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释源

2017-01-27 11:56
地域文化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金刚山使臣朝鲜人

李 好

“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释源

李 好

金刚山是朝鲜半岛的名山之一。元末明初以来,朝鲜一直流传着一句所谓的中国诗句“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20世纪末始,韩国大众媒体将此句引附为中国大诗人苏东坡之语。事实上,此语的确切源头虽不可详考,但从元末明初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国使臣常游金刚山等历史事实以及金刚山本身的佛教内涵三个方面来看,它源于中国的可能性很高。这句诗从产生到风靡朝鲜半岛,一方面与朝鲜人自身的民族情感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深远的影响。

朝鲜 金刚山 中国 释源

金刚山在朝鲜半岛诸山中地位很高,有着“海东第一名山”的美誉。笔者曾于前年赴金刚山旅游观光,不论是在旅行社的宣传册上,还是在朝鲜导游的解说词中,都提到了一则有关金刚山的逸闻。据说,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对金刚山美景仰慕有加,留下了“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的诗句。①《2008年世界主吹中国风》,《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8月7日,第8版。韩国旅游发展局北京支社首席代表安镕煇在文中提到,有人这样说过:中国的山是欣赏的山,而朝鲜、韩国的山是体验的山。例如金刚山,“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这是中国宋代文人苏轼对金刚山的评价。这句诗引起了笔者的疑惑,即使对当代中国人而言,朝鲜金刚山也是一处较为陌生的异国山水,更何况是近千年前的宋代人。为了寻找这句诗的确凿出处,笔者翻阅文献,发现绝大多数著作都仅提到该书的作者据传是古代中国人,或进一步称之为唐代某位诗人,也有少部分提到该诗的作者是苏东坡,但还有一部分认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才是真正作者。②持苏轼作者说者如张爱国、李铁,见《图说世界地理文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4页。持李白作者说者如张效民,见《艾芜传:流浪文豪之谜》,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第302页。再检索网络,不少网站言之凿凿称作者为苏东坡或李白。③http://www.baike.com/wiki/金刚山。同一首诗自然不可能有两个作者,何况是两位鼎鼎大名的诗人。为此,笔者又搜索了韩文网页。韩国网络中充斥着该诗是苏东坡或李白作品的相悖之论①如编(蘇東坡,軾)(願生高麗國 親見金剛山)”。,但也有少部分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首尔大学中文科柳种睦教授认为,这句诗和李白或苏东坡诗歌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可能是后代人没有勘正而误作其作品。更何况苏东坡从未踏足过朝鲜半岛,还强烈反对宋丽之间的交往,不太可能留下这样的诗句。檀国大学中文科安熙珍教授更是直接点出,在苏轼现存的文集中,根本就找不到这句诗。②http://news.nave.com/main/read.nhn?mode=LSD&mid=sec&sid1=100&oid=001&aid=0000111048。如此看来,金刚山所谓的苏东坡留诗的故事完全是后人编造的。那么这句诗的源头到底在何处?

通过对朝鲜古籍的梳理与比对,笔者发现“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这句话的雏形至少在高丽王朝末年,也就是14世纪晚期就流传于朝鲜半岛。权近出生于高丽末年,是李朝建国初期的重臣。在他的文集《阳村集》中,对金刚山有着这样的记述,“金刚山在本国东海上,其形胜冠绝天下,故其名闻天下。尝闻天下之人,无不愿其来观,而叹莫之得,至有垂其图而礼之者矣……丙子秋,予入中国……于是知兹山之名果重于天下,予幼时之所闻殆不虚也。”③[朝鲜]权近:《阳村集》卷17《送懒庵上人游金刚山诗序》,民族文化推进会:《韩国文集丛刊》第7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80页。依权近所言,其幼时即听过天下人皆有见金刚山之愿,虽然这则史料中未见:“愿生高句丽,一见金刚山”这句话,但两者的表义完全一样,很可能是权近在行文之时改写了这句诗。又《高丽史·地理志》载,“金刚山:一云枫岳、一云皆骨。千峰雪立,高峻奇绝,寺刹甚多,名闻中国”④[朝鲜]郑麟趾著,孙晓主编:《高丽史》卷58《地理志·三》长杨郡条,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844页。。《高丽史》编修于李朝前期,这至少能够反映出当时乃至于高丽末年以来的人文地理情况。所以“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一语虽未正式定型,但金刚山闻名于中国的传闻,却早在高丽时期就盛行于朝鲜半岛。

