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谐谑曲的传承与发展

2017-01-28 22:52
北方音乐 2017年11期
关键词:舞曲奏鸣曲肖邦

刘 凡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肖邦谐谑曲的传承与发展

刘 凡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他创作的四首谐谑曲是他的重要创作题材。谐谑曲又称诙谐曲,其“谐谑”一词是指用音乐来表现诙谐、幽默的情趣。谐谑曲是一种三拍子乐曲,其主要特点是速度轻快,节奏活泼而明确,常出现突发的强弱对比。肖邦谐谑曲继承了传统的谐谑曲的创作体裁,同时在结构和篇幅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文章选题的意义是通过分析肖邦四首谐谑曲来阐述肖邦对谐谑曲的传承与发展。

肖邦;谐谑曲;传承与发展

一、谐谑曲的来源与发展

(一)谐谑曲的起源

谐谑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巴洛克时期的小步舞曲,小步舞曲是一种起源于法国的三拍子舞曲。因为舞蹈步伐较小而得名,风格典雅,因而被称为“小步舞曲”,在巴洛克时期,这种体裁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引入宫廷,从此小步舞曲正式成为法国宫廷舞曲的代表体裁。到了古典时期小步舞曲也经常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运用到奏鸣曲交响曲的第三乐章使用,这个时候小步舞曲逐渐成为奏鸣曲、交响曲中不可缺少的体裁形式。在巴洛克时期,小步舞曲时常出现在组曲的形式当中,并且常以两首成对出现,如在巴赫的法国组曲、英国组曲以及帕蒂塔组曲当中,在“萨拉邦德”舞曲和“吉格”舞曲之间常可以看到插入了第一号和第二号两首小步舞曲,这两首小步舞曲有各自的风格特点,我们在演奏时,当演奏完第二首小步舞曲仍然要反复到第一首小步舞曲,这也导致了古典时期小步舞曲的创作格式“小步舞曲(minuet)——三声中部(trio)——小步舞曲”的固定与形成。

(二)谐谑曲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古典时期小步舞曲的体裁继续发展,小步舞曲的形式不仅仅存在于宫廷当中,普通大众对于小步舞曲也开始接受,导致了小步舞曲体裁的变化,变得更加符合大众的审美和品味。这些小步舞曲更多的体现出诙谐与幽默,大大增强了戏剧性与讽刺性,在速度上更加快速,丧失了小步舞曲标题赋予它的意义,导致作曲家用谐谑曲来替代小步舞曲的名称。海顿是第一位把小步舞曲替换成谐谑曲的作曲家,在他的众多钢琴奏鸣曲中,〔scherzo〕谐谑曲一词首次出现在创作于1766年以前的一首《F大调奏鸣曲NO.3》(Hob.X Ⅵ9)这是海顿钢琴奏鸣曲中最早标明了谐谑曲的乐章。在之后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海顿虽然并没有继续使用scherzo谐谑曲这个明确的标记,但海顿对于谐谑曲的尝试一直没有停止。这些试探与突破影响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及交响曲中谐谑曲乐章的创作(贝多芬是海顿的学生)。由此可见,谐谑曲的形成与发展与海顿密切相连。

(三)谐谑曲的特点

谐谑曲虽然从小步舞曲发展而来,但它有着自己的特点,如:在节拍上,谐谑曲继承了小步舞曲特点,多为三拍子节奏,但是小步舞曲必须为四三拍,而谐谑曲也可以为八六拍、甚至是四四拍;在结构上,谐谑曲也有小步舞曲的影子,多为三段式结构,谐谑曲(scherzo)——三声中部(trio)——谐谑曲(scherzo);在速度上,多为较快的速度,相对小步舞曲速度要求更为快速,突出scherzo的原意——“玩笑”;在旋律上,谐谑曲多半具有上行下行交替,强弱对比明显及特殊的重音设计,贝多芬经常在谐谑曲中用sf更加强了他的性格;在篇幅上,谐谑曲是交响曲和奏鸣曲作品中的一个乐章,往往相对较为短小精致。

