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城剪影”
——张爱玲笔下的海派文化

2017-01-24 08:14陶易贇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期
关键词:白流苏市井海派

陶易贇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上海 200031)

墙城剪影”
——张爱玲笔下的海派文化

陶易贇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上海 200031)

张爱玲是我国早期海派文学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她出身在上海,与上海有着不解之缘,在她的人物描写中,也加入了很多海派元素,完整保留并体现了上海人的风貌和特点。而在上海民俗的描写中,她独树一帜的风格细腻地刻画了包括方言、衣饰、建筑等多重元素,鲜明地表现出了当时一个鲜活又完整的上海。

张爱玲;海派文化;海派文学;上海

引言

张爱玲的出身,用“金漆托瓶里插着的郁金香”来形容也不足为过。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写满了繁华后苍凉的颓唐,和上海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极其相似。1920年的上海麦根路,林立的石库门,还有上海20世纪充斥的摩登都市的气息,成为了张爱玲一生都解不开的情缘。她手里的那支笔,也为20世纪的海派文学,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张爱玲生平

(一)张爱玲的出身

张爱玲系出名门,原名张煐,1920年出生在上海麦根路(今泰兴路)的张公馆里,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重臣李鸿章长女。1928年,张爱玲的父亲从天津迁回上海,母亲和姑姑也由英国返回上海。张爱玲一家开始在上海落地生根,在上海浓重的文艺气息熏陶下,她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并逐渐开始有文章发表。

(二)张爱玲与上海

1920年张爱玲出生在上海麦根路,后又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就读,从小受到上海文艺氛围的熏陶。上海独有的海派文化造就了她细腻华丽的文章风格。因此她的作品常常选择“上海”作为舞台,善用繁华苍凉的文风、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上海背景下发生的或热烈或平淡哀伤的故事。在其一生中,造就了诸如《倾城之恋》《小团圆》《半生缘》等经典文学著作。她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使之成为了“海派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二、人物形象

张爱玲擅长用其独到的细腻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勾勒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从短篇小说到长篇,书中出现的主人公以及部分配角,都各自具有可圈可点的性格特征,能使读者产生联想。张爱玲塑造的人物,多分为上流与市井两类,能够充分体现张爱玲笔下的海派情怀。

(一)上流阶层

张爱玲笔下的上流人物形象有很多,以白流苏为例。

白流苏是张爱玲笔下最为经典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一。她出生在典型的没落迂腐的封建大家庭,家族本来是名门,后来落寞。白流苏则因为离过婚而不受重视,在《倾城之恋》中一出场,就自带了悲凉气息的人物设定。但是白流苏与白家人的封建和迂腐却有巨大的不同,张爱玲也用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其上海女人特有的独立精神。

例如,白流苏与范柳原在舞厅的初见,她就在这个带有上海风情的风月之地,表现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奔放,导致四嫂事后这样指责她:

“四奶奶抢先道:‘还有谁,还不是你那六姑!我们诗礼人家,不准学跳舞的,就她结婚之后跟她那不成材的姑爷学会了这一手!……’”

但白流苏不以为意,她认为:“一个女性,再好些,得不着异性的爱,也就得不着同性的尊重。”可见上海的女性们在那时已经拥有了较为先进和开放的爱情观。

白流苏敢于与陌生男子共舞,显然是上海特殊的生活环境和先进的思想导致。上海这座城市自身带了一种洋气,因为旧时有各国列强的租界在此,导致上海人,尤其是身处上流社会的名门闺秀,比一般人更会打扮自己,更追求自由和开脱,生活节奏也更快。

从白流苏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出当时上海上流女性的生活常态,也可以将她视为那个时代上海上流女性的缩影。这一切都在张爱玲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

(二)市井阶层

上海的特色不仅体现在洋气的社会名媛身上,市井阶层也反映了上海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特点。

例如《半生缘》中顾曼璐与顾曼桢这两个形象,有其本身自带的复杂性。在20世纪的上海,石库门铸成了当时上海滩的全部风貌,上海市井生活,也脱离开原来的风格,逐渐融入海派文化。顾氏姐妹则是张爱玲笔下众多市井居民中,较有代表意义的一个形象角色。

比如,姐姐顾曼璐第一次在小说中出场:

她那嗓子和无线电里的歌喉同样地尖锐刺耳,同样地娇滴滴的,同样地声震屋瓦。她大声说道:“你到底来不来?你不来你小心点!”

