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北京东四街道基层为老服务工作的创新实践

2017-01-25 01:42闫磊
中国民政 2017年1期
关键词:居家街道养老

闫磊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 提高为老服务水平
——北京东四街道基层为老服务工作的创新实践

闫磊

东四街道位于北京核心城区,区域面积小、老年人口多,街道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对接和使用资源,精准有效推进为老服务工作。

以创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地推动基层为老服务工作

1.进一步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按照“政府主导、机构主体”的原则,采取公建民营的模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医疗保健等9大类服务;按照“社会参与、协同共享”的原则,把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打造为街道管理、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的综合性平台,形成“1+N”多元服务和资源供给模式;按照“人人参与、精准供给”的原则,针对老人外出不便、参与意愿低等情况,主动把服务项目送进社区、送进楼门院落、送进老人家中,在街道层面逐步实现居家养老服务的有效覆盖和辐射。

2.进一步创新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方法。以需求为导向,分批次开展老年人需求调查和能力评估,精准购买生活照料、适老化改造、健康监测等为老服务项目。以制度为保障,建立起购买服务前参与式需求评估、过程中动态监测评估、服务后整体绩效评估的有效监督和评估制度,依托居委会、社区组织、第三方评估组织通过座谈、入户、评议、考核等多种途径,确保服务项目实现既定目标。

3.进一步创新发展社区志愿为老服务。立足平房区空间开放、居住紧密、交流便利、邻里亲密的特点,在隔代反哺方面,开展“长者生活”实境体验互动等活动,增进年轻人代际理解;在同辈互助方面,发挥老党员、志愿服务骨干引领作用,成立老党员先锋队、老邻居服务队等志愿组织;在代际服务方面,发挥老年人才艺、阅历等优势,对年轻人进行正向激励和帮助;在街道层面,建立志愿者统一管理平台,开展志愿者培训、时间储蓄、积分兑换等项目,加大对志愿者的表彰回馈力度,维护志愿者荣誉感。

以协调发展理念全面平衡地推动基层为老服务工作

1.协调好民政工作和其他部门为老服务工作。文体、健康、司法等多方面需求与不同的行政部门相关,街道民政科把协调相关部门、及时反映和传递老人们在不同层面的需求作为为老服务不可或缺的责任。在城市建设、业态调整、社区治理等工作中主动跟进,把老人如厕、洗浴、无障碍通行、社区交往等需求与相关科室做好沟通,充分在地区整体建设规划中反映出来,统筹考虑、同步推进。

2.协调好为老服务项目之间的关系。结合老人需求和已有服务能力做好评估论证,对拟建项目进行合理分析与定位,与其他项目实现有效衔接、差异互补:老年餐桌与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同步配合开展工作;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扩展功能满足日间照料需求;养老照料中心开展社区托老、居家助老服务。不同项目之间的差异化定位和有效衔接,避免了服务间的割裂和脱节,达成了各有侧重、相互关联、有机协调的布局,构建起多层次为老服务体系。

3.协调好为老服务和发挥老人作用之间的关系。以优势视角替代老人“弱势”的惯性思维,协调开展“为老服务”和“发挥老年人作用”两方面工作。“为老服务”中注意挖掘和提升老人的自助、互助能力,从单纯的“供给”服务向引导老人“参与”转变,突出老人“主体”地位和服务方的“合作性”角色。2016年,8000余人次老年人参与各类服务,一批老当益壮的志愿者成为社区积极分子,一批口述文章、回忆文稿成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宝贵材料,一些具有崇高威望的老人成为地区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以绿色发展理念可持续性地推动基层为老服务工作

1.立足实际,有效利用现有资源。东四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深厚,便民体育服务设施完备;700余年胡同文化深厚,邻里关系亲密;医疗资源丰富,距离多所知名医院较近。街道开展社区大舞台、运动会等活动,引导老人参与构建特色文化街区;启动医养结合工作,推进健康养老;搭建街道、社区两级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实现居家养老工作的精细化和优质化。

2.深入调研,分类分级精准服务。将地区老人划分为普惠保障、扶助保障、托底保障三类,提供差异化服务。建立信息档案、需求档案、健康档案、服务对接档案,建立入户服务记录表、志愿服务记录表。逐步建立起老年人需求与服务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可追溯性档案材料,实现需求可视化、服务可追溯。

3.营造氛围,巩固家庭基础地位。连续九年开展“忆家训、谈家风、促和谐”主题宣传教育活动,传播和弘扬了一批群众中好的家训家风;连续多年开展“孝星”评选,对敬老爱老先进典型进行表彰鼓励;深入校园、社区开展敬老爱老宣传活动,形成京城小雷锋志愿服务等品牌项目;举办重阳节、敬老月专题活动,推送老人生活经历、风采展示等内容,搭建老人与社区交流平台;持续开展大走访、送温暖活动,零距离听取老人意见建议、回应老人诉求。

以开放发展理念优质高效地推动基层为老服务工作

1.推动为老资源的双向开放。地区资源情况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为老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效率质量。东四依托自身优势并积极引入外部资源弥补不足:引入专业养老企业、社会组织搭建为老服务平台弥补硬件不足,引入北大、人大、北师大等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引入好的做法和成熟的运营团队提供经验支持。

2.推动为老服务的共赢开放。为老服务的开放能够满足居民需求、优化资源利用、促进服务的市场化流动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街道各项为老服务设施在满足本地老年人需求的同时,逐步向普通居民、外部居民开放;街道也协助部分老人入住了外部正规养老院。

3.推动工作过程的主动开放。推动工作规划、政策取向的开放,在岁末年初盘点一年工作、介绍来年规划,让居民做到“心中有数”;推动设施资源、具体服务的开放,为居民参与设定清晰“门槛”、提供明确指引;推动工作成效的公开,将日常分散和时间跨度较长的服务项目在重阳节、敬老月等特定时间集中公开、浓缩展示,有效凝聚各方力量,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以共享发展理念群策群力地推动基层为老服务工作

1.增强服务能力,推动为老服务全覆盖。树立完整的服务对象理念,做到服务对象的全覆盖,防止重托底保障、轻普惠服务的情况,避免引起“失落感”和“被剥夺感”;树立正确的服务供给理念,按照差异化供给、精准化服务的原则,避免服务“一刀切”和“生硬化”;树立科学的评估理念,按照有服务就有评判、有项目就有评估的原则,重点从居民认可度、参与度、获得感三个层面加强评估,杜绝走过场、流于形式、敷衍搪塞的服务。

2.拓展服务外延,增强服务间的互联互动。关注老人的邻里关系、家庭生活、社会交往,注重关联性和灵活性,避免把为老服务做成单纯的“为老人”的“服务”:把为老工作与民族宗教工作结合起来,使老年餐桌同时满足普通饮食和清真饮食;与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治理结合起来,发挥老人的经验优势和带头作用;关注老人家庭生活,开设面向家庭全员的兴趣小组和趣味活动。

3.发挥多方力量,通过共建实现共享。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搭建平台统筹服务项目、评估居民需求;突出老年人主体地位,引导老人参与地区为老服务工作,实现自助、互助;发挥家庭基础作用,加强敬老孝老典型宣传,树立良好家风;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遴选具备良好经验和能力的企业承接服务平台运营;发挥社会组织专业支撑作用,提供专业化、精准化为老服务;发挥社区社会组织、老年协会协助作用,开展邻里互助、结对帮扶;发挥志愿者补充作用,建立志愿服务回馈激励机制,凝聚多方力量参与为老服务。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东四街道民政科)

猜你喜欢
居家街道养老
养老生活
热闹的街道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街道生活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风居住的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