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2017-01-24 08:14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云南省旅游业

陈 曦

(云南省普洱市文化馆,云南 普洱 665000)

试论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陈 曦

(云南省普洱市文化馆,云南 普洱 665000)

为了更好地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代表,随着国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国内各省份都开始深入挖掘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景点。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并且气候适宜,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的大量游客,在实现了民俗文化广泛传播的基础上,也为云南省创造了丰富的经济价值。

民俗旅游资源;存在问题;可持续开发

引言

据云南省旅游委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云南省共接待游客4300万人次,其中海外入境游客1075万人次,全省全年旅游业收入高达3300亿元人民币,同比上涨23%。其中,民俗旅游是云南旅游业的一大特色。我国的56个民族中,仅云南一省就有26个(包括汉族),各个民族在生活习俗、宗教仪式、服饰饮食方面都保留着独特习惯,共同构成了宝贵的民俗旅游资源。文章首先概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随后指出了当前民俗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困境,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了几点促进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建议。

一、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特征

与矿产资源、森林资源一样,旅游资源也是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国内各省份都结合自身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通过包装、宣传等方式,大力发展旅游业,并形成了各具风格的旅游特色,例如依托大(小)兴安岭、五大连池的东北林业特色旅游,依托孔孟故乡、水浒文化的山东人文特色旅游,依托革命根据地、黄土风貌的陕西红色旅游等。云南省不仅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大力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成为云南旅游业的一大亮点。总体来说,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有以下突出特征。

(一)多样性

云南境内地貌极为丰富,既有面积广袤的亚热带森林,也有奇形怪状的喀斯特洞穴;既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湿地,也有纵横交错的高山峡谷。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此外,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在今天看来,这些都是极具历史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的宝贵资源。其中,人们口头相传、家喻户晓的“云南十八怪”,就是对云南地区多彩民族风情和奇特风俗习惯的概述。基于民俗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云南省针对各个民族的文化特点进行独立包装,打造出了风格迥异、别有风味的民俗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体验和观赏。一方面实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另一方面也带动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经济收益的提升,真正做到了一举两得。

(二)差异性

由于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地区的经济水平要远远落后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加上基础设施不完善,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快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云南地区主动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环境优势,创新性地开展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新模式。例如,云南省内的25个少数民族中,全国独有的少数民族有15个,通过彰显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打造出云南省独有的民俗旅游文化,像傣族的泼水节、纳西族的三朵节、布朗族的关门节等。通过展现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性,极大地丰富了民俗旅游资源种类,这也是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独具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二、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面临的问题

(一)民俗旅游资源破坏严重

旅游资源破坏是各个景区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例如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有部分游客在游览明孝陵时,跨坐在有600多年历史的神兽雕像上拍照,给文物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与这些历史文物相比,对于民俗旅游资源的破坏则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随着云南民俗旅游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云南,给当地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和影响。部分景区管理人员为了迎合游客需求,盲目借鉴外来文化,导致民俗旅游特点逐渐丧失。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将一些具有悠久历史价值的古建筑拆除,转而在旅游景点附近修建度假村、酒店宾馆。这种饮鸩止渴、竭泽而渔式的开发,虽然能够换取一时的经济回报,但是严重制约了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二)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作为国内最早发展旅游业的省份之一,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近年来云南省一直大力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尤其是在航空(昆明航空、瑞丽航空等)、铁路(贵昆铁路、成昆铁路等)、公路(昆石高速、昆曲高速等)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交通运输分布不合理、基层设施不完善、旅游接待能力薄弱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一些较为原始的少数民俗村落,甚至连一条完整的公路都没有,更不用说发展特色旅游经济了。因此,如何尽快完善基层地区的设施建设,满足游客吃、住、玩、购的一条龙服务,成为实现云南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匮乏

长期以来,国家经济发展重心集中在中部和东部,西南省份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因素的影响,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上,都与国内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许多高素质的青年人才更愿意选择在中东部地区就业,西北省份在人才吸引力度方面处于劣势。虽然全国各大高校都设有旅游专业,但是在具体的专业学科上,并没有针对民俗旅游的具体分类,旅游专业的学生很难系统化地掌握多个少数民族的民俗风貌和历史文化,也就不能为深入开发民俗旅游资源提供智力支持。在这种情况下,云南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得不到充分开发,旅游资源不能转化为经济效益,也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建议

(一)出台资源保护法规,保护与开发并举

在文化融合背景下,依托于民俗文化而产生的民俗旅游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不可修复性。因此,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推动民俗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习惯,有着本民族独特的发展规律,我们在进行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时,也必须要遵循这一规律。针对目前较为突出的民俗旅游资源破坏问题,国家和省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关的保护法规,以立法推广的形式,提升人们的资源保护意识,使游客认识到保护民俗旅游资源的重要性,从而能够在旅游期间自觉保护民俗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开发和继承性发展。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综合配套设施建设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是旅游业提升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十二五”期间,云南应大力发展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加快航空、铁路、公路和水路等运输线路的建设,形成纵横交错的旅游交通网络,增强云南旅游的可达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结合,有效地整合“行、游、住、吃、购、娱”等要素,增强旅游接纳能力。例如在旅游交通沿线布置价格公道又布局合理的餐饮、商店和旅馆等配套设施,提高旅游交通的通达性与舒适度。

(三)加强对外宣传,打造品牌景点

“彩云之南、旅游天堂”是对云南旅游形象的经典概括,也是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绝佳口号。在加强宣传这一口号的同时,要试着举办“中国(云南)民俗节庆博览会”“中国(云南)民俗旅游文化节”“中国(云南)民俗节庆网上博览会”等形式新颖和创意独特的大型活动,大力宣传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断提高其知名度,使其成为云南旅游响亮的品牌和全省对外开放的新名片。如将西双版纳、大理、丽江等主要民俗旅游景点纳入全省精品旅游线路中,大力营造“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整体形象,进行全面推广与宣传。同时,各景区可以根据其资源禀赋与自身特色进行适度包装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如:西双版纳民俗旅游品牌形象——傣族故乡、泼水之城;大理民俗旅游品牌形象——五朵金花故乡、风花雪月之都;宁蒗民俗旅游品牌形象——东方女儿国。

四、结语

在我国倡导“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以其经济效益好、绿色无污染、文化价值高等特点,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云南省旅游部门应当把握自身优势,积极加强对外宣传和对外合作,通过引进专业人才队伍、打造民俗特色景点、开发民俗旅游产品等方式,实现对省内民俗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在满足当代人利益需求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谋福利。

[1]张群德,潘文丽.云南典型少数民族村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沧源翁丁佤寨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6):124-127.

[2]卢建耀,陈林峰.成都地文景观乡村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及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城乡经济论坛,2016(2):131-133.

[3]苏丽春,闫雪伦.参与泛珠三角区域旅游合作中的云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7):109-111.

[4]刘金玉,赵美佳.漓江流域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及其文化变迁——基于广西阳朔县木山村和兴坪渔村的比较研究[J].旅游资源及开发,2014(21):164-165.

F592

A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云南省旅游业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民国初期云南省议会述论
云南省会泽铅锌矿区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对云南省“农危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