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摄影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7-01-29 07:11文/蒋
传媒 2017年18期
关键词:摄影学院创作

文/蒋 谊

全媒体时代摄影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文/蒋 谊

全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种环境下,高校如何开展教学实践,培养满足时代和业界需要的全方位发展摄影人才,是摆在摄影教育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文章从分析全媒体时代对摄影专业人才的需求入手,针对目前高校摄影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同时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学院的人才培养为具体案例,深入展开高校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全媒体 摄影专业 人才培养

全媒体(Omnimedia),其概念虽然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共识,但其内涵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之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全媒体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各种传播形态来满足受众的细分需求,使得受众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于媒介内容的生产制作、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以及受众感知反馈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而媒介环境的改变,传媒行业的变革,也对高校传媒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应对媒介环境变革的挑战,培养合格的摄影专业人才以立足于全媒体时代。

一、全媒体时代对摄影专业人才的需求

全媒体时代,由于媒体形式不断出现、变化和融合,媒介信息的生产制作、传播、反馈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智能手机、ipad、相机、笔记本电脑等终端设备保有量的激增,影像制作传播门槛的降低,使得全民皆摄影。近几年来,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影像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根据CNNIC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加283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由2016年底的95.1%提升至96.3%,手机上网比例持续提升。通过手机自带的摄影摄像功能,人人都是影像记录者;通过各种影像制作APP应用以及手机的网络接入功能,人人都可以成为影像的制作者和传播者。

全媒体时代,在摄影平民化、影像数字化网络化的当下,面对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革新,高校摄影专业应该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互联网上主流招聘网站对摄影专业人员的要求显示,一般业界对于摄影人才的岗位要求为:掌握摄像和后期制作双项技能,负责摄像与后期制作;熟练使用各种摄影摄像设备,能够独立拍片;对作品的主题创意方面有较好的把握,主动帮助编导实现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丰富合成、剪辑,具备较高的视听审美水准;能够掌控影视的节奏,灵活运用镜头语言;另外,还诸如创意无限,思维敏捷等要求。

由此可见,全媒体环境下,对于摄影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能力的掌握,而是要求摄影人既具备系统专业的摄影摄像知识,专业素养扎实,又具有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拍摄制作出优质影像作品。

二、目前高校摄影人才培养的现状

全媒体时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音频等媒介表现形式不断融合,在融合的同时,各种媒介形态、终端也在不断发展中,其生产也更加专业化、细分化。要适应这样的媒介环境,高校摄影人才的培养也要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中国高校摄影人才的培养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大多数侧重于摄影史论、摄影技法以及创作理论方面的研究,传统影像课程比如:感光材料及应用、摄影器材原理等占比较高,而实践应用的课程相对缺乏,学生动手能力较差,作品创作能力有限。

二是相对于研究性大学,高职类院校的人才培养则更多的侧重摄影实践的训练,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强,但由于缺乏人文学科的浸润、专业理论功底也相对欠缺,在实际创作中学生艺术视野不够开阔,创作灵感也受到制约。

三是大部分高校将静态影像和动态影像分学院进行教学,摄影专业主要针对静态影像展开教学,动态影像则放置在类似电视学院中进行,动静之间泾渭分明。而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形态不断整合,信息的传达已经不单单依靠某一种媒介,而是通过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介形式交互传播,因此高校中这种传统的动静影像分而教之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全媒体时期影像多媒体化的特点。

由此,我们确定应用型本科院校摄影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为:在扎实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培养具有丰富的人文素养、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学生;应对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介的发展需要,立足培养“复合型”的媒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以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

三、全媒体环境下的摄影人才培养——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摄影学院为例

摄影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之一,学院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以强基础、宽口径、重实践为宗旨,培养具备摄影与照明专业技能,并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并将此原则融入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各项教学工作当中,在扎实理论教学的基础上侧重于实践,理论联系实践,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以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

(一)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实践创作为导向”

1.目标思路——培养具有一专多能适应全媒体时代需要的摄影人才。学生主要学习摄影相关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接受本学科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基本训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爱国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具备在各级电视台与影视机构、平面媒体与出版单位、音像与广告公司、网络媒体单位、灯光工程公司、各类演艺团体、影视剧组等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2.课程体系——以全媒体应用和实践为导向设置课程体系。摄影学院是培养全方位摄影专业人才的摇篮。学院依照“以实践创作为导向,以作品展览为线索”培养应用型高级摄影人才的培养理念,以时代需要为基础,以培养摄影领域中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己任,结合国际摄影教学的多方经验,着眼影像艺术未来发展趋势开展办学。

