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渠灭国后的义渠戎人

2017-01-30 10:05刘治立
寻根 2017年6期
关键词:匈奴少数民族

□刘治立

义渠灭国后的义渠戎人

□刘治立

义渠最早见于《逸周书》:“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其时间在西周之前。据《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年(公元前1118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商末周文王时,姜尚曾派南宫适与义渠戎联系,“太公使南宫适至义渠,得骇、鸡、犀以献纣”。《逸周书·王会解》记载,西周初年,举行成周之会,各国贡献礼品,“义渠以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义渠的贡品是兹白。义渠戎在西周时期销声匿迹数百年,春秋初年再度出现于史书中,《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泾北有义渠之戎。”战国末期,其活动不绝于史。张鹏一《读〈史记〉周秦本纪秦灭西戎为中国开拓西北边疆之先》认为:“地势颇广,立国最久者,为义渠之戎……其国与春秋战国相终始,而地据今甘肃属庆阳府、固原州、宁州之地,亦一强种也。”之所以能长期与秦国抗衡,与义渠的实力以及“贤君”的有效管理有关。《史记·张仪列传》记载,陈轸对秦王说:“义渠君者,蛮夷之贤君也。”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义渠戎国的灭亡,义渠戎人退出了历史舞台,不再出现于史书中。事实上并非如此。两汉及魏晋北朝时期,义渠戎人及其后裔的活动在历史上清晰可辨。

义渠戎的分崩离析

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伐残义渠”,只是消灭了义渠戎国,而不是义渠戎族。之后,义渠戎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北遁,寻找机会南下骚扰,试图夺回家园,他们最终很有可能融入匈奴人之中。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中分析指出:“盖义渠既灭,余众北走,于后为匈奴,居河套南北。”为了阻止北遁的义渠戎人的侵扰,秦昭王修起了长城,“义渠虽然溃逃,然而其有生力量并没有彻底消灭,有伺机随时侵扰的可能。为了防患于未然,秦昭王采取了修筑长城的措施。由此可知,秦昭王修筑长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防御义渠,唯恐其夺回已失去的旧地”(景爱:《中国长城史》)。另一部分则依然居住在原地,成为秦国的民众。在统一六国的军事行动中,义渠戎人也被征调出征,“秦朝用以征服中国的军队,包含有一部分少数民族的骑兵。这些容易利用的边疆少数民族,很可能是与边疆汉族有接触的人”(拉铁摩尔:《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这“少数民族骑兵”,就包括部分义渠戎人。

秦朝时期的义渠戎人

秦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道)的同时,还对当地“蛮夷”施行优待政策。《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记载:

真臣邦君公有罪,致耐罪以上,令赎。

臣邦真戎君长,爵当上造以上,有罪当赎者:其为群盗,令赎鬼薪鋈足;其有腐罪,赎宫。其他罪比群盗亦如此。

民族杂居地区的上层人物在秦律中享有特权,他们可以用钱赎罪。例如秦人犯了“群盗”罪,就要砍去左脚,并在脸上刺刻涂墨,服城旦劳役;而这些人犯了“群盗”罪,则“令赎鬼薪鋈足”即可。秦国法律还允许秦人与少数民族通婚:

何为真?臣邦父母产子及产他邦谓真。何为夏子?臣邦父,秦母谓也。

少数民族与秦人通婚所生的子女,均视为秦人。从法律上确定了其子女的秦人身份,对民族融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西汉时期的义渠戎人

西汉北地郡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义渠称“道”就是很好的说明。“义沟道宰印”印文印拓先后收录于《切庵集古印存》《汉印文字征》《印典》之中。《汉书·地理志》记载:“义渠道,莽曰义沟。”以往都认为义渠道在王莽时期改为义沟,也就由道改为县,“义沟道宰印”则表明新莽时期义渠依然称“道”。

《汉书·百官公卿表》:“有蛮夷曰道。”义渠不仅设置道,其族人也被称作“蛮夷”。晁错说:“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这里所说的与匈奴相同的“长技”包括三点。第一点,“上下山阪,出入溪涧”,表明有很强的山地活动经验;第二点,“险道倾仄,且驰且射”,表明在凶险的道路上能够骑马射箭;第三点,“风雨罢劳,饥渴不困”,表明有很强的忍耐力。要采取“以蛮夷攻蛮夷”的策略,就要发挥义渠戎人的三个长项。义渠人公孙贺“少为骑士,从军数有功”,他自述“臣本边鄙,以鞍马骑射为官”(《汉书·公孙贺传》)。

西汉时期,义渠戎人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涌现出许多战将和名臣,如公孙浑邪、公孙贺、公孙敖、公孙戎奴、义渠安国等。

公孙浑邪(《史记》称“浑邪”,《汉书》称“昆邪”),北地义渠人,胡种,曾任典属国,秩二千石。从周亚夫助平七国之乱,官至陇西太守,封平曲侯。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坐法,免为庶人。

公孙贺,字子叔,《史记》称他是公孙浑邪之子,《汉书》则称二人为祖孙关系,其妻为卫皇后长姐。公孙贺先后任太子舍人、太仆、丞相等职。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先后以太仆之职出任轻车将军、骑将军、左将军,七次出击匈奴,凭军功封为南侯,因酎金失侯。太初二年(公元前103年),任丞相,封葛绎侯。征和二年(公元前92年),因巫蛊之祸冤死狱中。其子公孙敬声先后任侍中、太仆之职,也死于巫蛊之祸。

