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理学粹编》俗字考辨

2017-01-28 12:23李炫榕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321004
大众文艺 2017年9期
关键词:俗字理学金华

李炫榕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金华理学粹编》俗字考辨

李炫榕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321004)

笔者在点校《金华理学粹编》过程中发现一些俗字,这些俗字有的是通过简省构件形成,如,通过简省右上方的一点形成俗字;有的是通过移动构件的位置形成异位俗字,如和。本文试图在分析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这些俗字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演变形成,便於在今后阅读、整理《金华理学粹编》的过程中,能够正确释读一些有难度的俗字。

《金华理学粹编》;俗字;考辨

一、俗字概说

俗字伴随着汉字的产生而产生,是文字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对俗字的界定历来众说纷纭,《汉语大词典》《中文大辞典》《辞源》《辞海》等书都有俗字解释的词条而并不详尽,蒋礼鸿先生的《中国俗文字学研究导论》一书中提到:“俗字是对正字而言的。所謂正字,从颜元孙的话来看,可以有下列的意义:第一,是‘有凭据’;而所谓‘凭据’者,实在是‘总据《说文》’,就是说合于前人所认识的《说文》里的六书条例。第二,是不‘浅近’,用于高文大册,是有学问的文人学士所使用的。第三,在封建社会中,这种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正字’,是被认为合法的,规范的。那么,俗字者,就是不合六书条例的,大多在平民中日常使用的,被认为不合法的、不合规范的文字。应该注意的是,是‘正字’的规范既立,俗字的界限才能确定。”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导论》一书对俗字做了以下定义:“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称为俗字。”据这两条我们可以知道,俗字是产生在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相对正字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也可以说是异体字的一种,是不合规范的异体字。

《金华理学粹编》刊刻于清光绪十五年,虽是刻本,但也有较多俗字出现。了解字词意义,是阅读古籍的前提,因此,对书中出现的俗字进行考证和释读是我们能正确阅读古籍的必要条件。本文通过具体分析《金华理学粹编》清光绪刻本中若干俗字的形成,试图阐释部分俗字产生及演变的规律。

二、《金华理学粹编》中的俗字类型

(一)笔画层面

古人讲究文字书写结构的匀称协调,尤其是书法家对字形在审美上的要求更加强烈。其次,爲了高效的记录语言或者更加明确地表现字义传达义项,在书写习惯的影响,或者字形整体美感、便于传达语言的目的之下,汉字笔画有变动的的情况很多。主要介绍以下三类:

1.笔画增多

汉字书写过程中爲了迎合读者的审美需求或爲使表义更加明确,会出现笔画增繁的现象。如(又)、(艾),这两个字就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加了一点,整体字形更活泼。另,(遷)、(逸),纵观全书,“辶”都会在原有的点上多加一点,“逸”字在书写过程中除了“辶”上多加一点以外,“兔”也减少了一点变换成“免”而形成俗字。

2.笔画减少

清末学者沉学习在《盛世元音》中云:“夫字,士人之利器,以愈利为愈妙。”爲了便捷高效的记录语言,字形的简省也成爲了文字演变的主流。张涌泉先生《汉语俗字研究》:“有些汉字字形构件比较繁杂,俗书往往会把那些表面上看起来不那麽重要的构件加以省略,形成俗字。”(寧、寕)、(戰)、(獎)等字就是简省了原字中某些非主要的构件。字在原字简写的基础上再次对字体进行了简化。字在“戰”字的基础上通过简省构件,少了一点形成俗字。字亦同。

3.笔画变易

汉字发展经过了上千年的演变,人们的书写习惯不同会使汉字在流传过程中不时会发生变化,笔画的变易会产生新的俗字。(請)、(翬)、(咎)、(汛)等字都是在书写过程中变动笔画成爲了俗字,“一”变“丨”,“丶”变“一”,“丨”变“丿”,书写上的稍稍改易就形成了新的俗字,同一个字有多种写法的现象很常见。另外,(捷)、(邦)、(觖)、(解)等字在书写过程中因为笔法走势的差异使得字的某些笔画不完整,这样也会形成大量俗字。

(二)构件层面

1.构件易位

古代字形结构十分不稳定,上下左右不甚拘泥,同样的结构不同的排列组合并不影响人们的识读,字体的格式在后期汉字的隶定和楷化的过程中慢慢得到了改善,不过在俗写文字中这种现象依旧很普遍。如(峰)、(群)、(鵝)等字,都是通过结构的易位形成俗字。此外,笔者还见过、等字形,一个字可以有多重写法正说明了俗字书写的随意性。

2.构件改换

汉字的各种构件之间存在著义近、形近、音近等的关系,或者爲了书写方便,俗字中也经常会出现构件改换的现象。如(眺)、(冤)、(翱)、(賴)、(微)等字,字将“目”旁改为了形近的“耳”;字将“冖”改换为“宀”;字主要将“翱”字左下方的“本”这个构件变化成三橫一撇;字主要将“”这个构件变换成了“刀”,这些俗字都是通过改换部分构件而形成。

3.异形借用

俗字中常常有异形借用的现象,不论原字的音义是否相同,只借用其字形来形成俗字。如(驗)字,就是借用了“念”代替了原字的“僉”。

(三)整体再造

俗字的书写任意性十分强,有在原字基础上进行增减改换,也有完全抛却原字而重新造字的情况。如是置的俗字,

三、结语

古籍文献中因为不辨俗字而造成的勘误之处众多,今天研究俗字对我们阅读古籍,不论是写本文献还是刻本文献都有较大的帮助,不明俗字,难以做好古籍的校勘整理工作。

以上例子远远代表不了《金华理学粹编》中各种类型的俗字,但是也反映了部分俗字演变形成的规律。在今后的阅读整理中当细加甄别,以免勘误之失。

[1]黄征.敦煌俗字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3]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杨宝忠.疑难字考释与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张涌泉.汉语俗字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6]张涌泉.敦煌俗字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7]郑贤章.龙龛手镜研究[M].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井米兰.浅谈《敦煌俗字典》中的俗字繁化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04):107-108.

猜你喜欢
俗字理学金华
宋代书院的理学图书出版与理学思想传播
传统接续与理学嬗变:明代洛阳“文人结社”浅探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文理学人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征稿简则
岁朝清供
寿鹤延年
文人笔记与俗字研究
红气球请客
蜘蛛王要“吃”蓝脸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