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转变
——以CGTN“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为例

2017-01-29 07:11文/何
传媒 2017年18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媒介一带

文/何 坤 李 旭

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转变
——以CGTN“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报道为例

文/何 坤 李 旭

“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业界共识,这也对传统的对外传播理念和路径提出了挑战。本文以中国国际电视台(以下简称CGTN)“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为例,探讨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转变。

媒介融合 对外传播 互联网思维

在当前,媒介融合发展成为新媒体时代媒体发展转型的重要举措。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对外传播理念也经历了从“宣传”到“传播”,再到互联网思维的转变。同时,媒介融合也推动了对外传播路径呈现出新的转向,对此,应抓住机遇,通过媒介的深度融合,形成核心理念和议题,加强国际舆论对话能力和舆论引导力,提升我国的对外传播能力。

一、媒介融合推动对外传播变革

当前,我国媒介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主流媒体传播阵地得到拓展;二是融合新闻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三是融合传播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VR等传媒技术的应用,大大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四是融合发展引领新闻传播创新,多样化、分众化、互动式的新特征推动了传播创新。

尽管中国对外传播渠道、平台、方式很多,但是缺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平台,缺少像美国CNN、英国BBC,今日俄罗斯或者半岛电视台等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媒体。媒介融合的背景以及时代的需求促成了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的诞生,CGTN承担着打造我国国际传播主流媒体平台的历史重任,在针对今年5月14-15两天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中,展示了媒介融合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战略和路径的转型。

二、媒介融合促进对外传播理念的转变

“外宣”一词凝练了早期对外传播的理念,在那个时代,对外传播即对外宣传,对外宣传就是对外传播。但是,随着媒介环境的不断变迁,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对外宣传效果逐渐式微,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对外宣传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有加深国外受众对我国刻板印象的趋势。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各大媒体逐渐厘清了对外传播与对外宣传的界限和边界,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宣传”思维,逐渐采用双向的、多元的“传播”理念。从“宣传”到“传播”是对外传播理念的第一次转变。

“互联网思维”推动了对外传播理念的第二次转变。胡正荣曾指出,互联网思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般性的互联网思维,以开放、共享和用户为核心;第二个层次是移动互联网思维,这个层次要求精准,“定制基于大数据的用户分析,基于数据分析之后的用户需求的高度的推送智能匹配”;第三层次是用户和产品,只有深入掌握用户特征,才能生产出匹配用户需求的产品,提高用户黏性;第四个层次是体制机制。

与传统媒体“自下而上”推动体制机制改革有所不同,CGTN自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互联网思维,它是“自上而下”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结果。在针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中,CGTN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强调以用户和产品为核心,在客户端、微信、脸书、推特、新浪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起“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话题,并积极推出“大小屏互动”这一模式,通过邀请受众进行参与式互动,实现了媒体与用户共同生产内容,提升了内容的知识性、阅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对网络直播等新技术应用,更是实现了新闻现场与用户的直接连接,大大提升了用户的“在场”体验。

三、媒介融合推动对外传播路径的转变

媒介融合不是简单地把传统媒体的内容移植到新媒体上,而是在内容的采集、集成、分发和整体营销策略上的一体化过程,并且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新的技术融入和整合。在新媒体时代,虚拟现实技术、无人机和网络直播等技术的使用,都深刻改变了对外传播的格局,实现了对外传播路径的转变。

1.媒介转向: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传统报纸的发行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且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兴盛,传统报纸的发行量日渐下滑,早已失去了旧日的辉煌。而在早期的广播电视发展中,其主要信号被发达国家垄断,这导致发展中国家通过广播电视进行对外传播能力不足。但是,互联网的崛起为对外传播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开放、公平的平台。移动技术、智能终端的出现,使大量的新媒体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在逐步加强。

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媒体面临着危机。转向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当前的对外传播中,新媒体已经成为主要阵地。例如,在“‘一带一路’国际峰会”的报道中,CGTN在客户端、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优兔(Youtube)以及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策划发起“#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峰会”等话题,并不断利用新媒体推广电视端节目预告等。在发布方式上,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对接,将新媒体的流量引向传统电视广播媒介,实现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互动融合。在“一带一路”峰会召开前后,CGTN共发起约14场直播,新媒体端与电视端各7场,并且,将电视端发起的直播同步到新媒体端。可见,对外传播的新媒体转向将会继续深入。