学院以新闻摄影、艺术摄影、电视摄影、影视剧摄影、电视照明艺术等方向为主体,课程构成分为五个部分: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选修、公共选修、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教育课程:集中在大一、大二学年,主要是学校的基础课程,包括大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体育、中外文学精品导读、艺术概论、传播学等,这部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表达能力和英语读写能力,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和网络资源,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以及具备相应人文社科理论基础和文化素养。

专业教育类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大二学年,主要是摄影学院的专业基础课,包括摄影技术、摄影构图、摄影流派与发展、照明语言与技法、色彩学、数码暗房、广播电视史、非线性编辑、电视画面编辑、新闻采访与写作、视觉心理学等,旨在通过课程让学生把摄影放置在全媒体的大传播环境下进行考量,了解影像发展的历史沿革、掌握图片构图用光摄影能力、图像后期处理制作能力、文字写作及编辑能力、影视拍摄及后期制作能力,掌握影视摄影与制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同时具有影视摄影与制作的动手实践能力,能够“多能”,适应全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

专业选修跟公共选修部分:集中在大三阶段,譬如:观念摄影、商业摄影、人像摄影、摄影策展、平面设计软件、图片市场运营、影视声音艺术、影视场景设计、剧本写作等,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未来发展方向选择课程内容,在掌握了基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实现摄影人才的差异化培养,既要全面发展“多能”,又要有专攻。

实践教育体系部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在下面课程体系核心特色部分详述),充分体现学院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学院在五大课程构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三位一体、六线并重”的科学教学思路。“三位一体”即基础课教育、方向班、工作坊和学术讲座;而“六线并重”即赏析线、写作线、史论线、训练线、创作线、外语线。学院通过“三位一体、六线并重”的教学培养全方位发展的摄影人才,以适应全媒体环境对人才的需求。

3.核心特色——“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兼顾各摄影门类相关影像领域的探索,形成独具特色的“四位一体实践教学”的高等摄影人才培养体系。所谓“四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即重点建设以下四个实训平台,分别是:探索式实训平台—低年级实践周,集训式实训平台—高年级工作坊,拓展式实训平台—名师与业界先锋艺术讲座,特训式实训平台—专业方向班。

低年级实践周是针对大一大二学生的实践内容,学生在学习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过程中,预留一周左右时间在授课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践创作,最后将优秀结课作业进行展示,以此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的创作能力不断提升。

高年级工作坊和业界先锋艺术讲座实训平台是摄影学院实践教学的一大特色。学院定期邀请国际国内知名专家前来学校开展学术讲座或短期课程工作坊。其中包括中国照相机权威、数码影像专家钱元凯教授,荷赛摄影奖获得者卢广,法新社高级编辑Christophe Loviny,德国纪实摄影师Michael Ende,日本NHK电视台导演铃木肇,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纪录片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荷赛奖获得者、《都市快报》摄影部主任傅拥军等业界资深人士都来我院进行过专题讲座。而工作坊是学生与讲座嘉宾的更深入交流,也是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部分开设讲座的业界人士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会停留一周左右时间集中授课,手把手带学生进行实践创作,在工作坊结束时学院组织展示学生创作作品,专家对学生作品进行分析点评,并授予工作坊结业证。通过讲座及工作坊集训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密切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学习先进的拍摄制作方法。

而专业方向班开设在大三下学期,学生通过大一、大二掌握了相对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后,在大三下学期,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及专业特长进行选择,方向班有以下六个:新闻摄影方向班,主要学习新闻摄影实务、新闻采编、编排设计等课程;商业摄影方向班,主要学习商业摄影实务、全景摄影、立体摄影等课程;纪录片方向班,主要学习纪录片创作基础、创作实训课程;影视剧方向班,主要学习影视剧摄影画面创作、微电视创作实训等课程;数字影像方向班,主要学习数字图像实务、营销推广设计等课程;航空摄影方向班,主要学习航空摄影理论、航空摄影实训课程。

(二)人才培养的新探索——“以作品展览为线索”

学院在探讨摄影专业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出作品,根据传播学家卡兹的“使用与满足”基本模式,我们不妨这样认为:学生基于一定的社会因素,加上个体的心理因素,进入到摄影专业学习,并对摄影有相当的媒介期待,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学生的需求如何得到满足,而这种需求是否满足,都将影响其以后的媒介接触行为。学生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其最终的学习成果一定程度上体现为是否有好的作品拿出来,而对于学生的优秀作品如何展现,使学生获取创作的满足感,并不断激发其后续的创作热情,也是摄影人才培养中不可忽略的问题,据此,学院提出了“以实践创作为导向,以作品展览为线索”培养应用型高级摄影人才的培养理念。