笔者检索文献,发现完整的“愿生高丽国”一句最早出现在李朝《太宗实录》中。太宗四年(永乐二年,1404年),国王向臣下询问,“中国使臣来则欲见金刚山,何也?谚曰:‘中国人有云:“愿生高丽国,亲见金刚山”者’然乎?”⑤《太宗实录》卷8,太宗四年九月二十一日,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61年。国王居于深宫之中,亦听说这句传言,还向臣下确认是否有这个说法,足可见该诗流传范围之广。由此可见,这句话至少在李朝太宗时即已基本定型,唯与后来普遍流传的有一字之差,是“亲见”而非“一见”。这个差别一直延续到了16世纪,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记述都是“亲见”。譬如洪裕孙在《篠䕺遗稿》中提到,“中原之人,常祝祷以为‘愿生高丽国,亲见金刚山’云者。”⑥[朝鲜]洪裕孙:《篠䕺遗稿》上《尊者庵改构侑因文》,《韩国文集丛刊》,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2册,第525页。朝鲜大理学家李珥游历金刚山后,在他的诗中亦有,“佳名播四海,咸愿生吾国。谚传中华人有言曰,愿生高丽国,亲见金刚山云云。”⑦[朝鲜]李珥:《粟谷全书·拾遗》卷1《余之游枫岳也懒不作诗登览既毕乃扩所见成三千言非敢为诗只录所经历者耳言或俚野韵或再押观者勿嗤》,《韩国文集丛刊》第45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467页。不仅如此,这句话还出现在了《世宗实录地理志》中,“以佛书有云无竭菩萨所住之说,世遂谓人间净土,谚传中国人亦云:愿生高丽国,亲见之”①《世宗实录》卷153《地理志》江原道·淮阳都护府条。。以上材料,足以证明李朝中前期,该诗已基本定型,不仅文人墨客多有征引,国王对此也有所了解,并将之列入国家总志中。

16世纪中叶以来,“一见”基本上取代了“亲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里仅举两例。梁大朴在《金刚山纪行录》中言,“尝闻中国人施佛而祝曰,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则兹山之名,重于天下,概可想也”②[朝鲜]梁大朴:《青溪集》卷4《金刚山纪行录》,《韩国文集丛刊》第53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564页。。李朝英祖三十五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承政院日记》中,亦出现有“华人言,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之语。③《承政院日记》第65册,英祖三十五年四月十三日,首尔:国史编撰委员会,1961年。此后,这句话在朝鲜社会流传得越来越广,尤其是在文人的金刚山游记中,常常会征引这句话,来夸赞金刚山的美名。同时,这句诗也出现了多种变形,如“愿生东方,一见金刚山而死”,或改前半句为“愿生朝鲜国”“愿生三韩国”等等。这些句式的变形并没有改变这句诗原有的意思,反而说明了这个传闻更加深入人心。

近代以来,朝鲜封闭的国门被西方势力打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进入朝鲜。尤其是日本合并朝鲜后,在金刚山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的开发与建设,意图将之打造为世界风景名胜地。这时的朝鲜人在宣传金刚山时,仍然常常提到这句话。1935年12月9日的《东亚日报》上,记者著文要求对金刚山进行保护,在谈到金刚山风光冠绝天下时,就提及“不是和昔日交通不便时代下一位中国诗人所言的‘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的希望可以相比的。”④《金剛山保護》《,》1935年12月9日。不仅如此,朝鲜人走出国门,遍览欧洲山水时,也化用这句古谚,来赞美他国美景。1922年,朝鲜人朴胜喆在德国期间,以中国人羡慕金刚山为对比,说明莱茵河的风光在欧美世界广受赞誉:“从古往今来中国人‘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这样的诗句来看,即使欧美人产生‘愿生独逸国,一见莱茵江’这样的诗句也绝非妄言。”⑤[韩]朴胜喆《:獨逸地方二週間》《,》第26期,1922年8月1日。

