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的共鸣

2017-01-28 22:52
北方音乐 2017年11期
关键词:腔体美声唱法唱法

张 红

(深圳艺术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浅谈歌唱的共鸣

张 红

(深圳艺术学校,广东 深圳 518000)

在歌唱中,歌唱者要充分运用人体的共鸣器官,只有科学地运用,才可以得到较大的音量和优美的音色,在发声的过程中,歌唱者的口腔,胸腔,头腔共鸣都要用上,这样能使声音明亮,并且传送很远,不会疲劳且有耐久力。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失去共鸣和正确的发声机能。

共鸣;头腔共鸣;口腔共鸣

声乐艺术是一门讲究科学的艺术门类,它是一种完全自发,完全不靠外在媒介产生声音艺术。近二十年来一直将其分为三种唱法,即: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美声唱法是十七世纪产生于意大利的一种演唱风格,传入中国已有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中国的民族唱法在继承了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上,大胆的吸取美声唱法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动人,演唱风格纯朴等特点,使民族声乐的演唱更加科学化和艺术化。共鸣在声乐艺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什么是共鸣

所谓共鸣是指:“当外力频率与某些具有相当频率的物体结合时产生的一种谐振现象。”声音的训练要求有共鸣,声带震动发出的声音,引起其它腔体的振动,使声音得到扩大与增强,使声音更加丰满,圆润,有色彩。这种得到其他腔体振动的声音即为有共鸣声音。唱歌的声音要有比较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的音量,要能表达歌曲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有正确的呼吸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外,更要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其形成的声音质量变化,比声带自身的发声能量大得多,歌唱发声时,由于气息冲击声带振动而发出的声音同时引起人体内其他各共鸣腔体产生共振,形成共鸣现象。

二、共鸣的分类

人类的声带是极短的共振体,共鸣腔体的运用以头腔共鸣,口腔共鸣,胸腔共鸣为主导,带动全身能引起共鸣作用的腔体同时鸣响,调配适当的总体共鸣为歌唱发声的共鸣腔体,也就是现在教学中所强调的歌唱要有整体共鸣的道理。意大利著名的歌唱家吉诺·贝基说:“歌唱时上部共鸣腔(口腔,咽喉,鼻腔,头腔等)与下部的腔体全有动力,这些都是歌唱的共鸣箱。”兰贝尔蒂说:“当肺的上下方同样充满有压力的气息,声音便可以聚焦在头腔,并在头腔,口腔,胸腔都引起共鸣。”

(一)头腔共鸣

我们常把头腔共鸣称作头声,在传统歌唱共鸣理论中被称作上部共鸣。指形成于鼻腔,鼻咽腔和鼻窦等部位的嗓音共鸣,因此头腔共鸣又称作鼻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分。头腔共鸣使声音明亮、光彩、辉煌、穿透力强,尤其在男高音和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质量。对于头腔共鸣在歌唱中的运用,我们通常要求学生软腭抬起,舌头放松,咽肌挺起,上下腭和上下牙颌分开等一系列歌唱生理机能的调节,这种歌唱机体器官的生理机能调节,使得整个发声通道的管腔形状结构,内部空间,肌肉的张力等一系列共鸣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形成了头腔共鸣的音色效果。在唱歌的训练中头腔共鸣是不容易体会到的,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基础之上,否则是难以掌握的。

(二)口腔共鸣

口腔共鸣又称作口咽共鸣,在传统歌唱共鸣理论中被称作中部共鸣,它有口腔,咽腔,喉咽腔组成。由于口腔共鸣器官位于嗓音发音器官沿声带的上方,同时又是声带振动发音后的主要声音通道,因此口腔共鸣器官及其产生的嗓音歌唱共鸣是歌唱共鸣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在歌唱中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歌唱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发声时口腔要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下颚自然放下,上颚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咽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我们经常将其称为硬口盖}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共鸣取得联系,而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到保护声带的作用。口腔共鸣要有的共鸣焦点,必须使口腔中的各个相关部分如: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的打开,会厌要轻轻的抬起,使咽喉腔通畅。口咽壁,咽喉壁的肌肉积极,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三)胸腔共鸣

胸腔共鸣同样是在传统歌唱共鸣理论中的三大共鸣之一。传统意义上的胸腔共鸣应分为两部分:由声带振动声波作于气管,支气管中的空气柱而生成的感应性共鸣振动;借助肋骨导振动传递而引发的胸廓和肺部生成的共鸣振动。歌唱时胸腔共鸣在低声部运用比较多,在各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在发声时,咽喉部呈打哈欠状态,下颚自然下垂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松弛,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三、注重共鸣的整体感

著名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总结声音共鸣问题时提出:“整个身体是一件复合的共鸣器,它接受和增强产生自声带向各方辐射的振动,喉头出现紧缩会妨碍向身体各个部分辐射的振动。”著名的女高音德拉格内特在总结歌唱实践中关于声音共鸣的感受时说:“我愿意把整个身体看作是一个大的喉头,喉头发出声音而全身都在歌唱。”歌唱时的共鸣腔体应该是非常放松,宽阔,没有任何外加压力,才能起到良好的共振。如果共鸣箱受到外力压迫或自身非常僵硬,便不能很好起到共鸣作用。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在歌唱时整个人应该感到兴奋,松畅,犹如置身于声响和气息的囊抱之中,这样才能获得最好的共鸣。

四、结论

歌唱的共鸣作用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两个人在共鸣的运用上是完全一样的。如何用共鸣的声学规律,发挥共鸣器的功能,涉及到生理,心理等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多可变因素。没有一个声乐教师能制定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列出一张规格表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歌唱出发,结合他们的声音情况,以及歌唱的语言特点进行具体分析,因人而异,灵活运用。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要有一个好的共鸣腔,同时,共鸣是在正确的呼吸支持以及调配等各方面因素的良好协调下产生的效果,只有遵循自然科学的发声规律,才能唱出美好的声音。

J613

A

张红,女, 汉族,黑龙江,讲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声乐演唱。

猜你喜欢
腔体美声唱法唱法
“中国唱法”不如叫“中式唱法”
真空腔体用Al-Mg-Si铝合金板腰线缺陷的分析
高铁复杂腔体铸造数值仿真及控制技术研究
高铁制动系统复杂腔体铸造成形数值模拟
高校声乐教学中跨界唱法的应用探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民族声乐教学受美声唱法的影响分析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