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人物报道的受众分析

2017-01-28 16:02李军星
传媒 2017年4期
关键词:受众价值观

文/李军星

正面人物报道的受众分析

文/李军星

正面人物报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精神引领和社会整合的作用。在社会价值观更加多元化的当下,人们对传统正面人物报道那种“高大全”式的宣传模式不再盲目接受和效仿,甚至开始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如何使正面人物报道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发挥其在精神引领和社会整合中的作用,需要媒体改革报道方式和内容,满足受众心理,增强社会影响力。

正面人物报道 受众 价值取向

21世纪以来,我国在正面人物报道的相关研究上,逐渐对正面人物在形象的变化与报道手法的改进、正负效果研究及受众研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其中,前三项分别从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传播效果等视角,分析了正面人物报道在新时期的发展变化,但从受众角度进行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作为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的重要报道形式,正面人物报道通常也被称为典型人物报道或者先进人物报道,它对引领人们的精神风貌,凝聚社会共识,整合不同意识形态,形成社会主流价值,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一、当前受众对传统正面人物报道的态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期,整个社会也进入了一个重大的转型期。受此影响,我国的职业类型也出现了多样化。在传统的工人、农民、干部、知识分子等基础上,社会还出现了中介组织的从业者、农民工、律师、注册会计师、营养师、心理疏导师、婚礼策划师、民营企业家等新兴职业阶层。与此相适应,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标准、精神需求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了“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趋势。这就导致了不同职业的人们在价值取向上的多元化,人们对传统正面人物报道那种“只讲优点,不讲缺点”的报道模式逐渐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如受众对一篇关于“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搞研究一连几天不休息,最后累倒在稻田的新闻报道就不相信,从而使这篇报道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果,最后使袁隆平本人也不得不亲自进行辟谣,说自己从来没有累倒在田里,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二、受众依然需要正面人物报道

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既是社会成员现代化的表现,也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需要或者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因为越是在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人们越是需要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来引导。也正因如此,我党在“十八大报告”中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塑人们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而正面人物报道在重塑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和引领人们的精神理念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通过提供先进榜样,为受众提供不同的正面人物形象,以此作为受众的行为参照以及情感诉求的渠道,从而倡导和维护稳定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促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整合,为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们提供价值参考和行为导向。

三、受众需要怎样的正面人物报道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外交流的深入,人们的教育程度得到了较大提高,视野随之开阔,观念也不断转变,从而使人们的现代化程度得到了迅速地提高。人的现代化促进了人格的现代性形成。人的主体性增强是现代性人格一个重要特点,形成了追求自身价值和自身利益的平民意识,从而促进了平民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正是适应了平民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开启了我国社会建设的新阶段。在现代性人格的推动下,受众对正面人物报道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我树榜样,你学习”的模式,而是有了更多自己的评价标准。

1.工作热情,乐于助人。对正面人物报道的调查数据显示,对广大的受众来说,印象最为深刻、位居前三位的正面人物仍然是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其他如任长霞、钟南山、吴孟超等正面人物都位于前十名之内。这一数据表明,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对广大的受众产生如此深刻的印象,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同,在于他们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热情,同时乐于服务和帮助周围的人。

2.推崇奉献但并不强调牺牲。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体,在服务国家和奉献社会的同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目标和利益诉求。因此,在评价正面人物时,受众虽然注重其服务他人的一面,但同样也关注个体的利益和发展。因为对于受众来说,他们重视的是个体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一致的道德导向,推崇的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在这样的社会风尚和道德导向下,受众虽然推崇奉献,但并不强调需要牺牲自我成就他人。

3.来自生活,平凡真实。正面人物报道被受众较多诟病的是不真实、过度夸大、过于完美、模式化。调查数据显示,“正面人物报道就是媒体的一种宣传手法”受众认同达到83.6%,与此同时,77.2%受众对于正面人物报道“只讲优点不提缺点”也表示认同。而现代性人格的发展使人们更加注重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这说明,受众需要来自生活中平凡而真实的人物,而不是被放大了的宣传式人物。中央电视台的《感动中国》栏目以及各地以感动命名的媒介栏目,能够感动受众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正面人物来自现实生活,平凡而真实,贴近受众的实际,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得到他们的认同和效仿。

