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市南湖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查与研究

2017-02-01 19:07夏汉民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农村经营管理站314051
上海农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南湖结构性供给

夏汉民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农村经营管理站 314051)

嘉兴市南湖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查与研究

夏汉民 (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农村经营管理站 31405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形势下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也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嘉兴市南湖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总结了南湖区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南湖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问题;措施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增强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顺应新形势、新要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题,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从各方面谋划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三农”发展注入新动力。

近年来,嘉兴市南湖区农业发展迅速,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对农业的制约日益突出,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农业综合效益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农产品供给出现结构性失衡,迫切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此,笔者对南湖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总结了南湖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南湖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和方向。

1 南湖区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义

1.1 合理资源配置,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结合南湖区土壤、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以及市场需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供给端农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优化农业种养业结构及养殖业、种植业内部结构,减少生产要素投入,从而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有效推动农业生态循环绿色发展。

1.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目前在南湖区农业经济运行中存在总量平衡的问题,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名优农产品市场需求大、价格高,但供应不足。要促进农业增效,单纯依靠提高大众农产品产量来增加收入的潜力已不大现实,为此,必须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既可适应市场优质化、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又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1.3 推动消费需求,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决定主体是买方市场,同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明显上升,且表现出农产品需求多样化的特点。“供给侧”的提出,从生产端、供给方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效率来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产品质量提高、价格合理、品种多元化,必然会满足消费者需求。

2 南湖区农业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南湖区为嘉兴市主城区,现有5个涉农镇(街道)、51个行政村。2016年,全区有农户5.91万户,农村人口19.3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12.51万人;有耕地面积1.94万hm2。近年来,南湖区以“两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生态高效都市型现代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形成了粮油、畜禽、瓜果、蔬菜、水产五大主导产业。2016年,全区农业生产总值为31.1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14.9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79万元。

从南湖区五大主导产业的农产品供应情况看,农产品供给的主要特点是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大众农产品多,精品农产品少;供应本地市场的农产品多,外销农产品少。

2.1 粮 油

南湖区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约2万hm2,总产量约14万t,总产值约4亿元。2016年,单季晚稻播种面积约0.8万hm2,较上一年减少466.67 hm2,单季晚稻收割后主要作为口粮供应本地市场。同时,南湖区油菜生产受种植人工成本高和食用油料大量低价的影响,其种植面积逐年下降,2010年本区油菜种植面积为2 066.67 hm2,2016年仅为733.33 hm2。

2.2 蔬 菜

2016年,南湖区蔬菜播种面积为1.27万hm2,比上一年增466.67 hm2,全区已建成标准化蔬菜基地466.67 hm2,设施蔬菜种植面积240 hm2。据蔬菜批发市场数据分析,本地蔬菜基本以自给为主,自给率达30%以上。目前,可向周边市场调剂的蔬菜种类仅局限于茭白、雪菜、毛豆等少数品种,丝瓜、番茄、黄瓜、冬瓜、萝卜等以往还有一定比例的产品外销,但目前本地市场已供应不足。

2.3 水 果

目前,南湖区水果种植面积为2 886.47 hm2,其中葡萄2 120.13 hm2、水蜜桃561.93 hm2、梨115.4 hm2,橘李等其他水果89 hm2。2016年水果产量达5.8万t,产值约4.9亿元。本地水果基本以水果批发市场批发销售为主,种植效益难以保障,且同一品种由于上市时间、品质等不同,价格差异较大。以葡萄产业为例,全区品牌葡萄销售量不到全区产量的5%,“藤稔”葡萄每1 kg售价高的达28~30元,低的仅有4~5元。

2.4 畜 禽

近年来,按照水环境治理及“三改一拆”行动要求,南湖区共拆除违建猪舍500多万m2,散养户已实现全面退养。截至目前,全区共有生猪规模养殖场16家(其中3家待拆),存栏生猪5.49万头,按照目前南湖区生猪养殖现状和市场需求,猪肉的市场自给率为30%左右。家禽存栏60.44万羽,与2015年底调查的家禽存栏84.59万羽相比,下降28.5%。

