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的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

2017-01-24 14:55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2期
关键词:成份畲族族群

陈 雍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畲族的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

陈 雍

(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广东 潮州 521041)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畲族在历史上有“畲民”“瑶人”“峒人”“山哈”“ 輋人”等不同称呼。建国初,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国家决定实施民族识别政策,经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后,1956年,畲族被确定为一个单一民族。从此,畲民获得了一个确定的民族身份。

畲族;民族身份;族群认同

畲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字,全国的畲族人口约70多万人。畲族在历史上有“畲民”“瑶人”“峒人”“山哈”“ 輋人”等不同称呼。建国初,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国家决定实施民族识别政策,经过大规模的社会调查后,1956年,畲族被确定为一个单一民族。从此,畲民获得了一个确定的民族身份。毫无疑问,民族身份是建立在族群认同的基础上,但民族身份与族群认同是否一致?

一、畲民的族群认同与畲族的确认

民国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畲民与周围汉人在体质文化方面的差距日渐消失,故畲民的族群认同主要体现在自称和他称上。笔者根据《畲族社会历史调查》一书①,统计了建国初各地畲民的自称和他称情况,如下。

(一)广东地区

广东凤凰山区潮安县山梨、碗窑的畲民没有自称;丰顺县凤坪的畲民,在解放前只有当别人问他们说的是什么话时,他们才答道“我说的是畲客话”,解放后明确自己是畲族;莲花山区的畲民有自己的语言,他们对外除自称为畲民外,还有用本民族的自称“贺爹”,意为山林之人,称汉人为卡帕,意即平地人;罗浮山区自称亦为贺爹,称汉人为卡帕。

(二)福建地区

宁德县畲民自称有以下几种:①成人与城人。有人说意思是指他们的祖先盘瓠征番有功,高辛帝许配三公主后,把盘瓠罩在金钟内,说是49天后便会变成人,公主怕他会饿死,48天时把他掀开,尚差一天没变完,以后高辛帝说,公主生男育女,象娘莫象爹,此后他们便成人,故称成人。也有人说他们祖先原住在平原城市,后由城市迁来,故又称城人。但以前者说法较多,他们也都喜欢这名称。②山客、山宅与三合。很多人认为山客、山宅是过去汉族叫他们的,后来即沿用下来,意思是住在山上的人民。他们自己也认为确是住在山上的,故同意这名称,对这称呼没有什么恶感。也有个别人称自己为三合(蓝、雷、钟三姓合成的意思)。③苗族。有人说是解放后汉族干部叫他们的。福建省罗源、福安、福鼎等地畲民大多也自称山客,对畲都不认同。

(三)浙江地区

景宁县东衕村畲族自称san hak,音译为“山客”。畲语称“怕”为hak,他们说过去害怕汉人欺负而住到山上去,所以称作san hak。汉人叫他们“客家人”,说他们是以后迁来的客人,有时称“畲民”,但比较少。这些称呼很久以前就有,是表示客气的。他们对汉人也自称“客家人”或“畲民”。他们在很久以前被称作“苗民”,直到解放后还沿用这个名称。解放前汉人称他们为“畲客”,有的还侮称他们为“畲客儿”“畲客婆”“畲客牯”“小姓人”。他们对畲族这个名称没意见。

(四)江西、安徽地区

江西省畲族同胞一般自称为山客。江西铅山县太源、贵溪县樟坪畲族在畲族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被称为苗民。当地的畲族自称山哈,互称雷家人蓝家人,他们对被称为山上人、山里人或苗民没有反感,在没有进行民族识别以前,他们也自认为是苗民。安徽宁国县云梯公社畲族自称山哈,哈乃是客的意思,山哈意即居住在山里的客人。

由上可知,虽然周围汉人称他们为畲民,但他们一般都自称山客。当然,大部分地区畲民自称山客,并不真正表示他们不认同畲,而是为了回避汉人附加在他们身上畲民蛇种的侮辱。因此,当调查人员指出他们是畲族,并告诉他们畲的本来含义时,大部分人都接受了畲族这一称呼。但是仍然有一些人拒绝认同畲族,尤其是广东罗浮山区的“畲民”。比如博罗县嶂背村曾有几个青年到广州南方大学学习,回来就说自己是畲族,政府也以畲族看待他们。乡干部提出意见说:畲族是政府说的,到广州学习的青年不懂事,别人说是畲族,自己也说是畲族,发土地证及普选时所填的畲族也是别的同志写的,我们自己的祖公是狗头王,又拜盘古王,是山瑶,不是畲,是瑶族,不是畲族,要求政府将名称改正为瑶族。甚至在民族识别完成后,仍然有一部分人拒绝认同畲族。比如福建霞浦县的畲民坚持认为自己是苗族。1957年6月盐田乡成立民族乡时,还有一些老人到乡人委会表示不愿称为畲族民族乡,要改为苗族民族乡,后来经过干部向他们解释,说明畲族已经由中央确定,并且说,畲这个字的意义很好等,才承认是畲族,但平时很少这样称呼。

