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兵道特征及价值贡献

2017-01-27 10:33李殿仁
孙子研究 2017年1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孙子军事

李殿仁

《孙子兵法》的兵道特征及价值贡献

李殿仁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夯实了中国兵学文化发展的理论之基,孕育了“重战”“胜战”的和平观,奠定了“利为上”的价值观基础,促进了儒家政治观的完善和发展,并为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孙子兵法 中华文化 地位和作用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学圣典,历经千年而不衰,不仅为军事斗争实践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也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思想理论贡献。

一、《孙子兵法》夯实了中国兵学文化发展的理论之基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一部系统论述军事理论的经典著作,成为中国兵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它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引领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发展方向,确立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的基本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孙子兵法》代表了当时兵学体系的最高成就。以后的《吴子》《尉缭子》《伍子胥》《六韬》等兵书,都是以《孙子兵法》为宗,吸取诸子百家思想并结合当时实际,对孙子在战争与政治、战略战术、军队建设、武器装备等论述的一种深化和补充。对此,后人已有评价。《汉书·艺文志·兵书略》中把先秦时期的兵家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大类。权谋位于四家之首,具有“兼形势,包阴阳,用技巧”的特点,而《孙子兵法》又列于权谋类兵书之冠。

秦汉时期,统治者为了维持大一统的政治格局,认为天下可“逆取”,但必须“顺守”,“取与守不同术”①贾谊《过秦论》。。为此,对《孙子兵法》采取了外贬内尊的政策,以《六韬》《三略》为代表的兵书从此受到重视,开始与《孙子兵法》分立并互相补充。但是,统治集团内部对《孙子兵法》依然高度尊崇,西汉时期,统治者先后组织人员对这部兵书进行了三次编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需要,《孙子兵法》较两汉更受重视,其军事理论被广泛运用到作战指导和军队建设之中,并开启了《孙子兵法》的注解时期,其杰出代表是曹操的《孙子略解》。

隋和五代时期,孙子的兵学地位,史籍中未见有具体记载,但孙子的兵书在当时不仅种类较多,而且其在诸兵书中地位较高。

唐时,统治者明确把孙子置于兵学“亚圣”的地位。《新唐书·礼乐志五》载,唐人以姜尚为兵家的代表人物,并试图以其与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相并列,用于宣扬国家文武并重之意。但《孙子兵法》的理论价值实际上被视为当时诸兵书之首。《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曾指出:“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宋时,由于兵儒斗争的激烈,对《孙子兵法》的推崇与贬斥均达到了高峰。但在其官方颁行的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依然被列为七书之首。

明清时期,由于出现了倭寇这一新的敌对势力和以火器为代表的军事技术的发展,致使军事理论产生的物质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纪效新书》《乾坤大略》等新军事理论。但就其理论之源来说,它们都离不开《孙子兵法》。正如明代副总兵茅元仪在《武备志·孙子兵诀评》中指出的:“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

到了近现代,《孙子兵法》虽然在指导战争实践上遇到了多次军事变革和战争形态变化,提出了许多新的军事思想和理论观点,但其基本原理依然是中国现代军事思想形成发展之源。毛泽东军事思想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借鉴孙子的一些军事原则,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加以应用和发展。如“战略上的持久与战术上的速决”就是对孙子“兵贵速不贵久”的继承和发展。据统计,在《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中,直接引用《孙子兵法》的约有五处。法国鲍威尔将军说:“事实上,尽管毛泽东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素养,但他毕竟是一个继承了古典文化传统的中国人,同克劳塞维茨相比,他受孙子的影响更大些。”日本学者伊藤皓文评论说:“给予最深影响的仍以孙子居首位,毛泽东崇拜《孙子兵法》,并曾评价为科学的真理。在他有关战争指导的论述中,作为证据曾多次引用过孙子所倡导的用兵原则,同时也信奉这些原则。”①王星魁:《毛泽东对〈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发展》,《军事史林》,2013年第12期。

二、《孙子兵法》阐明了正确的战争观与和平观

《孙子兵法》顾名思义讲的是兵法,阐述的是养兵、带兵、练兵、用兵之法,是用来指导用兵作战的,是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战争论”。但战争又不是孤立产生和存在的。战争是相对于和平而存在和发展的。所以《孙子兵法》首先是用于战争,但它的适用范围又远远超出了战争需求和军事领域。学习和解读《孙子兵法》必须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即分析和认识战争与和平的高度,才能悟其要义得其精髓。