2.5 水 产

南湖区除湘家荡外,外荡面积全部回收,渔民转产转业,导致水产养殖面积逐年大幅度下降。2016年南湖区水产养殖总面积为629.6 hm2,较2014年减少46.5%,其中甲鱼349 hm2、蜗牛112.93 hm2、南美白对虾等其他水产品167.67 hm2,总产量2.35万t,总产值7.6亿元。

3 南湖区农业供给侧改革面临的问题

3.1 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南湖区随着生猪养殖转产转业的推进,原一业独大、结构极为畸形、生态严重恶化的局面得以改变,但产业结构在局部范围内仍存在一些问题。(1)内部结构不够合理。近年来,全区种养产值比例从2010年的26.4∶73.6调整到2016年的42.9∶57.1,从总体上看,种、养殖业结构趋向合理,但种、养殖业内部结构还不够合理。种植业中,特色优势农产品比例还不高,优势产业效益并没有很好的发挥;养殖业中,污染排放少、养殖效益好的食草类动物饲养偏少。(2)产品结构不够合理。虽然各镇已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但由于新品种引进、品种改良不足,品牌培育、市场营销等相对滞后,名优精农产品偏少,导致农产品多而不精,出现同一种农产品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现象,价格难以提升,供求难以平衡。(3)产业化水平不高。小规模兼业化家庭经营为主体的格局尚未改变,劳动生产率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虽然全区土地流转面积为6 220 hm2,流转率达39.7%,但已流转的土地经营状况不甚理想,如七星街道“两分两换”流转的土地约有76%采取季节性发包,难以进行有效投入和长远的产业布局。

3.2 农产品附加值偏低,缺乏竞争力

从总体上看,南湖区农业仍是一个弱势产业,比较效益低,无论从规模、品牌、产业链、竞争力等都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相对较低,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南湖区农产品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全区现有农产品商标300个),但这些品牌多为区域性品牌,对外知名度整体不高,难以形成较大的规模带动效应。二是“三品一标”认证比例较低,全区虽然大力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但由于农业经营主体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目前全区仅有76家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了“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4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无公害产地认证面积为3 340 hm2,仅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4%;绿色食品认证17个,面积仅2203.5 hm2;有机食品认证20个,面积仅16.31 hm2。三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发展缓慢,本区初级农产品多,加工农产品少,市场竞争力较弱。2016年,南湖区有区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80家,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加工型企业仅24家。同时,农业向服务业延伸步伐缓慢,全区现有休闲农业景点10个,年营业收入仅5 000万元左右。

3.3 要素制约突出,增产增效难度大

目前南湖区土地、生产资料、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要素配置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土地流转价格偏高,当前土地流转进入瓶颈期,难度加大,成本上升,例如,目前土地流转价格每667 m2已达1 200元,其他镇土地流转价格也普遍在1 000元以上,较高的土地流转成本制约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生产资料成本明显增加,近年来当地农资价格虽有起伏,但总体处于上涨趋势。据统计,2016年每667 m2水稻种子、农药、化肥的成本分别比2010年增长79.1%、14.8%和25.9%。尽管近几年农产品价格上涨较快,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获得的收益增长并不快。三是农村劳动力短缺,用工成本持续上涨,目前全区农户集聚已超40%,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向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明显,农业从业人员越来越少,且用工成本不断上涨。

3.4 组织化程度低,联结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南湖区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但对照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这将阻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顺利推进。具体表现为:一是农业经营主体多而不精,截至目前,全区在工商部门备案的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各为195家和252家,而农业部门认定的示范性以上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仅为48家和46家,有很大一部分经营主体取得营业执照后没有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更没有带动农户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和创业发展。二是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据统计,全区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大多以40~70岁为主,受教育程度以初中为主,这种从业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的状况,不仅制约了现代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运用,而且也很难及时了解市场供求信息,调整种养结构。

4 南湖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方向

4.1 调结构、优品种,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通过结构调整,能减轻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生产由以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更加注重效益、注重市场导向,从而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

