主要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并不具有商品流通属性,因此,长期以来西兰卡普并不能为技艺传承人提供直接的利益转化。为了解决由于当地年轻人外出务工和西兰卡普经济效益过低造成的传承问题,百福司政府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其一,由于西兰卡普濒临消失的现状,政府对于西兰卡普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对西兰卡普的纹案进行整理,并建立了数字纹样库;其二,对当地留守女性进行西兰卡普的传承技法培训,增加就业机会,将西兰卡普的传承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采访当地村支书彭南清的过程中了解到,百福司政府会集中在每年春节前后对返乡青年进行西兰卡普、摆手舞、土家语的集中培训。为了解决百福司当地由于交通闭塞、发展落后等造成的贫困现状,对当地失业、待业的中青年尤其是女性进行了西兰卡普历史文化的讲解和相关技法的培训;其三,为了提高西兰卡普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西兰卡普商业价值转化,百福司当地政府和西兰卡普经销商将传统的西兰卡普手工生产技艺和现代商业流水线生产模式相结合,实现了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

百福司镇地方政府将作为非遗的西兰卡普传承与帮助留守妇女、失待业青年女性等低收入弱势人群的脱贫工作相结合,为非遗的创造性传承与精准扶贫的落实提供了创新思路。精准扶贫不仅要解决贫困地区的物质建设,更要注重对于贫困地区的生态建设,把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保护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物质建设与精神文明的和谐发展。在解决温饱和基本脱贫的基础上,注意贫困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原生文化保护和精神文明建设。百福司通过西兰卡普技艺的传授为失业青年尤其是留守女性提供了工作机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转化为商业价值与百福司当地精准扶贫相结合,让西兰卡普不仅仅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让西兰卡普通过商业价值转化真正造福百福司当地人民群众。

西兰卡普的价值转发过程中应注重保存其民族特性和文化价值的整体性,避免对于西兰卡普本身内涵的损害,它的独特魅力在于其是一种纯手工编织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土家族织锦。对于西兰卡普的价值转化过程应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避免一味追求经济价值造成对其文化背景的冲淡和损耗,避免由于迎合现代消费习惯从而对西兰卡普进行批量化的机器生产。百福司对于西兰卡普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虽然改善了西兰卡普传统手工织造生产时间长、商品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但是它本身独特的魅力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土家族民族特色以外,传统手工编织的制作方式决定了每件西兰卡普织物不可复制的美学意义。机器批量生产的商业模式使西兰卡普的手工织锦魅力大大消减,难以吸引真正对于非遗文化和历史文化感兴趣的高消费人群。从传承角度来看,用机械生产完全取代手工制造的生产模式符合现代商品定价规律,但是损害了西兰卡普本身积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厚重感。因此,西兰卡普的传承和商业价值体现应该主要以传统手工编织技艺和西兰卡普背后的文化、审美、历史价值转化为主。

针对现在西兰卡普的传承困境,首先,要加大对当地人的宣传与培训。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实施相关的保护政策,充分鼓励人们去了解、学习西兰卡普,并对于传承人给予相应的奖励。其次,对于西兰卡普的图案纹样进行数字化保护。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对西兰卡普的图案进行记录、分类和存储,建立数据库,实现对西兰卡普的保护与传承,避免消亡。其次,将西兰卡普的传承与体验式旅游相结合。通过百福司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土司文化吸引游客体验土家族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同时在百福司增加面向游客体验学习西兰卡普编织技艺的机构,让游客自己动手学习编织西兰卡普,主动了解西兰卡普的历史背景和其背后的土家族文化。以游客体验和旅游推广的方式,让如今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消失的西兰卡普的手工技艺重新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最后,发挥互联网和新媒体在西兰卡普传承与商业转化的作用。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传统传播渠道的推广过程中,不仅传播成本高,受众接受效果也并不明显。而互联网突破了地域限制,给非遗提供一个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电商和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一的商业模式和社交方式,西兰卡普的宣传通过网络可以摆脱地域的限制,产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宣称效果,从而让更多年轻人接触并了解非遗的独特魅力。借助新媒体即时、互动、精准的传播方式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赋能,不仅可以让古老的文化重新活跃在网络上,还可以帮助一些相对小众的文化群体发现粉丝,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冷门的文化重新流行。

[1]马新平.西兰卡普传承现状及对策研究[J].艺术教育,2013(11):140-141.

G122

A

项目名称:作为母亲艺术的西兰卡普代际传承与现代转化研究(项目编号:17Q081)。

张蕊(1997-),甘肃酒泉人,武汉工程大学本科在读;王晨星(1996-),上海人,武汉工程大学本科在读。

指导老师:詹琳,现任教于武汉工程大学;彭云,现任教于武汉工程大学。

猜你喜欢
西兰卡普织锦
瑶族织锦
西兰卡普:土家族的织锦与史诗
卡普它
传承
西兰公路 削陡峻 扩仄险 通甘陕
西兰卡普之恋
卡普与卡普(①初来乍到)
声东击西
声东击西
吸干——卡普(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