如此我们就基本梳理出这句话的源流脉络。至少在高丽末年,朝鲜国内就已出现中国人仰慕金刚山的传闻。到了李朝太宗年间,这个传闻逐步发展与扩散,并以“愿生高丽国,亲见金刚山”定型。不论是在官府还是民间,这句话都深入人心。世宗年间编修地理志,还将这句话编入金刚山的条目之中。16世纪中叶后,这句诗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在朝鲜文人的金刚山游记中,往往会化用此句作为全文破题之语。这一时期,这句诗在形态上有所变化,从“亲见金刚山”变成了“一见金刚山”,还衍变出了多种句式。近代以来,金刚山的美景开始真正为世界熟知,朝鲜人在介绍或自夸时仍然喜欢引用这句谚语。

既然这句诗的作者既非李白,也非苏东坡,那么真正的作者究竟是谁?笔者认为这句诗可能源自中国,后在朝鲜长时期的传播与衍变中,最终定型,其确切源头恐难寻觅。

结合前文,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朝鲜古人也不了解这句话的具体作者,甚至可以说他们根本就不关注这个所谓的作者,只要这句诗源自中国就心满意足了。朝鲜人引用这句诗,为了突出其中国的属性,往往会在前面提一句其来源,或是“中国人”“华人”,或是“唐人”“中州人”“中朝人”等等,虽然强调了这句话源于中国的性质,但很少有人会提到确切作者。当然,朝鲜文人没有留下具体的作者名,我们也不能断然认为该诗没有一个确凿的源头。也有极少数材料提到了这句诗的作者,但这些记录与史实相距甚远。道光八年(1828),朝鲜人朴思浩以正使从事的身份出使中国。在华期间,他与中国文人笔谈,有人向他询问朝鲜金刚山的情况,“因问余曰,贵邦有金刚山,为第一名胜,其风景可得闻乎?《明史》朱之蕃诗云: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良有以也”①[朝鲜]朴思浩:《燕蓟行程》,林基中编:《燕行录全集》卷86,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2页。。朱之蕃是明末重臣,曾于万历年间奉诏出使朝鲜。在朝期间,朱氏与朝鲜士人以文会友诗歌赠达,还为汉城的迎恩门与明伦馆题写了牌匾,获得了朝鲜士林的高度赞誉。虽然朱之蕃的确与朝鲜交往密切,还留下过一部《奉使朝鲜稿》,但翻阅其文集,未见任何与该诗相关的内容。再者,朱之蕃出使之时,“愿生高丽国”一诗早已在朝鲜广为传播,这样张冠李戴,必不可信。

和朝鲜人言之凿凿的“中国人常言”完全不同,中国史籍中不仅没有发现任何一条相关记载,就连金刚山在中国史籍中也鲜有提及。就笔者目之所及,“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一诗最早见于民国年间。②露存:《心文》,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87-88页。“高丽之金刚山,名胜地也。风景不亚于瑞士,亦不亚于法国之亚尔泼,故有东方亚尔泼之称,西人又称之为钻石山。人为我述一古诗曰,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为何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历史上是否有中国人来过金刚山?中国人对金刚山的了解究竟有多少?从史料记载来看,元明时期,有不少中国官员借出使之机踏足金刚山,但明中期后,史料鲜见中国人游览金刚山的记录。蒙元与高丽关系密切,两国上层都盛行佛教,元朝皇帝经常会派使臣前往金刚山上香、祈福等。高丽大臣李谷有言,“天子之使,降香币络绎于道”③[高丽]李谷:《稼亭集》卷3《创置金刚都山寺记》,《韩国文集丛刊》第3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15页。。元末,“(顺)帝命(廉悌臣)降香金刚山”④[朝鲜]郑麟趾著,孙晓主编:《高丽史》卷111,《诸臣列传·廉悌臣》,第3377页。,又有“至正六年春,资政院使姜公金刚、左藏库副使辛侯裔奉天子之命,以金币来,铸钟于金刚山”⑤[高丽]李谷:《稼轩集》卷7《演福寺新铸钟铭并序》,《韩国文集丛刊》第3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47页。。还有“圣天子龙飞之七年,皇后奇氏以元妃生皇子……闻金刚山长安寺最为殊胜……出内帑楮币一千锭,俾资重兴”⑥[高丽]李谷:《稼亭集》卷6《金刚山长安寺重兴碑》,《韩国文集丛刊》第3册,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第137页。。即至明代,中国使臣间或前往金刚山游览的情况一直延续到了明朝中期。有的使臣是私人请求,如建文朝使臣温全等,自请前往金刚山,“于金刚山燃臂,所以召西天佛也”⑦《太宗实录》卷4,太宗二年十一月十日,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还有的使臣则是受命进山礼佛,如成化朝使臣金辅等,“金刚山拒王城几日程?皇帝令臣等挂幡,虽远当往”⑧《世祖实录》卷45,世祖十四年四月九日,首尔:景仁文化社,1996年。。韩国学者李相均在其文《朝鲜初期外国使臣的金刚山游览及其引发的弊害考察》中,对李朝前期中国使臣前往金刚山游览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据他统计,从建文至弘治朝,共有8批17位明朝使臣来过金刚山。⑨[韩]李相均:《外國使臣金剛山遊覽弊害》,《》第101期,2011年3月,第127-169页。

