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琵琶右手技法和音色的变化探索

2017-01-28 03:30王欣洁
北方音乐 2017年2期
关键词:琴弦琵琶演奏者

王欣洁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

关于琵琶右手技法和音色的变化探索

王欣洁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6)

琵琶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流传至今,其演奏方法分为左、右手两种技能方法,其中右手技能主要用作配合左手拨动,演奏者右手技法的优劣,往往根据琵琶发声音色来判断。本文主要尝试分析了琵琶演奏的基本原理以及右手技法与音色变化之间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见解,为提高琵琶艺术演奏水平提供参考。

琵琶演奏;右手技法;音色变化

琵琶作为中国乐器艺术史上主要的弹拨乐器,历经多代衍变至今,发展出了多变的曲目风格与演奏技巧,曾获文人“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赞。在保持其原有音色技巧的基础上,挖掘其更加丰富的表演力,是琵琶演奏探索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琵琶自身结构与特征

(一)琵琶物理发声原理

物理原理理论中认为,声音的出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对琵琶这类弦鸣乐器来讲,是由琴弦部和琴身部连接各部分组成的发音与共鸣体,通过琴弦拨动带起的振动发出的声音,再通过复手传声,引起琵琶箱体共鸣而产生的。琵琶音色颗粒饱满,富有穿透力,清脆悦耳,是由于琵琶本身存在的一个共鸣箱,加上复手下方的出音孔,这二者搭配使琵琶形成一套完整的共鸣发音体系。而这套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手指的拨动,没有触弦就没有音响。这表明在弹奏琵琶的过程中,手指拨动的角度、力量、方向等可控条件的不同,能造成共鸣箱内发音振幅与声音的改变,产生不同的音色。所以,主要控制琵琶音色的因素除了其本身构造外,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是相当重要的。

(二)琵琶结构与音色条件

将琵琶的构造拆开来说,主要是由琴头部、琴颈部、龟盘部、复手、相、品以及琴弦几部分组成。而其基本音色则主要取决于琵琶本身材料、构造以及振动发音方式,其基本音色特点包括颗粒饱满、集中、圆润、穿透性强。琵琶音色呈现多变性,这取决于乐器本身琴弦的粗细与定音表现。并且,对于同一旋律,只要音区不同,弦序不同,把位不同,其音色效果也就不同。例如琵琶的高音区部分清透刚硬,中音区部分却柔和明润,低音区部分则粗犷敦厚。这三种音区的不同音色也会因为演奏者的触弦点、力度、按弦法的不同而发生改变。这些内容的运用根据乐谱的指引就可以做到。但对于优秀琵琶演奏者来说,除了基本演奏方法之外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演奏要求,这就需要演奏者具有良好的演奏乐感受、审美鉴别能力以及扎实的基本功,凭借自我音乐意识控制和运用琵琶。

二、琵琶右手技法与音色变化

(一)右手技法“点”的运用

右手技法中的“点”即“触弦点”。根据触弦点位置的不同,其音色也是不同的,这是由于触弦点位置直接影响琴弦张力及泛音振动。对于琵琶这类弦乐器来说,每根弦的张力情况都不尽相同,所以触弦点位置必需把控。一般来讲弦一到弦四的触弦点以弦一最低并且依次升高。而当左手进行高音区弹奏时,为配合产生更好的音色效果,触弦点的位置也应尽量靠近复手位置。通过其上右手技法“点”的表现效果,更加能将音色的刚柔对比凸显出来。

对于弦鸣乐器来说,每一根弦都是有触弦最佳点的,琵琶弦一共包含三个触弦点,分别为上、中、下,其中以“中”运用最多,弹奏时手部张力应适中,才会使音色清透明亮。若触弦点靠近上位,泛音振动中低部频率加大,音色则偏向软绵空洞,这在曲目《高山流水》中表现突出。另则,当触弦点下移,泛音振动的中高部也会加大,呈现出刚硬尖锐的音色。

(二)右手技法“面”的运用

“面”在右手技法中指的是指甲触弦深浅的面积概括,其关联为面积大小改变对应入弦深浅。当触弦面积大时,琵琶音色更加饱满有厚度,反之,触弦面积小,音色更加偏向轻柔圆润。触弦面积的变化同时与琴弦粗细,乐章情绪脱离不开。在弹奏弦一与弦二时,触弦面积应该相对缩小,而弹奏弦三与弦四时触弦面积又应该相对扩大。弹奏乐曲愉悦欢乐部分,触弦面积减小,沉重低沉部分又当增加触弦面积。例如在著名曲目《霸王卸甲》的弹奏中,为表现故事的悲剧性,应着力在低音区,用大面积触弦增加音色厚度与宽度,表达特定艺术情绪。

