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国学教育中先秦儒学传播重要性

2017-01-24 08:14王博雅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儒学儒家论语

王博雅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论现代国学教育中先秦儒学传播重要性

王博雅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如今,“国学”已经走进现代教育课堂,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以其“经世致用”的特点熠熠生辉,儒学注重道德的提高和礼仪的完善,以及法制的健全。这不仅对几千年前的先秦社会有价值,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尤其是少年儿童。

先秦儒学;“国学热”;现代教育

日本18世纪已出现“国学”学派,将自己国家的文化独立且圈定起来,以此说明与欧化、美化、中化均不同。由此,我国的部分学者在20世纪初期也提出了属于我们民族的“国学”,文化的兴起是以经济发展作为支撑的,在我国经济起步阶段,大量引入西方的科技文化。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本迈入现代化发展历程。此时,国人开始关注文化层面的欠缺,开始呼唤传统文化的回归,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学热”席卷中华大地。这不仅是一种文化自觉的体现,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期盼,这其中,作为传统文化基石的儒家文化大放异彩。

一、先秦儒学内容的普世价值

《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商之盛,至幽厉之缺……三百五篇孔子皆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孔子在中华文化历史上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在战火纷飞的时代,无论是中原大地还是南疆楚国,都有孔子传道授业、布法游学的身影。孔子对德的注重,对礼的阐释和对法的构建都是史无前例的,而这些都是大浪淘沙后熠熠生辉的宝贵财富。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提出:“不学礼,无以立。”孔子将礼作为一种生活的准则来约束和规范人民,使人民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心中有禁忌。具体来说,礼存在于一个人的一生之中。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又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尧曰》)一个人如果不知礼,那就不能称之为人了。从一个人出生就在礼教之下,儿童期间就开始被教导懂礼貌,见人要问好,对兄弟姐妹要谦让,孝敬老人等最基础的品德,随其慢慢长大,到二十岁要行成人礼,这标志着一个人的完全蜕变。孔子的德治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支柱之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几千年前的孔子就明白一个道理,即用政治制度要求人民或是用法律刑罚处罚人们,效果只能是一时的,人民仅是暂时的惩罚服从但却仍没有礼义廉耻之心,而如果用道德感化,用礼教整顿人民,能使人民有廉耻之心且人心顺服,而且免于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道德的重要力量。孔子同时讲“德育”,倡导为人师者应身体力行,孔子认为应知行合一,立足实践,“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正直的行为是传授学生最好的榜样和模板。师者身正,学生钦佩羡慕,自然就模仿老师,当一个学生在年幼时,自然而然模仿老师的行为举止,这时,老师的行为就至关重要,良好的品德在儿童期间就培养起来了。

最后是法制,孔子虽然大力提倡品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礼制的维护作用,但是在道德和礼义所达不到的时候,法制就显示出了作用。孔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依然最看重礼法,在此之外,刑罚也有其作用,但是量刑必须准确,不偏私也不轻饶,不偏不倚量定刑罚,才是社会的准则和规矩,国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刑罚就是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最后一道保障。

二、当代国学教育接受

儒家教育学说在先秦时期影响深远,其内容、形式都使社会安定和谐,百姓安居乐业,统治者修身立德,国家繁荣。而现今,儒家的很多思想依旧适用于各个方面。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每个人都为了利益急匆匆的奔忙,常常忽视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他人更是毫无关心关爱,人情淡薄,世态炎凉。这些消极因素弥漫在社会各个领域,包括学生也慢慢被自私自利腐蚀,这就需要当下的教育者们关注这一现象,在课堂中渗透祖先们的立德思想。