明弘治年间后,朝鲜史料中再也没有中国使臣前往金刚山游览的记载。从历史记载来看,亲见过金刚山的中国人很少,且他们的身份都是赴朝使节。可想而知,普通中国人应当对朝鲜金刚山不甚了解。明清时期,朝鲜赴华使臣常与中国文人笔谈,这些文人的知识水平想必要高于当时的民众,而他们对金刚山似乎也了解不多。通常是中国人询问使臣朝鲜有何名山大川,朝鲜人便开始夸耀金刚山,而中国文人却全然不知,只能随声附和。比如《入沈记》中,中国人问,“东国有何名山?”使臣便回答道,“金刚山在敝邦东海滨,为一国名山之最”。①[朝鲜]李田秀:《入沈记》,《燕行录全集》卷30,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18页。再如《赴燕日记》中,中国人问,“贵邦胜境何处为最?名山大川有几?”使臣答道,“金刚山有闻天下,余外则楼台江山间间有之”。②[朝鲜]金老商:《赴燕日记》,《燕行录全集》卷85,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78页。

虽然不了解金刚山的中国人居多,但也有部分人知道“愿生高丽国”这句话。《燕蓟行程》中记载,使臣朴思浩书法甚佳,他为中国主人挥毫泼墨后,“主人喜不自胜曰: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今得此纸,如见其山水”。但从这位中国主人询问朝鲜使臣,“朴贞蕤同宗否?”③[朝鲜]朴思浩:《燕蓟行程》,《燕行录全集》卷86,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9页。可以看出他与朝鲜人有过一定交往,或许正是由此,他才能将这句话脱口而出。遍览中国文献,金刚山远非朝鲜人所言的闻名于中国。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定这句诗根本不是中国人所作,完全是朝鲜人的附会呢?我想也不能如此武断地下结论。笔者前文提到过的,这句诗有一定的中国因素存在,它的原型——或许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句子那般精炼——有可能来源于中国。

朝鲜文人常常会提到,这两句诗常是中国人“施佛而祝祷”时所说的话。金刚山之名本身就源自佛教经典,再结合元末明初中国皇帝派使或使臣私自前往金刚山拜佛的情况来看,笔者不免怀疑,这句话的产生与演变或与佛教存在密切联系。翻开佛经,我们可以发现“愿生(某地)……见……”这样的句式比比皆是。如《佛说无量寿经》里就有:“(佛告阿难)愿生彼国,即得往生……修行功德,愿生彼国。”④慧净法师编,康僧铠译:《佛说无量寿经》,自刊本,1997年,第57-59页。再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中:“是故曼殊室利,若有净信男子女人,应当愿生彼佛世界……以此善根,愿生西方极乐世界,见无量寿佛。”⑤义净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蒲正信注释:《药师经注释》,成都:巴蜀书社,2005年,第104-106页。不仅仅佛经中常出现这样的话,“愿生……见……”也是佛教徒祷告的常用句式之一。宋人黄策《荆王越国夫人往生记》可见“夫人,荆王之妻……归依无量寿佛,愿生西方⑥(北宋)黄策:《荆王越国夫人往生记》,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文》卷2989,成都:巴蜀书社,1993年,第336-337页。”一句。如此看来,朝鲜人所说的中国人“常祝祷而曰”并非空穴来风。