(三)右手技法“角”的运用

面板平面与指甲平面构成的夹角被称作弹奏技能中的“角”,也指触弦角度。当触弦角度为0时,琴弦张力较小,频率低,低音突出,音色较闷;而当触弦角度为直角时,张力相对大,高音突出,音色呈现尖而薄的特点。若论最合适触弦角度,即45度左右最为合适,此角度有利于手指运动,音色更为宽厚明亮,有利于演奏技巧的展出,但此角度也可根据实时情况及内容进行调整,若需要音色低沉深厚,可将角度缩减,接近平行。但当角度低于45度时,容易造成触弦无力,音色闷甚至出现杂音。当角度过大时又会造成声音虚浮,共鸣少的情况,这些音色的出现都要根据曲目要求来判断。

(四)右手技法“速”的运用

右手出现速度即为技巧中的“速”,触弦的运动速度与其作用力为正比,极大影响音质与音量。从触弦速度要求上来讲,手指不同的过弦速度会产生不同的音色,因此演奏者需要根据乐曲对应的音乐情境控制好过弦的速度。而触弦速度越快,手指与琴弦的作用力就会更大,发出的音色就会更加清透干净,相反,当触弦速度过慢,作用力减小,振幅平缓,音色也会更加柔和。对于节奏的处理,要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来判断,演奏者必须根据乐曲要求确定触弦的发力速度。

(五)右手技法“力”的运用

演奏者触弦时对于琴弦的作用力即为“力”,细指手指力量、手腕力量以及手臂力量。从发音方式来说,音量大小与强弱取决物体振幅大小,而琴弦振幅又直接取决于演奏者对于琴弦的作用力。手指方向会影响音色,但力量对琴弦的作用变化同样能引发手指触弦方向的改变,从而影响音色。例如为使演奏音色委婉柔和,通常会将触弦力量压弱,从而使音色轻柔。从乐章情感表达的方向来说,力量也是一重要因素。在情感的不断变化中,力度也随之变化,音色高,则用力强,音色低,则用力弱。林石城先生曾在探讨触弦力度时指出:多变的力度和音色的控制往往是表达乐曲内在情感的最好方式。例如琵琶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中,三次主题的体现中,力量以升高式逐次递增,逐渐将情绪和感情推向至高点。

三、琵琶右手技法控制音色变化的方法

(一)融多种指法于一体

为完成一首曲目,任何触弦技巧都不是单独存在的,只有将各种技巧融为一体相互配合才能让乐曲更加完整,其关系是完整而相互依存的。每一首成功的曲目都包含丰富而细致的音色变化,如《虚赖》这首琵琶独奏曲,灵活运用弹跳指法来保证触弦位置变换,触弦的深度以及力量运用,将技法融为一体,完美控制乐曲情感与情绪。

(二)熟练右手技法运用方法

演奏者要控制乐曲的音色,必要熟练右手触弦技能,触弦技巧的熟练直接影响音色变化的流畅度,所以演奏者系统的训练与学习对于提高乐曲及音色控制能力是十分关键的。而做到这些,首要的是强化自身训练方式,先将音量强、音色强的部分练好,再练音量弱、音色弱的部分。让其在演奏中能更好地控制音量以及音色的层次性处理,增强乐曲表现力。其次就是将自身的训练定位为“刚柔并济”,全面掌握音色控制技巧,把握音色变换。“文弹武曲”也是一个重要训练方法,目的是将“武曲”的武字重点突出,不要表面理解武字,弹奏不是指力量和声音强度,而是要通过含蓄的表达方式,从更加深层次的演奏技巧上获得进步。良好的演奏技巧不仅不会将武曲原有的表现力削弱,反而会通过刚柔并济使乐曲更加富有生命力。

(三)重视音色与音乐之间的联系

音乐有千百种,对于音乐的理解自然更是各不相同,对于演奏者来讲,音色控制与运用也是不尽相同,若音色千篇一律,则无法完成音乐内容的表达。音乐由音色构成,音色也被音乐引导,演奏者必须了解音色与音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音乐内容和感情运用合适的音色处理。只有完全体会音乐情感需求,才有可能发挥潜质,突出乐曲中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四、结束语

琵琶乐器的演奏是一项复杂而富有灵性的艺术表现,其对音乐的诠释能力非常强大,以灵巧的十指,优美的形态作为专业表达语言。其所富含的形式美感与音韵美感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统一。而其右手演奏技巧无疑是艺术美的构造桥梁,在对右手演奏技巧的探索过程中,不仅是对琵琶演奏走向高峰的期许,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追求与探索,通过对其规律性、技巧性的方法探索,思考并感悟文化和世界。

[1]吴海燕.试析琵琶演奏中右手触弦技法的运用与音色控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04):52-55.

[2]陈泽民.琵琶右手若干演奏技法之我见[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8(02):74-81+108.

[3]曹丽娟.嘈嘈切切错杂弹——浅论琵琶右手技法弹、挑的音色及运用[J].音乐大观,2012(05):202-203.

猜你喜欢
琴弦琵琶演奏者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探讨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关于双排键电子琴即兴演奏学习方法之分析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琵琶仙·寒窗
我把雨丝当做琴弦
额头上的琴弦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