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创意农业发展的思考

2017-02-04 03:27潘连公陈彩能
甘肃农业 2017年19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文化

■潘连公,陈彩能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天水市创意农业发展的思考

■潘连公,陈彩能

(甘肃省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天水 741000)

文章通过对天水市创意农业发展条件分析,提出了发展思路及“以‘五大文化’为基础,开发创意农业产品”、“以旅游景区景点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园区创意理念”、“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提升创意农业发展水平”和“以自然景观为基础,打造全域创意农业旅游示范区”等四个主要途径,以及“抓好政策落实、加强规划引导、丰富产品业态、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产业扶贫、宏扬传统文化、培育知名品牌、加强科技支撑和强化宣传推介”等九个方面的对策措施。

天水市;创意农业;发展;思考

创意农业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将农产品与文化、艺术创意结合,使其产生更高的附加值,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是集创意、休闲、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新业态。创意农业是新生事物,是点土成金的产业,是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农业农村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结合,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为创意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天水市创意农业发展条件概述

创意农业的本质就是新思路、新点子、新做法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对开发农业多种功能、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传承农耕文化、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目前主要有多元创意组合型、景观农业型、产业融合型、区域品牌开发型、主题创意型、产业链开发型和文化传承型等七种主要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各种模式表现不一,各有千秋,对现代农业发展作用明显。但目前主要存在创意层次较低、创意人才缺乏、创意产品少、创意农业投入不足等问题。

天水因“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而得名,史载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出生于天水,故天水又称“羲皇故里”、“龙的故乡”,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交相辉映,自然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立体交通网络完善,特色产品优势明显、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已有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1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全省乡村旅游示范村3家,农家乐经营户600余户,星级农家乐67户,天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清水农业科技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示范展示作用凸显,麦积区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区、武山县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麦积区麦积镇后川村、秦州区平南镇孙集村荣获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秦州区盘龙山庄、武山县金水湾农家乐荣获首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户”称号,秦州区天萃苑农家乐等22家农家乐荣获首批全国“金牌农家乐” 称号,张家川县寺湾村、麦积区甘江村和红崖村被指定为甘肃省旅游扶贫试点村,全市基本形成了城市近郊休闲娱乐型、特色产业带动型、景区游览服务型、生态农业体验型等各具特色的创意农业的典型,为进一步发展创意农业积累了成功经验。

二、天水市创意农业发展思路、途径及措施

(一)发展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着眼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大景区发展和丝绸之路经济带节点城市建设,依托天水旅游资源、文化积淀、自然禀赋,将观光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相结合,突出机制构建、模式创新、队伍建设、措施保障,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开拓创新,加快培育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动能,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多元协作的创意农业发展格局,促进创意农业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目标。

(二)主要途径

1.以“五大文化”为基础,开发创意农业产品。融创意农业于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之中,开发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遗址、古景点、古村镇和民族村寨,依托各地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宗教文化等创意创新,开发农业特色产品和旅游产业品牌,把演艺业、民族民间工艺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采摘、营销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促进农特产品与地方文化品牌的有机结合,打造各具特色的旅游带(乡、村),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形成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契合效应,展现乐在文化的意境,让游客在文化氛围中,领略天水源远流长历史、体会天水农业的博大精深。

2.以旅游景区景点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园区创意理念。围绕麦积山、大像山、水帘洞、大地湾、卦台山、贵清山等主要景区景点,挖掘文化内涵,融现代农业技术精品于景区景点之中,充分开发利用各种有形、无形文化遗产资源和现代农业技术成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文化创意农业园区;将琴棋书画、名人墨宝、大家精品与创意农业产品相整合,景区景点与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相得益彰,相互衬托,充分展示景点文化与创意农业成果,在鉴赏古今文化、现代文明与农业高新技术产品中增添乐趣,让游客看得乐意、游得开心。

3.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提升创意农业发展水平。休闲农业玩的就是创意。应依托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和生态优势,突出乡村特点,合理利用古村古镇、民族村寨、民间工艺、特色美食,发展有地域特色、历史记忆、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支持传统戏剧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开展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观光活动,发展特色医疗、疗养康复、美容保健等康体休闲业,提升农家乐经营能力和水平;发展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组织开展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活动,开发休闲创意产品,增强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让游客在体验中增强游玩的兴趣。