佛教经典很早就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朝鲜人对这样的句式也不陌生,他们在拜佛求经的时候,也经常使用类似的话。宋代笔记《石林燕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朝鲜和中国一样,在上元节都会举办盛大的观灯庆典。高丽国王王徽某日梦到宋都开封的灯会胜景,感叹不已,并“诵《华严经》,愿生中国”⑦(北宋)叶梦得:《石林燕语》,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43页。。那么“愿生……见……”这个常用的句式,是如何与朝鲜金刚山联系其来的呢?笔者认为这与金刚山本身浓厚的佛教色彩有密切关系。

“金刚”一词本就是佛教词汇,指的是古印度的一种坚固的钻石。在《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中有提到:“佛问,何谓金刚?答言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法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①安世高译:《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大正藏·十二》,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日本大正年间,第238a页。而“金刚山”也出自佛教经典,《华严经》中有“法海中有处,名金刚山,从昔已来诸菩萨众于中。”②实叉难陀译:《大方广佛法华经》卷45,《大正藏·十》,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日本大正年间,第241页。《华严经疏》中对“金刚山”有更为详尽的介绍:“金刚山,谓东海近东有山,名为金刚。虽非全体是金,而上下四周,乃至山间流水砂中,皆悉有金,远望即谓全体是金。又海东人自古相传,此山往往有圣人出现……海中有二住处,一名枳怛那,现有菩萨名昙无竭,有万二千菩萨眷属。”③(唐)澄观撰:《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47,《大正藏·三十五》,日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日本大正年间,第860页。朝鲜金刚山临近日本海,恰与佛经中金刚山的地理位置一致。再者该山全由花岗岩构成,山体嶙峋、风光秀丽,其间万二千峰姿态各异,悬崖、瀑布、石门、溪流掩映其间,与佛经中对金刚山的介绍确有几分相似。可能是受到《华严经》的影响,朝鲜僧人便称此山为金刚山,被奉为圣地并唤之曰“人间净土”。

金刚山为菩萨驻地的说法早在新罗年间就已广泛流传。④郭磊:《〈华严经〉》之菩萨住处信仰》,载吕建福主编《华严研究》第1辑,西安:三秦出版社,2012年,第164-165页。当然,也有朝鲜儒士排斥佛教,揭露金刚山之名的荒诞不经。高丽诗人崔瀣在《送僧禅智游金刚山序》中,批驳僧侣假借佛经的行为:“近有以普德庵僧所撰金刚山记来示予者,就都之则皆不经诞说,无一足信者。于中云,佛金像五十三躯自西域浮海,以汉平元始四年甲子至山,因而立寺。夫佛法东流,始于汉明永平八年乙丑,而行东国又始梁武大通元年丁未。其后乙丑,有四百一年之久。苟信彼说,是中原寥寥未知有佛六十二年以前,东人已为佛立庙,其最可笑者,他如是也。”⑤[高丽]崔瀣:《拙稿千百》卷1,《送僧禅智游金刚山序》,《韩国文集丛刊》第3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3页。且不说佛经中所言地理事物的真伪,单从年代来看,朝鲜金刚山也不可能是佛经所指之山。李朝初期大臣河仑就批评道:“枫岳之见称为金刚山者,假中之假耳。”⑥[朝鲜]河仑:《浩亭集》卷2,《送枫岳僧序》,《韩国文集丛刊》第6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0页。朝鲜重臣徐居正也说,“间有假经说,巧为眩鬻之徒,诳诱愚俗曰,一睹此山,死不堕恶业”⑦[朝鲜]徐居正:《四佳集·文集》卷5,《送峻上人游妙香山序》,《韩国文集丛刊》第11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57页。。虽有有些士人对金刚山的佛家神话大为光火,但金刚山的盛名却在朝鲜人中越传越大,不仅信佛之人“发愿祈福者,蹄毂相磨”,就连文人也“爱其枫岳之奇秀,慕其金刚之假说”⑧[朝鲜]河仑:《浩亭集》卷2,《送枫岳僧序》,《韩国文集丛刊》第6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60页。。朝鲜人一股脑地跟风,甚至还称金刚山为蓬莱。由此可见,在一般朝鲜人心中,金刚山不单单风景秀丽,更是有一座蕴涵宗教意义的神山。⑨韩国学者金铎《金剛山由來宗敎的 意味》一文中,详细介绍了金刚山与佛教的渊源,载《东洋古典硏究》第1期,1993年,第215-261页。