作品展览对于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进而对人才培养影响重大,当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并通过学院提供的各种平台展出,或者获奖肯定,其内心必将获得极大的满足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于专业方向的认定感必然会获得极大提升。

学院对于优秀学生作品除了常规形式的网站、微信公共号、微博、校电视台平台的推广展出以外,还专门建设了学院影像展厅,对于学生方向班结课成果、工作坊学习成果、优秀毕业设计进行展出;学院对优秀学生作品和优秀毕业设计设计制作、集结出版纪念画册,鼓励学生的实践创作。其中,学院借助一年一度的平遥国际摄影节,将优秀的学生作品送平遥展出,安排学生前往平遥进行实践学习,提升了学生创作热情的同时也拓展了学院的专业品牌。

较之图片类作品展出方式的多元化,学院对于动态影像类作品则是通过各种影像大赛的形式收集及颁奖展映。摄影学院组织承办的经典影像赛事主要有“三七”微电影大赛、“九个梦想”大赛、“影像金秋”优秀动态作品师生交流会。

“三七”微电影大赛是由摄影学院承办的重要赛事,从2011年开始迄今已举办六届。比赛的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七天,三分钟。即围绕一个字主题,展开创作,在七天时间内,从剧本,拍摄到后期,创作出一部完整的三分钟左右短片,并提交作品。“三七”微电影大赛举办六年多以来,从最开始的只有摄影学院学生的参与到其他学院学生再到其他高校学生的热情参与,成为学生创作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吸引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九个梦想”是由摄影学院发起的微电影创作项目,开始于2015年3月,由摄影学院师生组队多个剧组,在为期两个月左右时间内,师生共同创作出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多部微电影作品。这种方式既是学院在教学实践上的探索,也是师生联合创作的尝试,充分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通过“九个梦想”微电影展映和师生交流的形式,体现摄影学院“镜观世界、影动人生、光绘百态、影载历史”的院训,展现学院教学成果,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激发师生创作热情。

“影像金秋”优秀动态作品师生交流会,从2016年开始,在每学年的秋季学期进行。作为一年一度的院级优秀教学实践作品展,荟萃了摄影学院的优秀作品,是本年内教学实践成果的阶段性总结。同时,师生们可以通过此次展览进行深层次、面对面的交流、学习。

(三)搭建全媒体实践教育平台——保障实践教学顺利实施

摄影专业是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摄影学院重视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条件,积极搭建和拓展符合全媒体时代需求的产学研实践教育平台。

学院投入大量资金购买摄影器材、建设影棚、暗房、非线性机房及动态摄影工作间,满足日常教学及学生的实践操作需求。学生也可以通过学院/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以及与课程相关的方向班和工作坊、“南广之声”广播台、学校电视台,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校内实践,通过这些实践平台的参与,一方面为各平台的内容生产注入了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学生的采、写、编、导、摄、录、剪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培训和提升。

校外,学院除了常规的实习基地之外,还广泛与业界联系合作,建立产学基地。2013年12月20日,学院与模幻天空、大疆公司合作,建立航空摄影产学研基地,学院提供师资、学生,由合作公司提供器材,双方进行航空摄影培训、拍摄项目等方面的合作。全国首个航空摄影方向班在摄影学院开班,已经进行了多期培训;同时学院还成立了航空摄影研究所,除了教学之外,还组织部分老师、学生参与长三角地区的大型体育赛事活动的航拍工作,以实践促教学。2017年5月17日,学院还跟中国影视器材产业联盟签订合作协议,通过业界,如:Red高清摄影摄像公司、北京莱斯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Atomos中国、深圳铁头科技等专业摄影器材公司提供的先进设备和制作技术,结合学院积淀丰厚的艺术特色,进行实践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培养适应全媒体环境的创新型高等摄影人才。

四、结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媒介内容的生产制作、传播方式、传播渠道以及受众感知反馈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培养未来媒介从业工作者——摄影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更要顺应时代需求,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及时变更思路、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符合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生具备一专多能以适应全媒体时代需求。

作者单位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刘峰.移动互联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研究[J].传媒,2016(22).

[3]张莹莹.网络新媒体对艺术类课程教学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5(30).

猜你喜欢
摄影学院创作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创作随笔
西行学院
WZW—bewell摄影月赛
创作心得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