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满意度的优化提升*

2017-02-01 16:45刘梦婷
山西青年 2017年23期
关键词:课程内容专业课程思政

刘梦婷

盐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满意度的优化提升*

刘梦婷*

盐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分析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过程中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针对性地从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五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从而完善学科建设,促进思政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施满意度;优化

一、课程设置满足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一)注重学生道德素养的养成

卢梭曾经说过:“教师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要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也就是说,思政专业学生需要接受职业道德修养的教育,并具备“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的职业道德。因此,思政专业要通过课程设置的组织和建设,塑造学生献身教育的专业信念和为人师表的良好品质。其次,要创新教育理念,多请一些具有良好师德的中学优秀教师进行讲座,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染学生。最后在思政专业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始终把师德规范牢记于心,并将其转化成稳定的内在信念和行为品质,为以后成为一名合格中学教师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增设教师教育类课程

教师专业教育是指培养一个教师所因具备的各类职业素质。它包括学生学习与发展的特点、中学教育的各类原理、学生心理健康的咨询与指导以及职业道德的培养等各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归根到底是培养未来教师的专业,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就必须涉及与教师职业有关的教育课程。具体的课程设置要根据思政专业当前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从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类课程出发,设计包含教师职业道德、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学科教学设计等多方面的课程。

(三)强化专业能力的培育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能力是思政专业在课程设置中必须要培育的重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突破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法的理论桎梏,以教育实践活动为核心,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主线,让学生既掌握有关教育活动“是什么”的最基础的学问性知识,又能够在学院老师的组织与领导下,参加各类实习与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要想能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首先让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成为自己的扎实根基,只有这样才能为其他各种素质奠定基础,从而对自身的发展有较为科学、深入的理解,真正使自己融入到本专业的学习中。

二、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一)促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结合

理论课程是指以传授理论知识、提升学习者理论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课程。而实践课程则是指以实践学习为主要形式,旨在提升学习者实践技能以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课程。思政专业要提高学科实力,就必须协调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既要注重培养思政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又要培养思政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融会贯通中促进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

(二)促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有机结合

必修课是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课程,而选修课是指那些为了辅助专业课程与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而开设的、可供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自由选择学习的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必须合理配置必修课与选修课,既保证思政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发展,又充分满足思政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大学生是一个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群体,要真正使他们产生专业兴趣,就必须不断满足他们日渐发展的个性需求,在保证必修课程培养质量的基础上,增加选修课程种类与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培养出更高质量的思政专业人才。

(三)促进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的有机结合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旨在使当代大学生接受基本的通识教育,培养广博、全面的基础知识与能力。学科专业课程是培养师范生的学科专业素养,即学科方面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课程。而教师教育课程则是旨在培养师范生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学科专业素养能够让思政专业学生“能教”,教育专业素养让他们“会教”。只有三类课程有机结合,才能使思政专业学生具备完全的知识结构与素养。

三、完善课程内容组织

(一)注重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的协调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坚持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与实践性原则。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就是要从胜任中学教师所需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出发,促进思政专业学生基本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他们确立牢固的教师专业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注重课程内容的全面性,就是要从中学教师应秉持的基本理念、应具备的师德修养、应掌握的学科教学知识出发,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促进师范生成为德性良好、人格健全并拥有较为丰富、实用的学科教学知识的职前教师。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就是要在选择课程内容时不断吸纳国内外最新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育研究成果,密切关注中学教育改革现状,不断调整课程内容以主动适应中学教育实际需要,重视对新型教学传播方式的研究、新型教育技术的使用并适当引入到课程之中。注重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就是从让思政专业学生掌握中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出发,满足中学教师岗位对应的专业需求。只有实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基础性、全面性、先进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二)注重优秀教材的选用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优秀教材的选用对于学科专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材选用必须结合优秀中学案例,选取具备先进性与实践性的专业教材,尽可能地贴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特点。在教材的辅助下培养学生时要更加注重课程内容的建设,使学生能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专业知识的精髓,从而真正掌握专业技能与本领。重点关注课程内容对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体现和吸收,课程内容与中学教师核心素养发展的契合度,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状及研究成果的关注和把握度,教材使用现状及遴选机制,使教材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更加高效地培养思政专业人才。

(三)注重课程文化的建构

中学教师教育培养标准提出课程实施要“初步形成促进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多样性、个性化的课程文化”这一评价要点,就是要求要建构优秀的专业课程文化。当前很多高校只注重学科教学,忽视了精神文化的熏陶,这样导致了高校呈现出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要确立以人为本的学校课程文化价值取向,建立以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共同发展的学校课程文化,使专业改革的步伐更加稳健,通过课程体系的特色化、课程内容的丰富性以及学习资源的可使用、可获得等要素,敏锐洞察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元素,不断发挥课程文化对思政专业学生主体发展的文化感召和教化功能。

四、调整课程实施方式

(一)注重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实践体验意识

学生是学科教育的主体,当代学科人才的培养已经不仅仅仅限于教师的知识传授,学生自身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只有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体验知识的内涵,学科知识才能真正为自己所掌握。要努力创设情景,通过各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获取知识。通过布置各类实践性的课题与作业,将实践体验真正融入到专业培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二)形成以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将课堂传授的知识消化吸收,还应该注重学习能力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种共识”。在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指导相结合提升思政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实施的有效举措。思政专业在课程改革中,要为学生创造自由、平等、信任、合作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自由和谐发展,从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余也能主动学习,热爱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素质。

(三)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进教与学的改革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多样性、超文本性和网络特性,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组织与管理信息的方式,改变了信息传输的方式,以致人们不得不从根本上重新定义知识。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也要重新审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各类新式媒体以及网络工具获取课程资源,根据教学的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些情境中探究、发现,从而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探索未知、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刘晓明.高校校园危机管控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83-84.

[2]范小振.高等师范院校化学专业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1:97-100.

[3]戴大祥.如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性[J].新课程·中学,2013,11:1.

*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品牌塑造”:理论内涵与实践策略;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PPZY2015B105)。

刘梦婷(1996-),女,河南濮阳人,江苏盐城师范学院法政学院,本科生。

G

A

1006-0049-(2017)23-0027-02

猜你喜欢
课程内容专业课程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思政课“需求侧”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