二、肖邦和他的谐谑曲

(一)关于肖邦和他的谐谑曲创作

肖邦一生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为钢琴而作,从体裁方面来看他是一位十分重视舞曲类型体裁音乐创作的作曲家,玛祖卡舞曲、波兰舞曲、圆舞曲都是最好的证明,而根据小步舞曲的谐谑曲成为所有创作中他十分重视的体裁之一,进入浪漫主义时期,谐谑曲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单乐章体裁,他的谐谑曲在他的大型乐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肖邦一生总共创作了六首谐谑曲,其中两首谐谑曲出现在他的第二号、第三号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另外四首分别以大型乐曲的单乐章形式出现,其结构复杂庞大,充满着波兰气质的音乐性格。在曲式结构上,进行了自由的拓展。

(二)肖邦的四首谐谑曲

1.第一首谐谑曲op.20

肖邦的第一首谐谑曲创作于1831—1832年,于1835年正式出版,是肖邦得知华沙起义的消息之后愤而提笔写下的。这首是四首中最接近贝多芬谐谑曲传统的一首,肖邦用传统的三段式加上尾声写成此曲,“快—慢—快”与“小调—大调—小调”形成对称,除结构较为庞大之外,乐曲写作形式上与传统谐谑曲并无差异。但在和声方面有了新的创新,如在乐曲一开始的两个不协和的和弦,就像“革命练习曲”一样,用不和弦的和声来突出其焦躁的心情,表现了他当时得知华沙起义的愤恨的心情。进入到三声中部,肖邦安排了一段动人旋律,这一段肖邦采用了波兰的圣诞歌曲中“睡吧,圣婴耶稣”中的旋律,在前后两段骚动中显得格外安详。在结尾中,肖邦运用了与“冬风练习曲”一样的半音阶结尾,更加突出了其悲剧色彩。

2.第二首谐谑曲OP.31

这首谐谑曲是肖邦四首谐谑曲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第二首仍然是以传统三段式写成。和清晰分明的第一首结构相比第二首的调性设计就显得模糊。虽然这一首曲子被称为降b小调但就整曲而言曲子大部分都是在降D大调上,这也使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首降D大调的作品。肖邦在创作这首作品是遭受了失恋的创伤,因此情感也在悲喜间徘徊游离,之所以有这样奇特的风格,是因为这是肖邦的失恋创痛与甜蜜回忆。我们似乎可以在《第二首谐谑曲》中听到肖邦的憎笑与讽刺,更以扣人心弦的旋律成为众所周知的名作。

3.第三首谐谑曲OP.39

肖邦在1839年写作的第三谐谑曲,从形式上看第三谐谑曲并非三段式,反而接近无发展部的奏鸣曲式。“谐谑曲—三声中部—谐谑曲-三声中部—尾声”。 在音响上第三首结尾段长度、技巧难度、戏剧张力揭示肖邦四首谐谑曲之最。从情感上看,第三首谐谑曲要求相当强劲的演奏力度,一开始全曲充斥着八度的音响。相较于《第二谐谑曲》开头短句贯穿全局的重要性,《第三谐谑曲》开头虽没有如此地位,却一开始就宣告此曲的特色。从调性上来看,这是相当模糊难料的前奏,肖邦连用三个未解决和弦,让人无法预料接下来旋律该如何。从节奏而言,虽是三拍子肖邦却以四个四分音符四个四连音写成,由此看来,《第三谐谑曲》和前两首情感上虽一脉相承,实际却是相当不同的新颖作品。

4.第四首谐谑曲OP.54

相较于前三首,第四首在知名度上不如前三首,前三首谐谑曲都是小调作品,但《第四谐谑曲》却是E大调,这一首谐谑曲创作于1842年至1843年,和带有悲剧色彩的前三首相比,第四首是最接近”谐谑”的意思。从结构上来看,《第四首谐谑曲》回到最传统的三段式和《第一首谐谑曲》相似,非常古典工整。从演奏上来看,《第四首谐谑曲》在演奏上是最特殊的,前三首谐谑曲都要求气势与音量,《第四首谐谑曲》更注重的是轻盈之美,这对演奏者有极大的考验。从节拍与旋律上来看,第四首仍为三拍子,旋律也多有乐句上行下行交替,强弱对比明确,与特殊重音的设计,仍属于传统的延续。就旋律而言,肖邦以四小节为乐句单位,和三拍节奏形成对应,更呼应模糊调性。从结构上来看,第四首仍然是三段体。从速度上来看,第四首全是急板,因此速度较快。这首作品在他的全部四首谐谑曲中,最为优异、轻快、幸福、奔放、喜悦。其乐思单纯明朗,没有前面三首华丽而具有幻想性。

