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离别诗产生的原因

2017-02-04 03:09刘静安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古代

刘静安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在诗词中更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本文对古代文人重视离别的原因进行浅析,从离别诗产生的自然条件、社会和人文环境和重人伦,尽孝道的传统等主客观条件方面阐述,从而梳理出离别诗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离别诗;离别原因;古代

古往今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情之念,挚友离合之感,不知道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弦,离情别绪自然也就成了我国古代诗词曲中反复咏叹的不朽话题。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其中表现离情别恨的诗歌,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创成延续与流播接受方面,相对于人们研究的如火如荼的玄言诗、田园诗、边塞诗等诸多诗体而言,都毫不逊色。人们如此火热的关注并认真的研究的离别诗,古代文人重视离别,其发生及发展的原因究竟为何,值得我们讨论。

一、自然条件

我国自古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不一,古代的交通极为不便,主要是交通工具与现在相比极为落后,有的只是畜力、车和船只,一步步来走近他们的亲人,友人或是恋人;通讯也很不方便,只有靠那不可靠的书信来传达人们之间的感情,有时候需要一个月,有时候需要几个月,甚至有时候到半道就不见了踪影;再加上古代的生活和医疗条件落后,“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人们在出行之前的好长时间,就要开始为他们的出行做准备,亲友们都是“相见时难别亦难”,每一次的离别都可能成为永别。因此,人们对亲情,友情和爱情都看的很重,而并非像我们现在,科技发达了,通讯和交通都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只要经济条件允许,打个越洋电话,甚至是买张飞机票飞过去看看也不是一件难事。而在古代就不同了,让古人能寄情的就只能是离别时的各种难舍难分。

二、强烈的故土亲族意识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是建立在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成了中国人一系列的独特的文化观念和心里意识,不论是社会生产或是斗争,总是以家庭或亲族为单位来进行,离开了自己的家庭和亲友,当然,在一系列问题上就会因失去了支持而感到失落和无助。中国传统家长制的封建社会中家族观念特别深,因此人们也总是愿意长期与亲族团聚在一起而不愿分开。形成很强的故土、宗族、亲属意识,当要分离的时候,难免为离别而尤为感伤。

三、重人伦,尽孝道的传统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从古代开始就注重人伦,孔子早在《论语·里仁》中说:“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习惯,父母健在,子女不可远游。子女守侯在爹娘的身边,早晚请安,问寒问暖,尽其之孝道,使年迈的双亲在晚年能够含饴弄孙,为父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让父母享受天伦之乐,心里当然就有重聚轻离的思想。但是迫于情势,还是要与亲人分开,比如说有的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追求功名,怀揣着衣锦还乡的期待;有的行商致富,追求富裕的安定生活;有的从军,立志报效祖国;有的被贬谪,承受背井离乡的思念之苦。亲人之离别在感伤之余还带着浓浓的责任和希冀,在表现对情关注的同时,也融入了温暖和深情。离别在这个角度说,又成为广泛的社会现象,让很多人都无法避免。

四、为官离别

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当然,这些离别的诗句,使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朋友去遥远的人烟稀少的西北地区去做官的离别诗,但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李白的《送友人入蜀》:“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改送别时酸楚难舍的情感,而是意境开阔,情调高昂,劝慰友人。以豪情叙别,不做儿女态,雄浑奔放,刚健开朗,一扫低沉伤感的情调,令人耳目一新。

五、贬谪离别

柳宗元的《重别梦得》:“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通篇没有一个直接说友情的字,而无一字不是深挚的友情的体现。这一别,竟成为永诀,子厚早亡,留在了柳州,再也回不来了。我们读来都会很感动,何况彼时的梦得呢?王勃的《别薛华》:“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诗不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抒发了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这种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离别时浓浓的感伤之情。

六、戍征离别

唐代诗人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 惟留汉将功。”唐代的岑参的《送李副使真诚碛西官军》:“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作者越过一般送别诗多诉依依不舍之情的藩篱,直接提出此次西行“击胡”的使命,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只向”语气恭敬而坚决。这既可看作岑参勉励李氏立功扬名,创造英雄业绩,又何尝不是自己的理想和壮志呢?这两句将诗情推向高潮,英雄豪气使后世多少读者为之激动振奋。还有另外一首《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它没有直接写惜别之情和直言对胜利的祝愿,而就此地与彼地情景略加夸张与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堪称独具一格了。

各种的离别原因都表现出了生命的不自由,为了生命价值的实现,人们不得不承受时空阻隔的痛苦,承受走向那些未知的恐惧,承受与亲朋好友故乡故土告别的感情折磨。这一切,都使别离蒙上了一层悲切忧伤痛苦迷茫的情调,使人们黯然伤神。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187.

[2]王世禛.分甘余话[M].张世林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

[3]王方俊.唐宋词赏析[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

[4]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6.

猜你喜欢
古代
关于我国古代图腾纹样与蜡染结合的研究
浅析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发展
浅谈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
中国古代山水画色彩研究
日本古代时期的灾害应对
中国古代与现当代语境下的语文写作教育观比较研究
日本古代的贡举制度
古代文学史料与古代文学研究
古代书院藏书探析
古代生活中的科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