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桑皮纸与明清江西造纸业的渊源

2017-01-28 14:56黄亚明安徽省岳西县文化馆246600
大众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江西

黄亚明 (安徽省岳西县文化馆 246600)

浅论桑皮纸与明清江西造纸业的渊源

黄亚明 (安徽省岳西县文化馆 246600)

一、关于桑皮纸的起源

桑皮纸为皮纸之一,又称谱纸、汉皮纸。文献上关于皮纸的记载始见于《后汉书•蔡伦传》。魏晋南北朝时期,除用纸抄写经史子集书及公私文件外,佛教、道教的兴起也耗去大量纸。敦煌石室所出这时期经卷多为佛经。其所耗纸量可能比抄写非宗教著作还多。这时南北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都建立官私纸坊,就地取材造纸。北方以长安(今西安)、洛阳、山西、山东、河北等地为中心,生产麻纸、楮皮纸、桑皮纸。东晋南渡后,江南也发展了造纸生产,今浙江绍兴、安徽南部、建业(今南京)、扬州、广州等地成了南方造纸中心,纸种与北方同。但浙江嵊县剡〔shan善〕溪沿岸又成为藤纸中心。由于纸工在生产中积累了先进经验,结果名纸屡现。除左伯纸外,张永纸也名重一时。张永为南朝刘宋(公元420—479年)时人,他造的纸为宫廷御用纸所不及。除本色纸外,还生产各种色纸,除使用单一原料外,有时还将树皮纤维与麻纤维原料混合制浆造纸。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有一篇介绍种楮,书中写道:“煮剥卖(树)皮者,虽劳而利大。(若)自能造纸,其利又多。”这反映北方黄河中下游地区种楮造纸的情况。

我国古代桑树种植很早,最初为养蚕,后又用于造纸。晋代王嘉《拾遗记•后汉》记载:“(贾逵)乃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於扉屏,且诵且记。”此处后汉指东汉。贾逵(174年-228年),字梁道,本名衢,河东襄陵人(今山西临汾东南)。他历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世。这说明至少在东汉,古人已意识到桑皮可用于写字记录。

北宋苏易简(公元958—996年)《文房四谱》卷四云:“雷孔璋曾孙穆之,犹有张华与祖书,所书乃桑根(枝?)皮也”。这里说的根字应为枝字之误。其它史料并无桑根纸记载,只能理解为实际是桑皮纸。张华是西晋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这说明,至迟西晋已有桑皮纸存在,按照张华生于公元232年,卒于公元300年,桑皮纸的生产历史至少已有1700多年。

《文房四谱》还载:“江浙间多以嫩竹为纸,北土以桑皮为纸,剡溪以藤为纸,海人以苔为纸。”古时江浙并非今日江苏、浙江,而单指浙江,北土则泛指北部地区,相较于江浙,居于江北地区的安庆,亦属于“北土”。

今见较早的桑皮纸实物,有威斯纳分析的新疆罗布淖尔所出魏晋公文纸,除桑皮外其中还掺入了破布。此外敦煌千佛洞土地庙出土的北魏兴安三年(公元454年)《大悲如来告疏》用纸,阿斯塔那高昌建昌四年(公元558年)墓出土的《孝经》(一卷)补缝用纸,皆系树皮纸,多是楮皮、桑皮制成。

二、宋元明清时期江西纸业繁荣

宋、元、明、清时期,江西是我国著名的造纸和印刷中心,因而记载江西地区造纸技术的书较多。

1.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载,在唐代江西的江州、信州等地产纸很有名气。至南宋初洪州上供纸张达85万张,“依例分下分宁、武宁、奉新三县收买解州装发。”

2.《宋史•地理志》载,江西临川滑薄纸、抚州茶杉纸、清江藤纸、江州布水纸、南康军布水纸、袁州纸、饶州纸、吉州竹纸、婺源陲纸皆为贡品。

3.南宋山西赵鼎《忠正德文集》(永乐大典本)载,“建昌纸被”很出名。

4.明王宗沐《江西省大志》中有《楮书》一篇,为陆万垓所增补,专门介绍江西的造纸。篇中首先指出明洪武(公元1368—1398年)、永乐(公元1403—1424年)年间,在江西南昌府及广信府设官局造纸,最初主要以楮皮为原料。接着列举了当时江西以楮皮、藤皮、竹子为原料而造出的近30种纸的品种和名称。最后详细叙述了造楮皮纸的工艺技术。