战争与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两种状态,从历史发展来看,和平发展是人们的终极理想追求,而战争只是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既是对战争最高境界的理想追求,也是对战争谋划实现和平的最高理想。首先,它将和平作为战争的终极目的。《孙子兵法》高度重视战争,但它并不是倡导穷兵黩武,而是通过有效的军事力量建设来制衡战争、赢得战争,最终实现和平。认为“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火攻》)反对轻率开启战端,强调从国家利益出发,“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孙子·火攻》)。战争的目的就是取得胜利,但胜利并非意味着屠杀或杀戮,赢得胜利是为了获得和平和恢复国家的秩序。孙子说:“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其次,它将“重战”“胜战”作为实现和平的必要条件。孙子虽慎战,但他并不认为就此能赢得和平,面对战争不能消极避战必须“以战止战”,才能求得和平。孙子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孙子·计》),主张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强调“战胜而强立”。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前提条件是必须真正具备了胜战的实力。为了实现“胜战”,孙子揭示了“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孙子·形》)的规律,并强调要通过“谋形造势”等主观努力改变敌我双方力量对比,创造“胜战”条件,从而达到“先知先胜”。第三,它注重控制战争级别以维护和平大局。总体和平局部战争的状态本质上也是一种和平、不战的状态,因此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并不是绝对的,也可以理解为不通过大战来实现屈人之兵。为此,根据政治目的和军事实力控制战争级别是关键所在。孙子强调要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孙子·谋攻》)从低到高选择战略目标,逐级控制战争。在战争的规模和强度上,最好是“不战屈人”,以避免战争的扩大和升级,“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孙子·谋攻》)在战争进程上,必须速战速决,“故兵贵胜,不贵久”;“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孙子·作战》)

三、《孙子兵法》奠定了“利为上”的价值观基础

孙子认为,战争的根本目的是获取利益,对利益的追求贯穿于孙子的全部战争理论之中。这种利益取向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属性,也奠定了孙子战争理论的基石。孙子战争理论的利益取向主要表现为:在战争认识上,以获取利益作为战争的终极目的。他认为“兵以利动”(《孙子·军争》),明确把获取国家利益作为战争的根本动力和最终目的。孙子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以获取利益作为战争终极目的,并以利益取向将战争动因统一起来的伟大军事思想家。

在战争决策上,以能否获取利益作为基本前提。战争是一种高消耗、高付出的对抗活动,所谓“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孙子·作战》),君主和将帅在进行战争决策时,绝不可“以怒而兴师”“以愠而致战”,必须遵循“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孙子·火攻》)的原则。以利益为取向的战争决策理念,决定了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进行利害权衡和强弱分析,同时也奠定了孙子战争理论的现实主义和理性思维的基础。

在战争和作战指导上,应以谋求利益最大化作为最高原则。孙子提出了“全胜”和“易胜”思想。“全胜”思想的要旨是不与对手直接交战而获得完胜,是追求战争利益的最高境界。孙子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他对四种敌我对抗形式按代价和成本所做的排列及与此对应的逆向评价,都是要求尽可能不与敌方直接交战、将战争的损失或成本降至最低。孙子说:“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就是最小损失与最大胜利的完美结合,是对战争利益的最高追求。为此,他提出了“胜于易胜”的思想,强调 “使敌无斗”和“以碫投卵”。“易胜”思想包括一系列战争和作战指导原则,构成了孙子战争理论的主体。

《孙子兵法》中以利为衡量标准的价值观对当时社会的其他学派产生了深刻影响。最典型的是法家思想。法家的许多代表往往也是军事家,如吴起、商鞅等,他们公开主张重利贱义。商鞅就直言不讳地指斥:“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①《商君书·开塞第七》。《韩非子》中论述比比皆是。关于公功与私行、大利与小利、公庭与私门、公利与私利等。他们所追求的利是以国君为代表的国家利益。当一切以“利”为出发点时,便理所当然地推理出“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②《韩非子·六反》。。否则“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③《韩非子·安危》。。因此,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崇尚力胜。商鞅指出:“国之所以重,主之所以尊者,力也。”①《商君书·慎法》。法家管子也指出,“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②《管子·治国》。。秦国最终就是因为主推法家主张而建立了第一个封建集权制国家。

四、《孙子兵法》促进了儒家政治观的完善和发展

儒家从仁义与礼治并重的政治哲学思想出发,构建了据乱而升平又终至太平、由小康而至大同的社会蓝图,并进而推广到军事领域,形成了以仁义取天下的理想模式。儒家思想是以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孙子兵法》是以军事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兵儒的融合发展促使儒家重视军事问题并进行理论上的阐述,实现了文武并重,完善了儒家的政治观。