4.以自然景观为基础,打造全域创意农业旅游示范区。以麦积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武山县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充分利用伏羲旅游文化节、天水花牛苹果节、秦安桃花会、清水轩辕文化节、秦州大樱桃采摘节等节会活动,积极开展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创建活动,将各具特色的甘谷、武山百里设施农业长廊、秦安桃花花海、浅山区油菜花海、关山牧场等景观与麦积山、水帘洞、大像山、大地湾等景区、景点游有机结合,将创意农业与自然资源优势、特色产业优势、田园风光融为一体,让旅客在大自然的怀胞中,充分体会蓝天白云、田园花海、瓜果飘香的境界和采摘、踏青的乐趣。

三、对策措施

(一)抓好政策落实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上一系列关于创意农业发展政策措施。在资源配置上,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的创意农业,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在财政政策上,鼓励各地整合财政资金,将中央有关乡村建设资金向创意农业集聚区倾斜。探索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财政贴息、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加大财政对创意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引导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创意农业。在金融政策上,创新担保方式,推动担保机构、银行等金融单位拓宽抵押担保物范围,扩大信贷额度,加大对创意农业的信贷支持。在公共服务上,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将创意农业纳入城乡发展大系统中,打造产业带和产业群。在品牌创建上,按照“3+1+X”的品牌培育体系,在面上继续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在点上继续推介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在线上重点开展创意农业旅游精品景点线路推介。继续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积极探索农业嘉年华、创意农业特色村镇、田园综合体等品牌创建。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合规利用PPP模式、众筹模式、“互联网+”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投资创意农业。加大投资力度,组织实施创意农业提升工程,推动创意农业提档升级。加强行业组织服务和管理,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加强规划引导

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大背景下,遵循县区、乡村自身发展规律,明确创意农业的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工作任务和政策措施,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通过积极优化发展布局、调整产业结构,补齐短板,扬农业农村所长,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形成串点成线、连线成带、融带成片、集片成群的发展格局,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创意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与关中及甘肃毗邻地市形成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

(三)丰富产品业态

有规划地开发创意农庄、乡村体验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草原奇射等创意农业产品,大力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养生养老等特色项目,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园区发展,提高产业融合的综合效益,促进创意农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四)改善基础设施

实施创意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和特色旅游村镇创建,扶持建设一批特色突出、功能完备、服务优良的创意农业聚集村、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开展创意农业村庄的道路、供水设施、宽带、停车场、游客综合服务中心、餐饮住宿的洗涤消毒设施、农事景观观光道路、辅助设施、乡村民俗展览馆和演艺场所等基础服务设施,创造创意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五)推动产业扶贫

对资源禀赋有优势的贫困县区,优先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创意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带动贫困地区传统种养产业转型升级,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探索社会资本参与贫困地区发展创意农业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开发农民参与度高、受益面广的项目,着力推动精准脱贫。

(六)宏扬传统文化

围绕创意农业发展,继续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传承工作,着力开发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大地湾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创意农特产品,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不断加强传统古乡镇、古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注重农村文化资源挖掘,加快乡土民俗文化推广、保护和延续,推进农业与科技、文化、生态、旅游有机结合,提升创意农业的文化软实力。

(七)培育知名品牌

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创意农业品牌体系。在面上,通过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打造一批创意农业示范区、示范带(片);在点上,开展美丽休闲乡村推介活动,在全市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增收的美丽休闲乡村(镇);在线上,重点开展创意农业精品景点线路推介,鼓励各地培育地方创意农业品牌。

(八)加强科技支撑

依托天水师院和天水林职学院等院校、农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创意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依托科研教学单位,建立创意农业设计研究中心、创意中心,立足各地特色和优势,有针对性的研究开发创意农业产品,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和科技支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创意农业宣传推介平台建设,加快构建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等公共服务平台,增强线上线下营销能力。

(九)强化宣传推介

按照“统筹谋划、上下联动、均衡有序”的思路,积极举办特色鲜明、影响力大、公益性强的农事节庆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创意农业旅游精品景点宣传推介。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途径,开展创意农业精品景点宣传推介,吸引城乡居民到乡村休闲消费。鼓励各地通过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宣传推介精品线路和精品景点,扩大创意农业产业影响力。

(编辑:王骏杰)

潘连公,1962年生,男,甘肃武山人,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项目及农业产业化等工作。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文化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谁远谁近?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