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要从“根”上着力

2017-01-31 04:21今日农业编辑部
今日农业 2017年1期
关键词:三农贫困地区攻坚

《今日农业》编辑部

精准扶贫要从“根”上着力

《今日农业》编辑部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深度贫困地区要加大内生动力培育力度,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教育和引导贫困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脱贫致富,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指出了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上,必须解决好志气的贫困、思想的贫困、知识的贫困等问题,这是变扶贫工作中“输血”为“造血”,变贫困群众被动“要我脱贫”为主动“我要脱贫”的重要保障,对于激发和培育深度贫困地区发展内生动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一个地区的贫困,表面上看是经济问题,深层次看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在当前的信息化、网络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个人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养、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技能水平越来越密切相关,这也是贫富差距拉大的深层次原因。

传统的捐款捐物式的脱贫,能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一时之困,却难以实现可持续脱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只有变“输血”为“造血”,提高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才能保证受助者彻底摆脱贫困。大连万达集团在丹寨的扶贫实践,就是从“扶真贫、真扶贫、可持续”的理念出发,通过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媒体扶贫,为贫困地区注入可持续的脱贫基因。

当前,精准扶贫进入攻坚拔寨的决胜阶段,各地都在想方设法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当此之时,必须更加注重克服扶贫工作中“短期行为的专制”,即为完成考核任务采取不可持续的短期行为,甚至弄虚作假,搞“装儿子”式扶贫等闹剧。如果扶贫不注重从“根”上着力,彻底拔穷根,那么脱贫成效难免出现反复,脱贫群众难免返贫,这绝非我们期待的脱贫攻坚战的胜利。

脱贫也是告别一种生活方式,这是文化扶贫的内涵。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观念、习惯、风俗、心态、价值观念的封闭落后。现代社会通过分工创造价值,如果贫困群众因为文化隔膜融入不了现代社会,就难以通过参与社会分工创造价值。文化扶贫就是要对贫困地区的文化进行现代性改造,培育贫困地区和群众的“造血”机制,促进精准扶贫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过去的努力 我们不曾放弃

未来的日子 与您携手同行

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今日农业》有了国内统一刊号(CN14-1393/S)啦!从2017年7月开始,《今日农业》将全新改版,重新启航!这是山西农业宣传战线的一件喜事!这也是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一件喜事!

从2001年创刊以来,《今日农业》作为山西省委农工办、省农技协的一份内刊,见证了山西“三农”的历史巨变。作为“农”字号刊物,《今日农业》今后将继续发挥专家优势,及时刊发农业实用技术、普及农村科学知识,提升农民科技素质,更好地推动农村、农业、农民的全面发展,为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扎实做好“三农”工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一份农业刊物应有的贡献。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经过十六年的磨砺成长,《今日农业》再一次站在新的起点上,与时俱进改版创新,积极宣传“三农”工作,大力推动城乡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实践中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把最权威的农业专家请回家”,这一办刊宗旨和理念不会变。在今后的日子里,希望所有关注“三农”事业的领导、专家、科技工作者、企业家以及农民朋友,继续一如既往地呵护《今日农业》的成长发展,共同续写新时期“三农”宣传工作的辉煌篇章!

猜你喜欢
三农贫困地区攻坚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