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家庭寄养工作中的社工家庭小组模式

2017-02-04 18:54黄钦楠
中文信息 2016年9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

摘 要: 家庭寄养作为孤残儿童养育的重要模式之一,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家庭环境,让孤残儿童可以享受到亲情的呵护。在一个家庭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立家庭小组活动点,方便寄养儿童的活动休闲。社工也定期前往组织活动,促进亲子互动,帮助所有的寄养儿童提高认知水平发展。本文旨在探索这一活动的模式,以更好地帮助寄养儿童和家庭。

关键词:家庭寄养 社会工作 家庭小组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9-0307-01

一、前言

1.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自家庭寄养工作开展以来,在方法上一直在探索创新,希望可以为寄养儿童提供更加全面科学的服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的专业力量,在近年来逐渐介入到家庭寄养事务中,致力于用专业的技巧和方法去帮助寄养儿童。家庭小组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旨在将社会工作专业与家庭活动融合在一起,以家庭为活动场所,

二、相关概念

1.家庭寄养

寄养家庭是指经过规定的程序,受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者民政部门批准的家庭寄养服务机构委托,寄养不满十八周岁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家庭。

2.寄养儿童服务模式

自2000年以来,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在南京市栖霞区龙潭街道靖安镇开始了家庭寄养工作,第一批共十多名孤残儿童进入家庭,享受到亲情呵护。在十几年期间,寄养儿童的数量逐渐壮大,养育模式从原来的基本养护型转至科学养育型,即在科学喂养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寄养儿童的教育、医疗、康复、心理、社会交往等,形成了一支由社工、教师、医生、康复医师组成的专业服务队伍。

三、寄养儿童特点与需求

寄养儿童进入家庭中,在一个自由开放的环境中成长,享受着亲情的呵护,但是他们也有着各种问题和需求。

1.缺乏基本生存能力

孤残儿童由于个人的先天因素,多数都罹患不同的病症,因此不管是在行动上还是认知上都要落后于普通儿童。包括:简单的生活自理,如吃饭、洗漱、穿衣等;常见的公共场所的认知,如警察局、医院等;基本的常识,如颜色、常见食物等。这些都是他们日后生存的基本能力。

2.社会交往范围相对狭窄

尽管他们的生活环境相对机构内养育是开放的、自由的,但是一来有的寄养儿童行动不便,活动的范围比较小;二来他们的认知水平较低,与同龄群体间很难交流,且很容易受到排斥。

3.寄养家庭难以给予持续长期教育

尽管目前家庭寄养工作在逐步转型,很多寄养家长对于寄养儿童的家庭教育仍然是匮乏的,包括平时亲子互动略有缺乏,对寄养儿童的教育在离开课堂后持续性不够。因此,如何让寄养家长可以正确与寄养儿童互动是一个重要的工作。

四、社工家庭小组

1.社工家庭小组概念

社工家庭小组,顾名思义,即将家庭活动和社工小组相结合,由社工作为主导,带领寄养儿童和家长在家庭内开展小组工作的模式。一来由于寄养家庭数量较多,且呈区域性分散;二来仍有少数寄养儿童由于本身的限制难以接受特殊教育而“闲在家”。为了可以让寄养儿童可以就近活动,并且使基本的教育覆盖到全部的范围,社工选择了寄养家庭较为集中区域的地方,与寄养家长协商后选择一个空置的房间,提供图书、玩具、文具等,社工每周定期前往,聚集周边的寄养家庭,开展各类小组活动。

2.社工家庭小组的目标

社工家庭小组的目标在于促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互动,帮助寄养儿童健康成长。社工通过评估发掘寄养儿童的需求,并且将专业与基本的教育进行结合,以寄养家长和寄养儿童作为共同的服务对象,通过正确示范和引导,使寄养家长能够形成主动意识,学习正确教育和帮助寄养儿童,使他们有更多的成长和发展。同时寄养儿童在一起活动,也可以促使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提升。

3.社工家庭小组介入模式

由于这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形式,因此自开展以来,社工一直在不同探索合适的方式。寄养儿童的年龄层次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也不同,因此,如何能够针对不同寄养儿童的需求进行设计,以帮助他们的寄养家长寻找最合适的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

考虑到寄养儿童的生理状况,即他们身体残疾程度的不同,例如:有的孩子的肢体上有缺陷,有些动作需要家长的帮助,可能有的无法自己行走,有的手部动作不灵活,则可以针对他们的认知和语言等方面多进行训练,活动上也选择他们可以承受的部分;有的孩子认知发展比较迟缓,则可以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小游戏,帮助他们去认识;有的孩子发展较好,则可以布置一些比较难的任务。因此,在社工家庭小组活动中,会根据实际情况,将活动的过程简化,突出寄养儿童训练和帮助的部分,并且根据儿童的特点,辅以童趣一点的音乐和小游戏,以帮助寄养儿童集中,更容易学习和理解。

在开始小组活动时,社工尚未完全探索出最合适的模式,在设计活动和内容后,发现实际小组中,有的寄养儿童难以参与其中,寄养家长的配合度也不高,导致一场活动下来,收获并不大,成员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社工结合了特殊教育的方式,设计了一些比较简单有趣的小游戏,并且找了一些朗朗上口的歌曲,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生活常识、生活自理等融入到其中。在这样的形势下,社工发现,寄养儿童和家长的参与性提高,活动的氛围也更加轻松活泼,效率也有了更高的提升。有时候,还会在寄养家庭院子里通过球、小玩具来做一些简单的运动,例如,寄养家长带着儿童用手或脚去扔或者踢,如果肢体上行动不便,则可以借助助行器等,慢慢行动。

五、思考与总结

社工家庭小组自开展以来,渐渐有了一定的成效,虽然还不够明显,但是寄养家长和儿童已经适应了这样的活动方式,在社工不在的时候,他们也会自发前往聚集在一起活动。寄养儿童在活动中慢慢学习到了一些简单的知识,例如:简单的颜色、身体器官、简单的涂画等,寄养家长也学习到了如何正确与寄养儿童互动,怎么样用合适的方式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当然,这其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活动持续的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有明显的进步,这容易使社工和寄养家长都出现一些焦虑的情绪。不过,在今后,社工将继续探索,发掘更多的方式,以更好地帮助寄养儿童。

小解:

①《家庭寄养管理办法》(民发[2003]144号) 2014年12月1日施行

作者简介:黄钦楠(199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社工,研究方向为家庭寄养,儿童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以系统观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