以往中国人了解的金刚山是佛教中的金刚山,朝鲜金刚山的盛名应当是蒙元时期传入中国的。高丽和元朝的关系十分密切,不仅高丽国王必须迎娶中国公主,而且世子在即位之前,都必须由高丽官员陪伴,在北京生活一段时间。当时通过科举进入中国为官的朝鲜人也为数不少。元朝皇室也崇信佛法,或许就是这些在华朝鲜官员将金刚山的盛名传到了宫廷之中。尤其是到了元朝末年,入金刚山拜佛的中国使臣不绝于路。不仅如此,元顺帝的皇后奇氏就是朝鲜人,她多次以天子的名义派使臣入金刚山祈福,还拨出经费在金刚山修建佛寺。虽然此时朝鲜金刚山的盛名已传入中国,并得到了蒙元皇室的认可与供奉,但大部分的普通中国人对金刚山依然没多少了解。

李成桂取代高丽恭让王登基后,命权近出使明朝。洪武皇帝“知近有学识,命题赋诗二十四篇”①《太祖实录》11卷,太祖六年三月八日,首尔: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1961年,。,其中就有《金刚山》一篇。据李相均统计,只有17位明朝赴朝使臣朝奉过金刚山,只有两位是文官,其他都是宫廷宦官。更有趣的是,15位宦官中,至少有9位是朝鲜进贡的宦者。这样一来,游览过金刚山的所谓中国使臣,绝大多数都是宫廷宦官,而且一半以上都是朝鲜本国人。这些朝鲜籍的宦官必然知晓金刚山的美名。他们久居皇宫之中,很容易向皇帝宣扬金刚山的神力。中国皇帝派这些朝鲜宦官出使,他们有可能利用这样的便利条件,游览早已心向往之的金刚山。我们还要注意到,这8批使臣团队中,只有两批完全没有朝鲜籍使臣,而这两批中国使臣仍大多由宦官构成。显然中国文官对金刚山的兴趣远没有宦官大。中国宦官应当受到了朝鲜籍宦官的影响,才会想到前往金刚山拜佛祝祷。同时期中国派往朝鲜使节次数远超百次。相比之下,金刚山对中国使臣的影响力并没有朝鲜人认为的那么大。②韩国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二十二》,《朝鲜王朝的成立和对外关系》,1995年,第300页。

明弘治年间后,朝鲜史料中便再也没有中国使臣前往金刚山的记载。明朝中期以后,朝廷选派前往朝鲜的使臣多是文官,改变以往多由宦官(多为朝鲜籍)出使的惯例。中国文官对金刚山并不了解,所以不会自行请求游览金刚山。再者,明中期后,中国宫廷内的朝鲜籍宦官逐渐凋零,金刚山的盛名在宫中消失殆尽,故而后来皇帝也没有再派出使臣前往金刚山礼佛。清朝对赴朝使臣管理十分严格,在朝期间,清朝使臣不能任意改动既定的路线,因此清朝使臣从未踏足金刚山。

通过前文对“愿生……见……”句式、金刚山的佛教含义,以及元明清三代中国人前往金刚山的情况三个方面整理与分析,笔者对于“愿生高丽国”这句话的缘起,有如下推论:其一,源于中国的可能性比较大。虽然现有的中国文献中,并不能找到“愿生高丽国”或者近似的记载,但从朝鲜人言之凿凿的语气来看,很可能是中国使臣在赴朝鲜亲见金刚山时,题书留墨,带出佛教常用之祈祷句式。元末之际,朝鲜就已流传中国人仰慕金刚山的说法,再结合当时元朝皇帝常派使臣前往金刚山礼佛之事,可能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其二,该诗乃朝鲜人捏造而成。金刚山在朝鲜人心中的地位很高,尤其是其宗教内涵。朝鲜佛教徒也留下了“一睹此山,死不堕恶业”③[朝鲜]徐居正:《四佳集·文集》卷5,《送峻上人游妙香山序》,《韩国文集丛刊》第11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1961年,第257页。之言。元朝使臣前往金刚山礼佛的使团不绝于路,朝鲜人或许因此认为中国人和朝鲜人一样都仰慕金刚山。再因佛经中的金刚山地名,而捏造出这样一句话。但此推测存在明显的逻辑缺环,从中国使臣的频繁往来于金刚山至朝鲜人捏造“愿生高丽国”此诗,连间接证据都没有。相较之下,笔者更倾向于前一推论。

