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017-01-24 19:28刘国光
中国经济周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立场经济学市场经济

《刘国光经济论著全集》

推荐指数:★★★★

作者:刘国光

出版:知识产权出版社

作者简介

刘国光:

多年来潜心于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和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理论研究,参加和领导过中国经济发展、宏观经济管理、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重大课题的研究、论证和咨询,是当前中国最著名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特别是1978年以后,他提出了一系列精辟而深邃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对促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国光经济论著全集》收录了刘国光先生经济学文章、专著等的所有保存下来的作品,并以时间为序分为四大部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研究、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转型过渡时期的探索、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时期的反思)分卷出版。《全集》将刘国光的经济思想理论完整而系统地展现给读者,不仅可以使读者从中全面认识和研究刘国光的经济思想理论,还可以使读者详细了解他的基本经济思维脉络及其演进轨迹和立场、观点、方法。

我进入耄耋年纪,人过九十,现在已不算稀奇。我这一生没有什么大出息。自知不怎么聪明,自负还算守本分,勤奋以治学,平实以做人。做了一点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也是在现代的“天、地、君、亲、师”的培育、熏陶、教诲和朋友们的帮助下取得的成果。我这里说的现代的“天”“地”“君”,是指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和世界观、科学社会主义、真正的共产党;至于“亲”“师”和“友”,就不用解释了。我对他们给我的恩惠,怀着深深的感念之情。

九十多年来,有近七十年都是与经济学打交道。我是怎样走上这条道路的呢?年轻的时候,看到祖国积弱贫穷,感到富强之路要从经济做起。高中时候,开始接触《资本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我有强烈的吸引力。再加上以为经济学可能是较好的谋生手段,于是考大学时选择了经济学,以后就一直走了下来。

解放前,自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西南联大时,又受到正规的西方经济学教育。解放后,进一步研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改革开放以来,又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冲击、影响。这两种经济学在我身上交错并存。我是怎样处理它们之间关系的呢?借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话,我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体”,西方经济学为“用”。现在,研究经济学要有立场、观点、方法的说法,不大时新了。但我总以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立场,劳动人民的立场,大多数人民利益的立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立场,是正直的经济学人应有的良心,是共产党人的良心,是不能丢弃的。说到观点和方法,我以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要坚持的,但具体的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可以选择,可以借鉴,为我所用,为创建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所用。

以“文化大革命”为界,我的经济研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在“文化大革命”以前,研究领域主要在社会再生产和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方面。因为时代背景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当时只能用抽象理论的形式,来分析探讨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运动机理,避开了具体的现实经济问题。正因为如此,这些探讨在许多方面,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也适用。感谢李建伟博士在《刘国光教授经济增长理论——改革开放之前的理论体系与实证研究》(《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1期)一文中,对我“文化大革命”前这方面的研究作了一个集中的概述。“文化大革命”以后,我的研究领域从经济发展扩张到经济体制,更直接接触现实经济了,主要研究经济体制模式转换和经济发展模式转换方面的问题。感谢桁林博士在《从“双重模式转换”到“两个根本性转变”——刘国光经济思想专题研究》(《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1期)一文中,对我在“文化大革命”后这方面的思想作了简略的介绍。以上这两个方面问题的研究,都得到当时学界的关注。

我的兴趣主要在宏观经济方面。在反通货膨胀和反通货紧缩的问题上,前些年同经济学界一些朋友进行了友好的交锋。“软着陆”的经验与扩大内需政策的采取,表明我国对付通胀和通缩的宏观调控手段的运用趋于成熟,短期运行问题可无大虑。问题在于中长期农村与城市、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能否协调发展,不致引起各种潜在的经济与社会的危机。我想这是当前我们要着重关心探讨的问题。

进入21世纪,八十岁以后,我已告老,出于职业习惯,老而不休。2003年的《八十心迹》,特别是2005年的《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问题的看法》等几篇偶然写出的文章,把我带进一个新的是非争论的境地。这场争论反映了意识形态战线一个角落的硝烟,我就不深讲了。

近几年来,我脑力渐衰,勉强陆续写了一些东西,大多集中在讨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我的总的理念其实也很平常: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需要继续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但这个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必须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这个问题关系到我国改革的前途命运,也是现今经济领域里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环绕这个问题针锋相对的纷争,当然有理论是非问题,但是在更大程度上,这是当今中国社会不同利益阶层势力的对决。反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主张私有化、自由化和两极分化的声音,虽然有雄厚的财富和权力的实力背景,但毕竟只代表少数人的利益。而主张“市场经济”必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以公有制为主体,以国家宏观计划调控为导向,和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声音,则代表了工农大众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希望。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景,不取决于争论双方一时的胜负,最终将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所以,我虽然来日不多,但对此仍满怀信心和激情。

(本文节选自本套图书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猜你喜欢
立场经济学市场经济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扬善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草地
雷人的经济学原理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
读书
重用懂得市场经济的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