事实上,在畲族被确定为单一民族近三十年后,许多“畲族”仍然不怎么认同这一名称。1982年,浙江丽水地区再次对畲族进行社会调查,发现他们对族称的看法有四种:①认为畲族名称的畲字是有历史根据的,意义也很好。畲族广泛流传一种说法,即他们的祖先最早是在广东凤凰山区刀耕火种,刀耕火种开出的田称畲田,并由皇帝敕令子子孙孙不用纳税和完粮。因种畲田,所以被称为畲客。另一种山客的称呼也流传很久了。因祖宗在凤凰山上居住,当地的老百姓就称之为山客。山客和畲客这两个名称的出现,是畲客在前,山客在后,因此从历史来源上讲畲族是有根据的。②要求改为山哈。理由是:第一,山哈这一名称具有普遍性。1956年定族称以前,只知叫山哈,直到现在,习惯上也是自称山哈。这个名称在畲族群众中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到农村,一说山哈都知道,但畲却有人不知道,很多人还不会写畲字。第二,畲字与蛇同音,容易被人误解或利用它对少数民族进行侮辱。第三,旧社会侮称他们为畲客婆、畲客公,是有反感的。所有,族称用畲字容易产生误会。③认为族称改不改不太重要,叫什么名字不是一个原则性问题,重要的是要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否则,即使改了,很可能还会出现新的问题。④是否可以改成其它名称。有人认为,从族源上来说,大家都承认来源于凤凰山。因此是否可以改为凤山族。也有人提出过去汉族称我们为客或客家人,我们称汉族为民家人或本地人,都不是侮称,也不会被误解。因此,如果称客族要比称畲族好一些。对山哈含义的理解:最通常的解释是山里的客人,有人提出,畲族真正住在高山上的没有,住在平原的也很少,多在半山区。因为畲族大多是经过迁徙而逐渐定居下来的,他们对于当地人来说是外来人,因此山可能有生的含义,即当地土著居民认为他们是从外地来的陌生人。

建国以后,民族身份的获得是通过民族识别工作开展后获得的,我国民族身份的界定大体上分为两个阶段:建国后不久开始的民族识别阶段和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民族成份的恢复和更正阶段。在民族识别阶段,国家依据的是斯大林关于民族四个特征,即共同的地域、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基于共同文化之上的共同心理,将当时登记的400多个地方群体确定为56个不同的民族。②在民族成份的恢复和更正阶段,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享有民族平等的权利,尊重少数民族正确表达本人民族成份的自由,规定凡属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都可以在原则许可的范围内,在56个民族中,选择恢复或更正其民族成份。

20世纪80年代的民族成份恢复和更正工作,是在全国进行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特定背景下开始的,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少数民族享有民族平等权利,尊重一切少数民族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的自由”。③《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规定,“凡少数民族,不论其在何时出于何种原因未能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而申请恢复其民族成份的,都应当予以恢复。”④

这两个阶段的工作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某些特定的对象进行民族身份的界定,它是在国家、地方政府和界定对象本身这三者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在第一阶段,国家按照客位的分类标准,将各地不同的群体划定为56个民族。但同时,它也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所界定对象自身的民族情感与民族认同,所以才在识别之初,要求各地群体主动申报和登记自己的民族成份。在第二阶段,所界定对象自身在民族情感与认同占据了主动,畲族有优秀的历史和文化,多年来畲族得到了民族身份确立和本民族认同。因为此次工作的主要目的,不仅是为了在政策的层面上“保障少数民族享有民族平等权利”,而且更是为了表示国家“尊重一切少数民族正确表达本人的民族成份的自由”。

注释:

①建国初,国家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调查,此后,地方出于一些具体需要也组织过多次类似的调查活动,这些活动留下了详细的调查报告。20世纪80年代,有关方面按民族将这些调查报告结集出版,《畲族社会历史调查》(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即畲族社会调查的结集,共收录1953-1958年以及1982年两个时期共20篇调查报告。

②其中基诺族于1979年被识别为一个单一的民族,是1956年以后增加的唯一一个民族。

③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关于恢复或改正民族成份的处理原则的通知》,1981年11月28日。

④同上。

C955

A

陈雍(1981-),广东潮州人,广东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该文章为校级课题“族群视野下的畲族研究”的成果。

猜你喜欢
成份畲族族群
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
唱支山歌给党听——记畲族三月三节
永安“三月三”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新兴族群的自白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畲族民歌
绩优指数成份变更与一周表现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