5.明代江西行省广信府造纸发达。辖境大致为今信江流域玉山、铅山、永丰、上饶各县。早在宋代,广信府就造低档的土纸。但是纸业真正大规模扩大和腾飞是在洪武年间,开始是由玉山县领头创建,到了嘉靖年间,永丰(广丰)、上饶、铅山也相继跟上,在嘉靖后期,广信府的纸槽已达600多座,槽工“每槽数以千计”,那么在广信府汇集的劳动力就高达60万人之多。明万历年间,石塘有槽户30余家,每家有工人1—2千人,就在一个小小的石塘镇,就容纳了5—6万工人。周边的农民也到上饶来打工:贵溪县“乡之民力田以外,……或陶于饶,或槠于铅,或效技术本邑它郡”。造纸“所用为构皮,为竹丝,为帘,为百结皮。其构皮出自湖广,竹丝产于福建,帘产于徽州、浙江”,这些原料“自昔皆属吉安、徽州二府商贩,装运本府地方货卖”(《江西省大志》)。“铅山县的茶纸,往河南、信阳、芜湖、舒城、安庆。”(陈九韶《封禁条议》)万历年间,“铅山县河口镇估舶所聚,商务勃兴,人口约五万,(其中茶丁、纸丁约两万余)”(《上饶地区志》)。比如石塘,道光年间的一次火灾,就烧毁店铺518家,可见当时商业的兴盛。(具体内容参见王安春《明代江西广信府的造纸业》、潘吉星《中国造纸技术简史》)

三、明代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所造各种本色纸及加工纸质量很高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卷七论明代各地纸云:“国朝连七、观音、奏本、榜纸俱佳,惟大内用细密洒金五色粉笺坚厚如板,而砑光如白玉。有印金花五色笺,有青纸如缎素,俱可宝。近吴中洒金笺、松江潭笺俱不耐久,泾县(今安徽)连四〔纸〕最佳。”方以智(公元1611—1671年)《物理小识》卷八亦称:“永乐于江西造连七纸,奏本〔纸〕出铅山,榜纸出浙之常山、庐(州)之英山。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造素馨纸,印有洒金笺、五色粉笺、磁青蜡笺。此外,(仿)薛涛笺则矾潢云母粉者……松江潭笺或仿宋藏经纸,渍荆州连岌褙蜡砑者也。宣德(年)陈清欵白楮纸俱可揭三四张,声和而有穰。其桑皮者牙色,矾光可书。今则棉(皮纸)推兴国、泾县。敝邑桐城浮山左亦抄楮皮结香纸,邵建则竹纸、顺昌纸,柬纸则广信(今上饶)为佳,即奏本纸也。”里面提到桑皮纸。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载:“若铅山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厚质荡成,以谢重价。最上者为‘官柬’,富贵之家,通刺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则为‘吉柬’”。由此可见明代江西、浙江、江苏、安徽等省所造各种高质量本色纸及加工纸,除作商品流通外,还作为贡品供宫廷御用及各部公用。在王宗沐(公元1523—1591年)撰修《江西大志》中列举江西抄造的28种纸,归纳起来不外厚重榜纸、薄的开化纸、毛边纸、绵连纸、中夹纸、奏本纸、油纸、藤皮纸、玉版纸、勘合纸及各种色纸,原料为竹、楮、桑等。

综上所述,桑皮纸在明清时期广为使用,这为桑皮纸制作技术流传到安徽岳西,发展成岳西桑皮纸,成为国家级非遗,奠定了基础条件。

黄亚明,笔名无歌、中文老枪等。安徽省作协会员。曾在《青年文学》、《诗刊》、《作品》、《星星》《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安徽文学》、《扬子江诗刊》等发表诗歌、散文400余万字,在《南方都市报》、《东方文化周刊》、《广州日报》等30余家报刊开设文史专栏,获省级诗歌奖、随笔奖20余次,200余篇作品被转载、入选年度选本,出版有《别对世界撒娇》、《市井水浒》。

猜你喜欢
江西
江西银行
江西民居供图张义锋
Red tourism sees boom
江西南昌市1169个建制村实现通客车
“进口老表”唱江西——朱虹“江西九唱”读后感
江西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67个
可爱的小猫
我爱江西奶奶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