公孙敖(?-公元前96年),北地义渠人,初以骑郎身份侍奉汉武帝,四为将军出击匈奴,任因将军,受封合骑侯。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公孙敖因巫蛊案受到牵连,被腰斩,族诛。

公孙戎奴,初为校尉,三次跟随大将军卫青远征匈奴,至右王庭,率先登石山,受封从平侯,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坐为上郡太守发兵击匈奴,不以闻,谩,国除”。

义渠安国,以族为姓,汉宣帝时曾任骑都尉、光禄大夫等职。《风俗通》:“义渠氏,狄国,为秦所灭,因氏焉,汉有光禄大夫义渠安国。”

汉昭帝元凤二年(公元前79年),匈奴进攻张掖,张掖太守、属国都尉组织反击,调动善射的义渠戎人出击。《汉书·匈奴传》记载:“单于使犁王窥边,言酒泉、张掖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时汉先得降者,闻其计,天子诏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犁王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王,赐黄金二百斤,马二百匹,因封为犁王。”王宗维对“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的解释是:“属国指张掖属国;千长即千人长,都尉下属官员,一般由本族首领担任;义渠王是义渠部落的头目,义渠部原在北地郡,此时有部分人迁居河西,仍属属国管辖;骑士即骑兵。”(王宗维:《汉代的属国》)为汉属国的属官,说明在张掖属国,驻扎着一支义渠戎人。这些义渠人可能就是根据晁错的建议,选择骁勇善战、长于骑射的义渠戎人迁往新拓展的诸郡的义渠后人。义渠王骑士射杀犁王,被封为犁王。

东汉以后的义渠戎人

进入东汉,义渠戎的名字不再出现于史册,义渠戎的“消失”有两种可能,第一,由于与汉族的杂居或迁移,已经融入汉族;第二,其族名发生变化,以新的名称存续于历史中。

西汉时期设立“义渠道”,东汉时期并县,不再有义渠“道”或“县”,说明义渠地的民族特色已经不再明显。而生活在河西和安定郡卢水的义渠戎,则以另外一种面孔出现。

东汉时期,在西北活动者号为“秦胡”的部族,居延汉简中反复出现,如“属国秦胡卢水士民”。关于秦胡的身份,有学者认为其成分包括小月氏和义渠等,“西汉末期生活在河西的部分少数民族已局部融合,卢水流域的少数民族和战国、秦时期生活在六盘山周围后迁居到河西的‘秦胡’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出现许多共性,他们中融合了内迁匈奴、河西羌族以及居延、义渠等原先生活在六盘山区域、后来迁居河西的其他少数民族部落,逐渐形成了‘属国秦胡卢水’这样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周银霞、李永平:《窦融治理河西时期的民族政策及相关问题》)。

卢水胡最早活动在安定郡一带,由其聚居地卢水(今甘肃平凉的小路河、大路河)而得名。出土的居延汉简有东汉建武六年(30年)《甲渠言部吏毋作使属国秦胡卢水士民书》,从汉简的时间和内容判断,至迟在东汉初年,卢水胡已迁移到张掖。中平二年(185年),卢水胡又向南迁徙。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西征入关中,围安定,迫使杨秋投降,然后将杨秋留在安定郡抚慰民众,杨秋部属本来就有诸胡,其所留抚的民人,也包括卢水胡。三国和西晋初年,卢水胡在陇东和陕北已有广泛的分布。据赵永复的研究,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历史上屡屡出现的卢水胡人,是由义渠戎人发展而来,“如果说,西汉昭帝时出现在河西的义渠为其本部中的一支,而东汉记载中出现的卢水胡则应是其部落集团中分离出来的一个部族,特别是前述陇右和陇东、陕北的卢水胡都在秦昭王所筑的长城以内,卢水其地又在义渠族的聚居地泾水以北,这些更有力地说明了卢水胡和义渠部落集团之间的渊源关系”(赵永复:《关于卢水胡的族源及迁移》)。

西晋末年,贾疋“迁安定太守。雍州刺史丁绰,贪横失百姓心,乃谮疋于南阳王模,模以军司谢班伐之。疋奔泸水,与胡彭荡仲及氐窦首结为兄弟,聚众攻班。绰奔武都,疋复入安定,杀班。愍帝以疋为骠骑将军、雍州刺史,封酒泉公”。贾疋袭杀彭荡仲,“后荡仲子夫保持帅群胡攻,疋破走,夜堕于涧,为夫保所害”。彭氏是卢水酋豪,贾疋率领的两万由少数民族组成的军队(戎晋),应当有一部分属卢水胡。出土于灵台的太和十六年(492年)郭元庆造像塔题名中有“彭□□”,也是卢水胡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卢水胡人盖吴在杏城(今陕西黄陵西南)聚众反魏,“北地盖吴,起众秦川,华众响赴”,各族人民纷起响应,起义军发展至十余万人。十月,击杀率兵来镇压的魏长安镇副将拓跋纥。十一月,分兵进击,遣别部帅白广平西入新平(今陕西彬县)、安定,当地卢水胡、氐、羌等族聚众响应。次年年底,安定卢水胡刘超又聚众万余人起兵,后来被陆俟镇压。

先后活动于历史上的义渠戎、秦胡及卢水胡,经过几百年的民族融合,逐渐与汉族融为一体,成为隋唐汉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陇东学院

猜你喜欢
匈奴少数民族
两汉王朝对匈奴的战争诉求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昭君出塞
匈奴王的珍宝
少数民族的服装
义退匈奴兵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李代桃僵(上)
飞将军抗匈奴
《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