首先是德,做人先立德,孔子认为“修己以安人”(《宪问》),只有先完善自身,才能要求比人,继而做出一番事情。语文课堂要教给学生的首先就是有德行,这种有德行在学生接受层面可以简单化,简化为一种真善美的概念。引入孔子在古代就教导弟子的语句,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几千年前的先师就用这四种内容教化自己的学生。此句的“忠”和“信”在如今同样适用,为人不忠不信,都会降低自己的信用度,给人留下恶劣的印象,长此以往,就会没有朋友直至难以在社会立足。此外,还需引导学生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在西方出现了众多后现代思潮之后,很多人走上了艺术的歧路,以丑为美,以荒诞唯美,形式凌乱破碎让人摸不着头脑。而在学生三观还未成熟之时,更应该注重建立学生正常的审美准则,而国学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失。国学都是古代的经典,而古人甚是讲究格律、音韵之工整严密,比如《诗经》读起来不仅有很强的画面感,而且朗朗上口,韵脚对称。从诗的美感或文的韵律中使学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美,什么样的作品才能产生丰厚的审美体验。这种艺术审美教育在国学课中占据很大的成分。国学课的内容不仅有道德情操的培养,礼仪的规范,也有艺术感的培育和给学生美的体验。现在中小学国学课堂第一节通常是《弟子规》,弟子规同样教导学生要守信、忠厚,其中“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见人善,即思齐……见人恶,即内省……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弟子规》“信”部分首句就强调了为人处世、说话言谈以信为先,这是第一准则,并且遇到品德修养好的人要向他学习,看到品质恶劣、道德败坏的人要反省自身,时时警惕,勿要沾染恶习。在人教版七年级上语文教材中选入《论语》十则,中有一句“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材中选入儒家经典,这本就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使国学教育的成为一种趋势,这句也是教育学生要时刻提醒自己与朋友交往要诚信,与他人办事要忠诚,由此可见,先秦儒学在当代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教育部门已经意识到国学的重要性,将国学引入课堂。

其次,当下学生也应同样注重礼仪,如果当小学生们开始口吐脏话,对长辈出言不逊,和兄弟姐妹因为玩具争抢大打出手,当中学生们开始抽烟打架、夜不归宿,当青年人们开始打骂父母,那么悲剧似乎已经酿成。由此,儒家经学的现实意义再次被挖掘,除了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以外,课堂是最为重要的学习场所。而除了众所周知的道理以外,学习经典开始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语文教师的使命尤其重要,语文教师充分地利用语文课堂传播国学,用经典的诗文警句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的心灵,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儒学礼的层面,第一就是让学生“孝”,生而为人,对生身父母都没有感激之情,那么面对谁又能有德行呢?论语中有“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2]这是讲一个人子在父亲健在的时候就时刻观察父亲的志向,在父亲去世后也时刻以父亲往日言行要求自己,很多年都未曾改变,这就是孝道了。在当下可引申为以父母为榜样,听从父母的教导,不违逆父母,这也是孝了。这句话在当今独生子女的年代尤其适用,很多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父母乃至祖父母都过分溺爱,孩子太容易得到想要的东西以至不珍惜父母劳动成果,并且对长辈不尊重,国学课堂让这些在家的“小皇帝”感受到了另外一种生活体验,认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是不恰当的应该及时改正。课堂教会学生的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做人处事的道理,国学课生动形象引经据典,在欣赏富有魅力的语言间潜移默化学到道理。

“国学热”是一种社会现象,而这背后的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经典传承千年不朽就是有其存活的必要价值,存在即合理,现今社会忙碌和浮华,“接地气”的东西越来越少,儿童和少年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儒学经典正如一股清泉,滋润了现今儿童教育的干涸土壤。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学以其朴素的内涵走进课堂,它对品德的塑造,对礼仪的提高,都是学生需要领会和吸收的。现今教材已经引入了很多先秦诸子的经典之文,国学也需要继续传承。

[1]司马迁撰.顾颉刚点校.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4]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北京大学学报,2005(9).

[5]李泽厚.论语新读[M].上海:新知三联书店,2005.

[6]杜鹃.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

G40

A

王博雅(1992-),女,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出土文献方向。

猜你喜欢
儒学儒家论语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如何读懂《论语》?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周礼与儒学的机理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儒学交流在路上
经学还是子学?——对政治儒学复兴之路的一些思考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