三、肖邦谐谑曲的传承与发展

(一)肖邦对传统谐谑曲体裁的继承

肖邦是19 世纪欧洲浪漫乐派的代表性人物,但他并不回避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体裁结构,而是继承前人的创作手法并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作品。在钢琴谐谑曲体裁上亦有所体现。首先,他创作的三首钢琴奏鸣曲中有两首都采用了谐谑曲乐章,这种将谐谑曲作为一个乐章放于奏鸣套曲中的写作手法是对传统谐谑曲体裁的继承。其二,在节拍与旋律上,肖邦四首谐谑曲都仍为三拍子,旋律也多有乐句上行下行交替,强弱对比明确与特殊重音设计等特色,仍属于传统的延续。其三,肖邦的谐谑曲在中段时有着优美的旋律,主题乐段的安排也甚为显著,可以说是延续了贝多芬谐谑曲的精神。最后,就旋律处理而言,肖邦谐谑曲以四小节为乐句单位,和三拍节奏形成对应,这也是传统的谐谑曲的创作等手法。

(二)肖邦对传统谐谑曲的发展

肖邦虽然继承了贝多芬、舒伯特等前人谐谑曲体裁的创作模式,但是又对谐谑曲体裁进行了大量的改进,如使结构变得更加庞大复杂,以至于脱离出奏鸣曲的其中乐章,成为独立的大型乐曲。

在曲式结构中,肖邦也突破了谐谑曲传统的ABA结构,在第三谐谑曲中更有着奏鸣曲式的复杂结构。

在调性上,有三首都使用了小调式,这种情况与浪漫主义时期的旋律特征有很直接的关系,也与波兰的民间音乐风格丝丝相扣,很多波兰民间音乐都是以小调为主,其中独特的半变音阶也被肖邦运用到谐谑曲中。

在节奏上,作为一个波兰音乐家,肖邦谐谑曲与波兰民间音乐之间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在肖邦的谐谑曲中,都渗透着对民族风格的继承与发扬。肖邦对波兰民间体裁玛祖卡舞曲中节奏的提炼使用,在肖邦谐谑曲中,也大量使用了玛祖卡节奏(如第二谐谑曲中段)具有民族风情的节奏型时常可见。

在和声上,肖邦运用自己独具个性的和声特色,是对谐谑曲的创新和发展。不仅很好的与前后音乐段落的衔接还能更深刻地表达出音乐的思想内涵。

在音乐风格上,肖邦突破了谐谑曲标题自身的定义,他的四首谐谑曲更多的会带有一些悲剧的因素,而非谐谑曲(play joke)的原意。如《第一谐谑曲》这一首诞生于波兰亡国、民族起义期间,《第二首谐谑曲》是在肖邦失恋时抒发的他悲痛的心情下所写,《第三谐谑曲》是在肖邦被诊断出疾病时被病痛折磨中所写。这种由于悲剧性的事件所酝酿出来的作品,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悲剧色彩,对肖邦之后的写作产生了影响。

四、结语

肖邦的谐谑曲体裁的作品颠覆了传统的创作,改变了谐谑曲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方法,在创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谐谑曲体带到了很高的高度。音乐家深刻复杂的思想情感通过更具对比性的音乐形象,充分展现了强烈的戏剧矛盾与冲突,更加形象地表现出音乐性格。使谐谑曲从古典主义时期的只是表现诙谐、风俗性的奏鸣套曲中的某一乐章变为具有独特艺术性格的、能够表现深刻思想内涵的大型独立钢琴作品。

[1]王笑容.肖邦谐谑曲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J624

A

刘凡(1989—),男,汉族,湖南人,硕士研究生,武汉音乐学院青年钢琴教师,研究方向:钢琴表演。

猜你喜欢
舞曲奏鸣曲肖邦
“钢琴诗人”肖邦
手机上的奏鸣曲
论肖邦《第二叙事曲》(Op.38)的叙事、形式与风格
冬的舞曲
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肖邦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祭献奏鸣曲(组诗)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