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审丑行为的探讨

2017-02-01 16:45
山西青年 2017年23期
关键词:价值观大学生文化

朱 强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当代大学生审丑行为的探讨

朱 强*

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审丑行为特别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关注。这种非理性的行为表现,影响着主流审美文化,更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探讨如何正确认识这种现象的产生,分析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营造良好的审美环境变得十分必要。

审丑行为;非理性;引导

审丑从美学角度来看,是“丑是否定性的价值”审美的一个部分,人们通过对丑陋或者怪诞的行为来了解所塑造的人物特征。从社会角度看,审丑是非美学意义的一种社会行为或个体现象,这种行为是依托于媒介层面的传播和互动而存在和传播的,这也是本文所讨论的对象。随着审丑的流行,丑角、丑新闻也逐渐成为大家的关注点,甚至出现了非理性的模仿或者制造丑闻的行为,因此审丑正逐渐影响着学生审美取向乃至价值取向。

一、审丑行为的表现

早期在芙蓉姐姐、凤姐的出现,借助媒体的宣传,迅速博得大众的眼球,特别是学生群体,更成为了审丑活动的主力军。这样的行为不仅发生在网络,还在大众媒体上传播开来,并且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速度极快,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网络层面的传播

网络是大学生接受和发出信息的主要平台,先有芙蓉姐姐、凤姐等网络丑星出现,后到恶搞新闻、社会丑闻的调侃式传播。虽然一直受到舆论质疑,但是他们或是极端自恋或是语言暴力的行为反映出他们的行为与传统的主流的审美标准背道而驰,借助网络的特性一度形成为潮流。

(二)媒体价值观的偏离

随着综艺节目形式的不断出现,为了赚取更高的节目收视效果,有些制作单位开始追求“审丑”的模式,甚至以此作为卖点。为了增加收视率和曝光率,部分节目可以制造矛盾点,放大冲突,甚至制造话题来炒作,背离了媒体的基本价值,产生了一些庸俗媚俗的节目。纸媒方面,一些媒体为了增加读者的关注,也出现了“标题党”等靠吸引眼球的方式增加阅读量的方法。特别是为抓住大家的心理,在一些问题的报道中可以片面,甚至可以引导大家关注消极、低俗的内容,偏离事件本身的逻辑。

(三)个性的失真

丑角、丑事件、丑新闻的过分曝光和过分关注,也逐渐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在这些行为的影响下,有些人成为了“丑雏儿”,一切以“丑角”的言行举止为方向标。这往往会造成学生对自己的不当行为不以为意,甚至一味迎合大众审丑趣味而最终丧失自我,也学凤姐的自信罗列数条男士标准。也有些人成为丑星的粉丝,追捧或调侃他们的行为,造成广泛的传播。不论是丑雏儿还是粉丝,都是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价值观的扭曲与异化。

二、审丑现象的分析

(一)心理层面的自我释放

从心理学上分析,审丑自我释放的过程。人进行自我表达是社会交往的重要过程,但处在不了解环境下,个体表达会增加更多的顾虑。当处于这样的情况时,在对丑的行为进行批判和评价的过程也更加明确了自己观点的正义感,使得自己的观点表达更自信。从受众视角分析,在对丑事、丑行为表达观点,即便是过激的批判也不会承担过分的责任。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在这样行为不会承担过多的社会压力,人们可以获得自我表露的机会,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这种表达更能宣泄自己的情绪,使得人格中最原始、最隐蔽的部分得到释放。

(二)社会层面的过渡阶段

当今社会,社会的价值观念正遭到挑战。首先,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发展较晚,文化建设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主流价值观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其次,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给予文化自由发展的背景,社会关注的不仅只是国家政治和公共事务,对社会各方面的关注程度也在增加,这导致个体意识逐渐形成。第三,多元文化影响着这会的价值观,特别是我国正在处于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各类思潮、各种价值观的更迭很快,这使得主流价值观的传播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丑事、丑行为的发生更加频繁,因此受众审丑的行为也更容易的发生。

(三)媒介层面的推波助澜

价值的传播离不开媒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传播在不断革新,传播方式由线状变为网状,传播方向由单向变成互动。从主流媒体角度,为了得到更高的关注度,通过对新鲜刺激事物吸引读者是很有效的方式,而报道“丑”自然成为一种办法,甚至已经形成了“审丑产业”。另一方面,传播媒介使得每个人成为了新闻的生产者,借助微博、微信等平台进行传播。因为缺少专业视角,内容可能片面,这也一定程度上促使审丑行为产生。

三、如何应对审丑行为

(一)正确看待审丑行为

审丑现象的产生是社会问题的暴露,人们从另外的角度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需求,理性审丑是正常过程,也是修正自身价值观的过程。因此要引导学生坚持这样的审丑方式,保持健康理性的心态,坚持理性审丑原则,用理性的眼观审丑,因为这类审丑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惩恶、扬善。同时审丑是自我放松的过程,是学生释放压力的途径。强硬的组织不仅起不到引导价值观的作用,还会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应当把注意力放到非理性审丑的行为引导上,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引导。

(二)科学引导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面对非理性、非美学审丑文化的传播,需要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的价值观体系来引导学生,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增强信息识别能力,从而能够自觉抵制审丑文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不仅是社会主导阶层的精神诉求的反映,也为我们在寻找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指引了方向。

(三)紧抓媒体传播的规律

要更快的适应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来引导学生。例如共青团中央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和微博,多选用学生的口吻来解读社会重点话题和青年关注的热点,进而更好的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价值观,从而自觉抵制审丑行为。

[1]朱立元.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2010重印).

[2]邓迪,刘敏.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15-1.

[3]王珍.网络烂俗审丑现象的心理探讨[J].社会心理科学,2012(5):83-86.

[4]邓迪,刘敏.大众传媒与审美文化——从“芙蓉姐姐”审丑教育的真人秀谈起[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6).

[5]胡静.娱乐审丑成为一种时尚——从影、视、网看大众娱乐的审丑趋势[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28(5):57-59.

[6]王方芳,丁慧民.网络“审丑文化”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3):50-53.

朱强(1989-),男,汉族,山东济南人,法学硕士,山东大学物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G

A

1006-0049-(2017)23-0221-01

猜你喜欢
价值观大学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的价值观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谁远谁近?
大学生之歌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