此处描写将上海市井女性的神态姿容刻画得非常形象生动,顾曼璐作为上海底层平民家庭的女儿,为了扛起家庭重担,成为了市井间游荡的交际花。后来虽然嫁给祝鸿才,并且成为暴发户,但是生活习性上仍然逃脱不开市井小市民的行为举止。比如她说话时仍然尖利刻薄,甚至有担心祝鸿才会弃她而去的典型市井女性心理。

这一点与其妹顾曼桢有较大的不同,顾曼桢虽然也出生在市井,遭遇与顾曼璐相差无几,但她的身上却明显体现了一种上海市井女人的坚强与独立。包括坚持从事稳定的工作、自由追逐爱情等。虽然不是社会名媛,但是思想里能明显看出已经跳脱开了封建思想的条条框框。顾曼桢和顾曼璐两个人物形象,虽然都身处市井,但是举止差异却非常巨大,可见当时上海的市井阶层已经有新的思想文化涌入,但仍旧保留了一些封建残余。

而作者张爱玲则用高度平民化的叙述,糅合在了相对静止的时间与空间里,将上海当时“旧式”的市井文化传达得精妙不已。

三、民俗描写

(一)衣饰习惯

张爱玲对于上海女性的服饰文化,一直有其独特的敏感性。白流苏开场就有一段关于旗袍的描写,“床架子上挂着她的月白蝉翼纱旗袍。”包括《色·戒》中的王佳芝、《半生缘》里的石翠芝,可见无论是什么阶层的女性,在那个时代,都对旗袍有着深切的热爱。旗袍发源于上海,是一种海派文化的典型代表。张爱玲喜爱描写旗袍,更映衬了上海与旗袍的关系。

(二)上海方言

茅盾曾经说过:“被采纳为文学语言的方言或俗语一定是新鲜、生动、简练而意义深长的。”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有一个极大的特点就是她极其善于运用方言俗语。例如在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中,“约莫”、“快焐一焐”等方言至今还鲜活地留存在人们的日常对话中。还有,在《桂花蒸——阿小悲秋》中也夹杂上海特有的方言,例如“姆妈”“家生”等词眼。这些方言俗语,或许微不足道,但在文学作品里,却体现了当时上海开放之后新鲜文化与老式海派文化交织在一起的状态。

上海的方言随着上海的开放而加入了很多洋派的东西,例如《第一炉香》里,有一段描写葛薇龙靠着橱门,看着雨点打在水门汀上,此处的“水门汀”是上海方言中用来形容“水泥地”的说法,即英语单词“cementing”的发音;而再比如“大兴”,则是用来描述事物的华而不实,引申为假的、冒牌的,出处来自“dashy”。由此可见,上海方言相对于其他方言来说,加入了更多外来的东西,但也同时保留着自己的风韵。而张爱玲因为个人喜好,对于上海的语言有着极大的偏爱,所以在她的书中,人们往往总能看到一个鲜活的上海滩,因为运用了上海方言,而变得更加具有海派气息、更加真实。

(三) 建筑描写

1843年中国开埠后,上海的石库门、里弄和西式洋房就开始成为上海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可以说,石库门和弄堂的诞生是一个特殊时代造就的产物。张爱玲作为一个对海派文化情有独钟的作者,我们不难发觉她的文学作品中有大量的笔墨用来描写了上海人的居住习惯。她所塑造的场景中,这些建筑占有非常足的戏份。拿她首部长篇小说来举例,女主角顾曼桢是一个典型的靠着自己劳动力生存的人,她的居住环境则是在一条老式海派弄堂里;而顾曼桢的姐姐顾曼璐因为嫁给了祝鸿才,成为了暴发户,所以住进了一处西式洋房里。这种居住环境的变化,不仅有助于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在塑造人物背景上,起到了生动形象的作用。张爱玲的笔触,鲜明地塑造了一个20世纪刚刚复苏起来的上海,还有上海里那些美丽的建筑与房子。

四、总结

张爱玲的笔下,诞生过很多富有神韵的经典人物形象,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小,故事发生的背景总逃脱不开她所热爱的热土——上海。在张爱玲细腻华丽的笔调下,20世纪鲜活的上海跃然纸上,我们好像看见了那个时代上海的市井和洋派交杂在一起,风土人情还有生活习惯,都成为了一纸可以翻阅到的新鲜史料。是张爱玲的笔,使整个上海旧时的风貌基本完整地呈现出来。

[1]陈绪石.海派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3).

[2]李俊国.都市审美:海派文学叙事方式研究[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5(2).

[3]刘锋杰主编.小团圆的前世今生[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09).

[4]谢弥丽,姚周辉.张爱玲小说中的上海都市民俗描写[J].温州大学学报,2009(3).

[5]曾红.张爱玲小说中旗袍服饰研究[J].芒种,2012(4).

I207.42

A

猜你喜欢
白流苏市井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浅谈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爱情书写—以范柳原和白流苏为例
风俗人情 市井百态 古代风俗画漫谈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倾城之恋
——张爱玲认为的真正的爱情
海派剪纸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弥赛亚:故乡的小城与市井
在广藏市场,看首尔市井生活
论白流苏人物形象的经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