为何“愿生高丽国”这句诗会在朝鲜流传那么久,且热度不减?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分析。首先,此语在元末就已在朝鲜传播开来,入明之后,中国前往金刚山的使臣依然络绎不绝,给朝鲜人的感觉就是中国的确流传着这句话,不然这些使臣为何总来金刚山游览?朝鲜世宗就曾向臣下询问“愿生高丽国”这句中国诗是否为真?大臣也答之以,“金刚山在东国之语,载在《大藏经》故云尔”①《太宗实录》卷8,太宗四年九月二十一日,首尔:韩国国史编撰委员会,1961年,。。不仅国王感受到了中国使臣对金刚山的偏好,民间也流传着相关的故事。郑必达的《八松集》中记录了这样一则趣闻,“传华使郑同之来此也。有一从者誓天曰,此真佛境,愿死于此,后身作高丽人。遂自沉于普德窟下渊”②[朝鲜]郑必达:《八松集》卷3《穴望峰》,《韩国文集丛刊续》第32册,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2007年,第173页。。不论该故事真伪与否,我们都能明显察觉到中国使者在这句话的传播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其次,金刚山本来就是朝鲜人十分喜爱的游览之地,上到国王,下至奴婢皆以一游金刚山为愿。国王自不必说,常有国王巡幸金刚山的记录。朝鲜文人的文章赠达,诗词往来中,往往会引述“愿生高丽国”这句话。这里仅举一例,李滉是朝鲜大儒,在其《洪应吉上舍游金刚山录序》中,开篇就写道,“关东山水之胜,甲于东方,而金刚山独鸣于天下。竺书之所记载,元帝之所舍施,大明高皇帝之所叹异。夫处天下之绝域,而骋天下之雄名,何其伟哉?世之士苟有志于方外者,咸愿一窥于此山”。③[朝鲜]李滉:《退溪集》卷42《洪应吉上舍游金刚山录序》,《韩国文集丛刊》第30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32页。身份卑贱的妓生也对金刚山顶礼膜拜。朝鲜中宗时期名妓黄真伊,她对金刚山格外喜爱,留下了“吾闻中国人,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况我国人,生长本国,去仙山咫尺,而不见真面目,可乎?”④[朝鲜]柳梦寅:《于于野谈》,手抄本,“国立中央图书馆”藏本(古朝56-89)。朝鲜正祖年间,“济州妓万德,散施货财,赈活饥民,牧使启闻。将施赏,万德辞,愿涉海上京,转见金刚山”⑤《正祖实录》卷45,正祖二十年十一月二十五日。。黄真伊成长于文化繁盛的古都开城,受到过良好的古典教育,而万德居于偏僻海岛,她们或许在文化层次上相距甚远,但对金刚山的热爱却别无二致。现朝鲜国民无论阶层上下,皆对金刚山追慕不已,使这句诗流传甚广。