4.适应时代要求,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效能意识。现代性人格的养成促使人们不再固守成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接受新事物和新理念,并且能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效能。调查数据显示,51.6%的受众认为当前的“正面人物报道应该与时代结合,挖掘人物的时代特色”,而开拓创新精神和效能意识作为当前时代精神的重要表现,理应成为正面人物报道的重要方面。许振超之所以能够入选《感动中国》栏目,就在于他能够在许多人都下岗的背景下,自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效能意识,从而成为广大蓝领工人学习和效仿的标杆。

四、正面人物报道如何满足受众的需要

既然社会形成了平民化的发展趋势,受众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观,并且反对那种“高大全”式的虚假人物报道。这就需要我们在正面人物报道时改进报道的方式以及报道内容,从而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引导具有不同价值观的受众共同发展和进步。

1.采取平民化报道策略。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媒体在正面人物报道时,应将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群众,采取平民化报道策略,而不是专注于社会精英和所谓成功人士的报道。因为社会普通个体与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一样具有广泛的典型社会意义。这种意义或者是对命运的自信,或者是对生存状况的反抗与拼搏,或者是面对问题直陈事实的勇气。而普通人的行为更能感召人、影响人。对社会普通人命运的关注,无论他(她)是一个普通的工人,还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或者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抑或是一个的普通的公务员,只要媒体能够反映正面人物代表的时代精神内涵,就能增强正面人物形象传播的社会效应。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栏目,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而持续的轰动效应,首先就在于对正面人物采取了平民化的报道策略,直接触动了受众的心灵。

2.尊重多元的价值观。人们价值取向的不同必然形成不同的价值观。深圳报业集团在正面人物报道时,充分体现了对多元价值观的尊重。在“寻找阳光达人”的系列正面人物报道中,有追求专业成就的成功IT事业人士、有不放弃写作梦想的工薪族、有痴迷环保宣传的外来务工者、有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等,尽管这些人追求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每个人身上散发的乐观、向上、积极的精神却是当今社会所需要弘扬的。因此,他们都是媒体值得报道的正面人物。

3.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在日益变化的媒体环境中正面人物报道要想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就必须改变以往“我说你听,我讲你学”的媒体自身唱独角戏模式,代之以充分倾听普通民众的声音,加强与受众的互动。通过让广大受众亲身参与到正面人物的报道中来,给予受众表达自身观点的平台,从而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使媒体与受众彼此熟悉与亲密。只有这样,媒体才能真正引领社会舆论,更好地弘扬社会主旋律。央视《感动中国》栏目之所以能够得到不同社会阶层的认可与追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这一栏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非常紧密,整个栏目过程都有社会大众的全程参与,从而赢得了受众的信任与认可。

4.寻找报道的真实感。在受众的现代性不断提高、传媒环境不断变化的当下,正面人物报道要达到对受众进行正面引导的效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注重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这就要求正面人物的报道必须要讲究一个度,既不能过分夸大其成就,也不能过分缩小其失败。要保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平衡,要让大众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这样的正面人物才让大家有可信性以及可学性。所以在正面人物的报道中要既不能回避有关个人利益的问题,也要让人物贴近生活化,给人以真实感。

五、结语

作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方式,正面人物报道对于大众感受先进人物,凝聚社会正能量,重塑社会核心价值观,服务国家和奉献社会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与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人们的思考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因此,正面人物报道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受众的变化而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唯有如此,才能使更多来自平民百姓的正面人物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从而使正面人物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为更多的受众所接受和认可,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最终达到正面人物报道的宣传目的。

作者系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1]满方.正面人物报道的宣传效果与效仿意愿——基于上海地区的调查分析[J].新闻记者,2015(03).

[2]张涛.新时期正面人物报道研究——以受众心理为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3]宣柱锡.以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引导年轻一代——深圳报业集团媒体正面人物报道的新尝试[J].青年记者,2012(01).

[4]于舸.新时期正面人物报道初探——从受众心理视角出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02).

[5]庾月娥.正面人物报道的传播效果研究[D].广东:暨南大学,2007.

[6]陈浩,吕弘毅.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11).

猜你喜欢
受众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笔绘幸福园里的价值观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融合时代的受众画像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