战国时的儒家大师孟子和荀子,比他们的儒祖孔子更多地关注着军事。他们从不同侧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在军事伦理方面,孟子尚仁,荀子隆礼。孟子虽然怨恨战争,主张“善战者服上刑”,但他不得不正视战争的现实。他用儒家伦理道德来规范战争,提出“征者止也”和“吊民伐罪”的仁战标准,这与孔子的“征伐自天子出”相比,虽然不易操作,但要实际得多。孟子时代,君主的地位已不像孔子时代那样神圣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孟子·尽心下》。。因此,在孟子看来,战争是否是仁义之战,关键看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军事民本主义正是孟子“仁战”说的核心。另一方面,孟子又从军事功利角度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仁人无敌于天下”的思想,主张“王道”,反对“霸道”,呼吁最高统治者和战争的指挥者要以民为本,做“得道”之君,成“得道”之将,养“以至仁伐至不仁”的“得道”之兵,凡“征”必以“正”。荀子则受法家特别是兵家思想影响较多,成为儒家的现实主义派,④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139页。他提倡“王道”“霸道”“强道”三道相佐,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⑤《荀子·性恶》。,主张以“利”养“礼”和以“义”制“力”。荀子主张兴“仁人之兵”,以“量民”为用兵攻战之本,与孟子的军事民本主义一脉相承。他将“隆礼”之道用于治军,把功利赏罚作为养“礼”的手段;强调军队要服从命令,提出“顺命为上”的武德律令。

五、《孙子兵法》蕴含着深刻的思维方法

《孙子兵法》蕴含了朴素唯物论和丰富的辩证思想。它反对用祭祀占卜来指导战争,指出“不可取之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之于人”,更多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在当时具有重大的意义。孙子把握战争的矛盾运动规律,既讲矛盾的斗争性,更强调矛盾的统一性,注重在矛盾发展中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在战争观上,他主张重战与慎战的辩证统一;在战略战术中,它分析战争中一系列对立统一和转化关系,整体地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和对待战争。孙子在《形篇》中阐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他把善攻与善守完美地结合起来,把保存自己与消灭敌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在辩证思维的高层面上,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要求。

《孙子兵法》体现了高超的战略思维。它认为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为君为将者必须探究战争胜败的原因和国家存亡的规律,按照“战道”显示的胜败趋势来决定是否进行战争和如何进行战争。它以“知彼知己”为前提,以综合分析“五事七计”为特征,认为通过“庙算”达到未战先知,通过先知达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它主张“伐谋伐交”“先胜易胜”价值导向原则和化解风险的万全性原则。

《孙子兵法》体现了简单的系统思维。它始终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中进行考察和把握,把整体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孙子兵法》中,战争作为一个大系统,由道、天、地、将、法五个要素组成,同时这五个要素又分别自成系统,其中“道”包含“令民与上同意”这一个要素,“天”包含“阴阳、寒暑、时常”三个要素,“地”包含“远近、险易、广狭、死生”四个要素,“将”包含“智、信、仁、勇、严”五个要素,“法”包含“曲制、官道、主用”三个要素。孙子从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的关系来综合地考察认识战争,达到“吾以此知胜负矣”,从而使战争变得可预测。它从系统的结构去认识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从中寻找系统最优结构,进而获得最佳系统功能。它强调系统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动态的,会随时间、条件等不断地变化。《孙子兵法》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只有通过“谋形”“造势”“用间”等来改变影响战争诸要素的敌我力量对比,使其由量变达到质变,才能把握战争胜负,实现“制胜之道”。

〔1〕刘春志,朱成虎.孙子兵法注译[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6.

〔2〕于汝波,孙子兵法研究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

〔3〕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孙子兵法与现代战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7.

〔4〕陈相灵,夏一东.中外军事思想简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4.

〔5〕于汝波,黄朴民.中国历代军事思想教程[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诸子学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8〕王联斌,中华传统武德发展史略[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9〕黄受安,段福德.中国古代九大思想学派集要[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

〔10〕苟君厉,毛泽东与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3.

〔11〕李际均,新版军事战咯思维[M].北京:长征出版社,2012.

〔12〕路秀儒,向孙子兵法学思维[M].济南:黄河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周淑萍)

Military Theory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Contribution of The Art of War

Li Dianren

As a military book, The Art of War has rendered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It consolidates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ilitary culture, gives birth to the peace idea of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war” and “winning victory of the war,” lays a values foundation characterized by “placing interest at the paramount place,” promotes the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fucianism political outlook and provides a scientific thinking method for modifying the world.

The Art of War ; Chinese Culture; Position and Function

B22

:A

:2095-9176(2017)01-0024-05

2016-9-13

李殿仁,国防大学原副政委、中将。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孙子军事
《孙子兵法》组歌
孙子壵
孙子垚
孙子垚
孙子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
谈对《孙子兵法》原文的理解
世界军事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