4.1.1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以现代农业“两区”建设为抓手,做大做强核心园区。以“降总量、优存量”为目标,进一步优化生猪产业结构,适度发展食草动物,构建新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强化大桥葡萄、西甜瓜,新丰生姜,凤桥水蜜桃、茭白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打造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群。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

4.1.2 调整优化种养结构

加强耕地保护,稳定粮食生产。创新农作制度,大力推广“万元千斤”种植模式;发展生态种养业,拓展水域立体种养模式。积极发展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大力推广绿肥种植,因地制宜推广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等技术,促进种养结构趋向合理。

4.1.3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加大品种结构调整以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变化,满足市场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结合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引进适应本区自然条件、市场适销对路的新品种。优先发展传承农耕文明、有区域特色的水蜜桃、茭白、生姜等,注重发展有地理标识的农产品,注意保护区域特色种质资源。在市场鲜销产品供大于求的情况,引进种植适合用于加工的新品种,从而有利于促进本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4.2 提品质、强监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是满足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前提,也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任务。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着力从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培育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入手,综合施策。

4.2.1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制订和完善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论证。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生态高效农业强镇强村建设和镇域经济发展,力争到2020年“三品一标”认证率达51%以上。

4.2.2 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

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创建知名品牌,积极构建“基地品牌化、企业品牌化、产品品牌化”三位一体的品牌体系。鼓励引导各类农产品市场主体做大品牌、保护品牌,引导生产主体联合打造品牌,培育区域公共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效益。

4.2.3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着力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三级监管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抽检力度,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测,严防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安全风险。推进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农产品安全信用体系,构建涵盖农资监管、标准执行、质量安全追溯、农产品安全检测、包装标识等环节的全程管控体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4.3 稳增长、增效益,优化农业经营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竞争力,还要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创新。这就要求通过农村土地制度等的改革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4.3.1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坚持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方向,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特别是向种田能手流转,引导发展土地入股、土地托管等多种经营形式,使之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探索新的集体经营方式,发展壮大集体实力,提高为农服务水平。

4.3.2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重点是推动农业发展由数量增长为主真正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营组织,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多种经营。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模经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和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3.3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镇两级农业科技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区统一的农业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服务,支持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服务。

4.4 促转型、优功能,拓宽农业产销边界

既要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产业转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又要通过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能够共享产业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4.4.1 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以当前优质农产品资源为基础,加快产品创新升级,拓展农业二产,支持和鼓励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增加优质农产品加工品种供给,努力构建生产、营销、加工、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延长粮油、果蔬、畜禽、水产品的产业链条。

4.4.2 加快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推行现代交易方式,提高流通效率。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改造提升农产品批发市场,力争建设区域性、全国性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农产品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生产与销售有效衔接、灵活多样的农产品销售模式。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发展农产品从田间到地头直达餐桌的流通新模式。

4.4.3 依托农业资源发展旅游观光产业

当前农业旅游、农耕文化已成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必须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跳出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因地制宜地依托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园区、观光旅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力争到2020年,创建2~3个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示范点,建设3条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全区实现农业休闲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3亿元。

4.5 补短板、强基础,完善农业基础支撑

所谓补短板,就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增加市场紧缺农产品的生产。要加大政府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4.5.1 加快生产条件改善

加快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推进“两区”建设,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防灾减灾能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建立田成方、林成网、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标准农田。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提高耕地质量。

4.5.2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坚持藏粮于地战略,注重保持和提升土壤肥力,做到因地施肥,适度施用有机肥,提倡机械翻耕土壤和秸秆还田。严格落实标准农田占补平衡政策,做好标准农田占用异地补建提升工程。重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设立农田土壤监测点,做到全面、及时掌握重金属污染动态。

4.5.3 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有计划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和培育,大力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破解农业生产劳动力瓶颈,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市场主体。

2017-03-13

猜你喜欢
南湖结构性供给
南湖之春
南湖的船
在南湖,我画下幸福时光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南湖早春(节选)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临床人才结构性改革正当其时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