金刚山在整个朝鲜王朝时期,从国家祭祀、神山传说和民族感情等方面来看,在朝鲜官方和民众心中的地位都显著提高。世祖时期,大臣梁诚之上疏,请定朝鲜“岳镇海渎名山大川之祀”,以“金刚山为东岳”。⑥《世祖实录》卷3,世祖二年三月二十八日。金刚山的地位上升为五岳之一,被列入朝廷祭典。他们往往征引“愿生高丽国”一句,将金刚山与中国的名山大川比较,认为金刚山的美景绝不逊色,甚至更胜一筹。李朝中期文人任弘亮,在《关东纪行》中这样记录,“天下名山,不为不多。而蓬莱、方丈、瀛洲三山,即神仙之所窟宅,俗客之所不到,真象外异境也。第未知其山的在何处,而吾东方头流称以方丈、耽罗称以瀛洲、金刚称以蓬莱,故世传三神山在海东。……且中国之人从古迄今,祝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乃知三山之在我东无疑。而三山之中,金刚为最胜,亦可验也”①[朝鲜]任弘亮:《鄙帚遗稿》卷3《关东纪行》,《韩国文集丛刊续》第40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85-586页。。近代以来,朝鲜人来到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他们饱览中国山水同时,也常将之于朝鲜山川,尤其是金刚山对照,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愿生高丽国”所言不虚,金刚山真乃天下名山。②《中国行》,《》1923年8月5日;《长江万里》,《》1931年9月11日。文中朝鲜人来到中国山东,见泰山而感叹金刚山风景不逊于此。

金刚山还成为朝鲜民族的情感寄托。仁祖时期,文人李命俊对朝鲜名山进行排名,得出“吾东方有三名山:岭南之智异、关西之妙香、东海之金刚。三山之中,金刚为最胜。故中国人有愿生朝鲜国,一见金刚山之句。是则山之胜致,非但为吾东之最,在中国亦不多得,可知也”③[朝鲜]李命俊:《潜谷遗稿》卷3《游山录》,《韩国文集丛刊续》第17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90页。。金刚山不但成为朝鲜第一山,亲见金刚山也成为朝鲜人一大幸事。朝鲜后期文人许愈也说,“士生东国有三幸焉。得箕子而为君师,一幸也。得不为左袵之人,一幸也。得见金刚山,亦一幸也。夫子之欲居,中朝人之愿生,非偶然也”④[朝鲜]许愈:《后山集》卷14《书尹忠汝金刚录后》,《韩国文集丛刊》第327册,首尔:东国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25页。。朝鲜人能够亲见金刚山,被作者认为是与箕子教化、中华衣冠一样的幸事,足见其山在朝鲜人心中的情感之重。

最后,同时也是贯穿朝鲜历史始终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中国文化对朝鲜半岛的巨大影响。其一方面促使朝鲜人不断向中国学习,以中国为尊,并以中国的称赞为荣,自称“小中华”。所以当朝鲜人听说这句中国的俗语后,很少有人深究这句话的真伪,而是心甘情愿地接受了所谓中国人的赞美。另一方面,尤其明清易代后,朝鲜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近乎完全的膜拜转变成自认为的继承与独立发展,也就是认为清朝占据的中国已是蛮夷,而朝鲜则保留中华礼仪。正是这种独立发展的趋势,使得朝鲜人的民族自尊、自强感同期高涨,而金刚山恰在此时越发成为朝鲜人的民族标志。加之在这句中国俗语在朝鲜本流传甚久,如此一来,这句俗语成为与金刚山相关联的标准话语。

结 语

还有,“愿生高丽国,一见金刚山”一诗何时攀附上苏东坡的呢?笔者见到一份1988年的韩国报纸将苏东坡与该诗联系在一起。⑤“”,见《》:《》1988年8月4日。但文中仅提到该诗可能是苏东坡之作。可见,苏东坡与金刚山的渊源纯属现代人编造,部分韩国作家甚至将此虚构史事编入书中。如姜泰全(音)《阅读东方古典3》据此推测苏东坡虽反对宋丽外交,但亦爱慕金刚山美景,即赋此诗。⑥,2006年,227页。这样似是而非的观点在韩国相当盛行,这也从侧面也反映出即使到了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仍对朝鲜半岛有着巨大的影响。

责任编辑:赵 欣

K93

A

2096-434X(2017)02-0065-09

李好,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2015级历史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地理、东北亚史;北京,100871。

猜你喜欢
金刚山使臣朝鲜人
灵渠胡人俑与贡道的外国使臣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介绍
——明清朝鲜使臣汉诗整理与研究(20BWW023)
美国对日占领时期“在日朝鲜人”政策研究(1945-1952)
金正恩要求拆除金刚山韩建设施
清末民初东北地区朝鲜人移民情况概述赵
浅论越南使臣与花山岩画
唯一的要求……
19世纪中叶朝鲜人向俄国远东移民原因探析
金刚山:平常心有真意
近代在津朝鲜人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