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的研究动力

2017-01-28 14:56邢梦莹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纪录片

邢梦莹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100000)

中国电视纪录片解说的研究动力

邢梦莹 (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 100000)

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范畴很多,包括纪录片的声音、画面、摄影、主题等等,包括对于研究纪录片解说的内容也不乏,但是研究纪录片的解说的内在动力,才始终是推动解说研究发展的根本原因。本文就主要探讨其中的几大研究动因。

电视纪录片;解说;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自电视诞生之日1958年起到当前的2016年,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在这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纪录中国政治、历史、社会、自然、科学、环境、人物等领域做出了巨大的“纪录”性贡献。纪录片以其独有的真实性创作特点,纪录着不同事物的不同方面,向外部世界展现其客观纯粹性,但是其中并未将主观意识包含在内。究其原因是由于编导者在截取、编辑和运思客观现实摄录时从各个角度将自身的主体意识融入其中。格里尔逊指出纪录片在处理真实生活场面时应体现出一定的创造性,这就需要运用一系列手段来对真实生活进行艺术性加工。纪录片既有再现的性质,也有表现的性质。所以每一部纪录片均有独特的主题和目的。尽管每部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并不会完全相同,有些是通过解说来显露主题,有些则是利用一些画面信息来给观众启发。但每一部纪录片都是带有一定的主题和目的而创作存在的。

在纪录片创作主题过程中,解说的引入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的角度看,电视不同于报纸,在编码与传播过程中,只有视觉符号;也不同于广播,只有听觉符号,它具有视听两种符号并举的特点与优势,具有可视性和可听性。画面图像是电视纪录片的基础,电视画面有其自身的语言,它除了一副副单个画面符号具有本身的作用外,“重要的是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经过一定的组接技巧来表现更为丰富的思想”。画面图像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感,能诉诸观众以事物发展、变化、运动的视觉形象。解说大多是为了图像才产生的,通常情况下,解说需要画面的支撑。这里需要清楚一点,解说并非简单直白地对画面图像进行描述,而是在某些特定情节或情境中,对画面内容进行补充、丰富、或渲染、点题以增加画面的内涵和意义,与画面配合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因此,解说对于声画和谐、主题再创作等方面上具有无形而显性的功能。

在最近几十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对电视纪录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其赏析需求也逐渐提高,对纪录片的声音审美也具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在工作的闲暇之余,观赏几部高质量的电视纪录片已然成为了最积极健康、且具有思想性的选择。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还有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价值观要求,很多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的内容都是具备人文关怀和体现真、善、美的,这对于人们认知世界的思维和角度,都是十分有益的。而很多意识层面的内容,是不仅仅靠纪录片本身所传递的,它需要纪录片解说的配合,将这些内容准确、升华的传播出去。因此,对于电视纪录片解说来讲,它的质量是不容忽视的,对它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共同记忆

在过去电视纪录片解说发展时期当中,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解说人才,他们为每一时期的解说事业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每一时期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种印象为人们形成共同的时代记忆提供了 基础。这些优秀的解说人才在生活中很多都是主持人、朗诵艺术家、语言艺术家等。他们通过声音的塑造,语言的揣摩将有声语言创作进行的有声有色,对内容的描绘也是淋漓尽致,为观众心目中的纪录片形象构建出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富有魅力的场景。

很多观众对时代的回忆恰恰就是依托于对解说者声音的追溯。例如一些观众对八十年代的回忆往往就会通过《话说长江》中陈铎、虹云的有声语言作品中寻求时代的温度、色彩与感情。有声语言的创作是不可逆的,一旦产生就会永久保留,将岁月的烙印深深打入声音作品当中,将时代的气息与风貌保留下可贵的素材。还有,在社会化时期,著名朗诵艺术家肖玉和李立宏解说的电视纪录片《江南》,其中那温婉、稳重、令人产生无限美好遐想的解说声音为那个时代的人们保留了心中永久的温情。又例如在当下的商业化时期,李立宏为《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也为这个时代的观众们创作出了一种独有的声音记忆。解说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怀,对美食背后的人文性所特有的关怀,是这个时代观众的共同记忆。

这种共同的记忆在未来还会继续出现,但历史就是历史,它所走过的历程都会真实的纪录下来,纪录解说本身同样也是在纪录这个时代。

二、审美价值

纪录片解说最大的一个价值还有一个就是审美价值,为每一时期的观众都提供了一个审美的唤起与习惯的培养。

审美是人与社会、自然、世界形成一种情感的、无功利的、形象的关系状态,这是人类认知世界的特殊方式。审美是人类感知、认识、理解和评判主观与客观、理智与情感的重要手段。“审”是一个动词,必须由主体实施,而“美”则是实施“审”的客体,有“美”的客观存在才能引发人们“审”的行动。审美现象是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美是属于人的美,审美现象是属于人的现象。

审美的特点是直觉性、情感性和愉悦性。这些特点在纪录片解说欣赏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体会。尤其是情感性,作品的价值对于观众而言,更多的是通过情感来体会和反应出来的。所有的纪录片解说,观众对它的认知和把握也都是通过对它直观的情感的体验才能产生内心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认知。在那些优秀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解说而言,观众对它的认知就是“美,声音美,表达美,听起来让人产生美好的想象,内心的情感或舒缓或激昂等等”,总之就是能让人内心愉悦,有审美体验,这就够了,因为观众并不会多去考虑解说的技巧、声音的运用、节奏的变化等等。所以纪录片解说对于观众的审美层次的提高,认知与培养是潜移默化的过程,每一时期的审美感受与效果也都是不尽相同的。

三、国家形象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传播层面上讲是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思想深度,文化环境,百姓思考等等,它是向世界介绍中国,表达中国的一个窗口,向外部世界讲述中国自己的故事,也是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渠道。既然是讲述中国故事,那么在纪录片当中就需要对解说的作用加以深化,有声语言的表达和创作的更好发挥,才能更好的将纪录片解说发展的有未来。

因此,对于纪录片解说而言,它不仅仅是将纪录片诠释清楚,表达到位,还需要具有国家意识,能够在解说当中体现出大国风范。这就需要在纪录片解说时具有更高层次的认知与理解。

[1]于永强.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解说的“节奏”美[J]. 视听,2015(10):70-71.

邢梦莹,女,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

猜你喜欢
纪录片
Rough Cut
风雨无阻(大型纪录片《同心战“疫”》主题曲)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等待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时尚纪录片的生意经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聚焦《歌剧院》:新纪录片讲述大都会搬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