2.视域转向:从“中国中心”到“全球视野”。视域转向可以从空间视域和内容视域两方面进行分析。从空间视域来看,传统媒体受空间限制,影响力局限在国内,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媒体转向的发生,对外传播正在突破空间的限制,从国内走向国际。CGTN是一个多语种、多平台的媒体集群,目前已经设立了阿拉伯语、法语、西班牙语、俄语频道,以及新闻和纪录片两个频道。同时,CGTN还有北美、非洲和欧洲三个海外分台。在此次针对“‘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报道过程中,形成了全球协同、各台联动的机制,报道覆盖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囊括了“一带一路”沿线各个国家。国际化视野逐渐开阔,全球影响力也逐步提升,频道实力逐渐凸显。

3.用户转向:从受众到用户。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格局,传统“受众”的概念已经不能准确描述其在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甚至成为传播者。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是对传统传播理论以及传播实践的突破。对外传播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从传者设置议程向用户提供议程转变,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

4.内容转向:从单一到多元。对外传播的内容需要根据受众特点,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媒介平台进行生产,而非自说自话,或者将传统媒体上的内容搬到新媒体。同时,如何依据媒介的传播特点生产内容也需要进行深入考虑。CGTN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报道中,美洲和非洲分台多名记者和主持人来华参与报道,将论坛的进展实况向海外发布。同时,海外分台的记者将“一带一路”的海外故事发回中国本土。海外记者来华报道,从国际受众的需求和视角,有效削弱了跨文化传播的差异冲突。

四、抓住融合机遇期,进一步提升对外传播能力

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政治影响力的增强,媒介技术的发展,我国的对外传播能力也有所提升,从国际传播秩序的旁观者逐渐走向国际传播舞台的中心,参与到规则和秩序的建构之中。但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传播能力还有待提升。

1.形成对外传播核心观念和议题。“自由、民主”等概念是美国的基本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美国的对外传播以此为核心,在全球范围内推行其所谓的“道义”,从而占领话语权力、国际道义的制高点。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在具体的对外传播过程中,无法聚焦和形成核心议题。尽管针对“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推出了系列原创报道,但系列报道之间缺少逻辑关照和核心理念,对外传播也没有形成显著的报道议题,内容分散。因此,需要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和形成我国对外传播的核心观念和议题。

2.缺少与国际舆论的对话,国际舆论引导力有待加强。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不可通约性容易导致误读与冲突,因而在跨文化传播中需要对话空间。在对外传播和跨文化传播中,应秉承对话精神。“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之日起,就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舆论也是有人赞扬有人“泼冷水”。例如,《金融时报》刊发的评论文章就曾质疑“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认为是中国摆脱经济增长乏力,转移产能的刺激手段;《德国之声》评论则担心“一带一路”倡议对地缘政治的挑战。面对质疑,我国的媒体应建立与国际社会的对话空间,采取有效机制进行对话,推进双方理解差异,形成共识。在国际互联网公共领域,也要建立相应的交流和对话机制,提升国际网络公关领域的舆论引导力。

3.媒介融合有待进一步提升。无论是内容、平台、还是技术、终端的融合,或者是技术、业务、所有权、政府规制的融合,融合只是过程,需要探讨的是媒介融合的效果和终极目的。学界和业界对媒介融合的终点没有统一的观点,对于融合后的景观也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但媒介融合的趋势和方向得到普遍认可。陈力丹认为,媒介融合“是要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和人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传播体系”。目前,“中央厨房”的概念已经从设想变为实践,《人民日报》已经建立了以内容的生产传播为主线,各流程打通的媒体融合体系。“中央厨房”从概念到实践,是我国媒介融合的阶段性成果,但媒介融合只是过程,是手段和措施,最终还要看融合后的传播目的、传播效果,通过媒介融合来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五、结语

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了机遇。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发展,打破西方主流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半岛电视台是传统媒体时代崛起的、最后一个能够与BBC以及CNN等匹敌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在前互联网时代,由于经济、技术以及体制机制等各方面原因,我国未能形成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媒体,缺少传播平台和阵地,因而在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之中处于劣势。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影响力的提升,科学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时代的兴盛,媒介融合、中央厨房等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为我国对外传播提供战略机遇期。CGTN的成立只是一个开端,但如何立足现状,依靠优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媒体,依然任重道远,充满挑战。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

[1]任学安,胡智锋,刘俊.困境、创新与责任多维定位下的传统主流媒体——2017《现代传播》年度对话[J].现代传播,2017(01).

[2]孙英春.跨文化传播的对话空间[J].浙江学刊,2017(02).

[3]刘颖悟,汪丽.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与内涵解析[J].传媒,2012(01).

[4]陈力丹.用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J].当代传播,2014(06).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媒介一带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书,最优雅的媒介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传统媒体创新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