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针对性和社会实践应用

2017-02-01 16:45尹晓静
山西青年 2017年23期
关键词:针对性大学生过程

尹晓静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7

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针对性和社会实践应用

尹晓静

山东协和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7

高校在近些年的发展当中,加强了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关注,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以实时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过程中,忽略了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所创设的项目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相应的创业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为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当加强课程内容的社会实践针对性,开展全新的创新创业课程。

高校;创新创业;针对性;社会实践

在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当中,创新创业教育属于基础的教学板块之一,而这一内容,对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着直接的帮助,虽然大多数的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由于各种问题的影响而导致创业失败,但是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一种社会历练,有利于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社会生存经验。

创新创业课程在现阶段的高校教育当中,大部分大学生都对其保持着良好的学习兴趣,渴望从中得到相应的创新创业知识,便于接下来进行创业。但是,现如今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所关注的主导内容往往是一些基础的创业认知,仅仅能够满足学生对创业的基本认知需求,并没有对当前社会市场的具体分析,也没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方向指导,缺乏相应的社会针对性,因而实际的教学课程很难产生较高的引导作用。为了切实改变这样的状况,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必然需要加强对社会主体性的关注,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社会需求方向,并进行相应的整合,给予大学生实质的创业引导,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针对性分析

(一)针对当前社会下的市场环境开展创业引导

对于高校的学生而言,由于即将走出校门,因而面临的不仅是学习上的压力,更多的是社会生存和实践上的压力。在对大学生创业的认识上,很多学生仅将创新创业视为一种逃避社会工作的办法,因而会在前期积极地进行创新创业,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没有相应的社会环境认识,很多时候容易由于社会上的各种挑战,出现放弃创业思想的状况。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高校在创新创业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创业与社会环境之间的联系,注重于培育学生的社会生存意识,更多地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不易,详细地讲解各种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社会挑战和风险,并给予实时的引导,帮助学生去实际地认识这些风险,提高相应的解决能力。在这样的针对性社会生存创业教育形式当中,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将得到本质性的提高[1]。

(二)针对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开展创业教育

在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展的过程中,针对性指的并不仅是当前社会的发展环境以及市场需求,还需要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针对学生的专业展开相应的教育。教师在开展创业课程的过程中,将不同专业的学生聚集在一个教室当中,然后开展统一的教育课程,这样就会导致整个创业创新课程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对于学生难以产生实际的作用。在新时期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优化当中,教师应当考虑到不同专业与创新创业之间的联系,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创业的过程中,大多数时候会选择产品销售方向,并将主要的创新点放在了市场占领和营销策划上[2]。而建筑专业的学生则会选择偏建筑类的方向,如家居环境规划、建材推广等。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开展相应的创业教育,无形之中拉近了创业与专业之间的联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现有才能,相应的教育效果会更加良好。

二、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社会实践应用分析

(一)创新创业课程应联系社会实际

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开展,本质目的是为了真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而创新创业的根本立足点在于社会下的市场环境,如果学生所选择的创业项目能够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真实需求,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那么相应的创新创业过程也会变得科学有效。而如果学生选择的创业项目仅仅局限在校园这一片市场,并没有实际的社会实践适用性,相应的创业便不会特别理想。为此,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尝试进行教育内容的社会化发展,注重于优化体系,展示给学生大量的社会创业视频,给予学生最为真挚的社会生存教育。

一方面帮助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创新创业的艰难,促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慎重的选择和思考,并对相应的创新创业方案进行多方面的优化和改革,以正确面对市场存在的各种隐患和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对各种现实创业环境的展示,实时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较为坚毅的创业品质,能够及时判断社会的各种创业风险,并通过相应的措施加以应对,提高学生的风险应对能力,并生成执着的创业思想,不再会因为对社会的不了解而出现放弃创业的状况。在这样的课程开展当中,学生的社会实践创业得到了落实,学生所掌握的能力也会更加真实有效,相应的创新创业过程也会变得十分完善[3]。

(二)综合运用模拟教育

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上,仅通过理论的灌输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当尝试进行积极的模拟教育,即通过科学的市场创业模拟,给予学生相应的创业引导,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真实的创业过程,并通过相应的思考和判断去解决实际的创业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质性优化。在开展模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主体创业需求设置一些普遍性的创业项目,然后让学生将相应的创业规划和方案运用到其中,教师则可以扮演“社会”,为学生制造相应的创业阻碍和问题[4],并通过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为了确保整个课程开展的有效性,还需要加强社会实践的针对性体现,注重于深层次的市场环境彰显,使得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创业的各种压力,逐步形成健全的创新创业能力。

总而言之,新时期的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开展,需要积极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教学优化和拓展,加强教学内容的社会环境针对性,注重于实际提升学生的各方面创新创业能力,实现高效的教育引导过程。

[1]刘艳,闫国栋,孟威,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14(11):35-37.

[2]刘伟,邓志超.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政策建议——基于8所大学的抽样分析[J].教育科学,2014(06):79-84.

[3]王占仁.高校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争论与反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5(Z1):113-119.

[4]李志义.创新创业教育之我见[J].中国大学教学,2014(04):5-7.

G

A

1006-0049-(2017)23-0210-01

猜你喜欢
针对性大学生过程
应时而著,为事而作——议论要有针对性
晓有机化学必考方向 提升备考针对性
学会“针对性”写作
有的放矢,始得鲜明——议论要有针对性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