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技术对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影响

2017-02-04 03:09罗崇逵
大观 2016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技术侗族

摘要:侗族传统生计方式是通过与自然环境长期磨合而达到的一种和谐生产方式,既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又最低限度地改变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现代技术的引入或多或少影响到侗族传统生计方式,在传统生计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影响到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稳定。如何使现代技术融入传统生计方式,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维护好自然生态环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关键词: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现代技术

侗族属于山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贵州省、湖南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州。以农耕为主,兼营畜牧业、林业和渔业。鼓楼、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由于地处山地地区,侗族创造了一系列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文化因素,例如侗族习惯法——侗款对环境的维护,适应当地民族生境的传统生计方式对稳定生态系统的作用,侗族大歌对自然环境的模仿等,都体现了当地文化与自然相互融合的和谐状态。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是该民族经过数千年的探索,创造出来的一套与当地民族生境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这种生计方式既能够保证当地生活的需求,又能够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侗族智慧的结晶。侗族传统生计方式的特点是以糯稻种植为主,但稻田中一律要放养家鱼和家鸭。稻田中主要放养鲤鱼,鱼塘中则放养草鱼;放养的家鸭是小麻鸭。在以糯稻为主食的基础上,鱼鸭产品构成传统副食的主体,因而这种农田经营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农牧渔复合经济。除了稻鱼鸭兼营外,当地侗族居民还擅长于经营人工用材林,靠批量的原木外销,换取现金和其他生活必需品,构成以稻为主食、以材为用的农林兼营体制。这样的生计方式特点,在今天的侗族社区还稳定地延续着,为今天研究侗族本土性生态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一、现代农业技术对传统生计方式的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是以大规模机械化耕作为主,以现代技术合成的化肥、农药等为辅助,并人为地筛选一些较有优势的单一作物品种的一种集约式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正在强势文化的推动下,影响着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其适应的环境下有着巨大的生产效率,但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这种生产方式并不适用。在短时间内这种生产模式可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经济收入,但长时间狭隘其破坏后果就会显现出来: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同时反馈影响到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单一的产品也会使当地的社会关系发生重组,在这过程中必然会附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因此,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避免这种生产方式引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既提高生产效率,有最低程度地影响自然环境。

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村为例,政府为了提高当地农产品产量,引入了打米机、农药和化肥。这些都是现代化集约型农业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对提高当地农业生产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没有充分了解当地民族生态环境、传统生产方式的情况下,盲目引进和强制推广,从而引起的一系列生态和社会问题,这是值得反思和避免的。

当地的主要农产品是糯稻,并且糯稻的品种非常多,达到几十种。糯稻种类繁多的因素是由于当地气温不稳定,会出现急剧降温的情况经常出现,其温差能达十几度。巨大的降温温差对农作物的生长非常不利,解决的最好方式就是种植适应这种温差环境的糯稻品种。同时,当地的糯稻品种以高杆居多,这种高杆植物能减少水淹的可能性,能适应当地稻田中常年水深达到半米的情况。此外,当地的糯稻品种有的抗寒、有的耐虫、有的耐病、有的耐水,在当地多变的自然条件下,这种多品种的耕种方式有力地保障了当地粮食的产量,不会因为一种灾害的出现而导致农作物大面积歉收。

长久以来,当地人对糯稻的脱壳方法一直采用的是碾压的方法,这种方法看似原始,生产效率较低。当地政府为提高生产率,引进了打米机。打米机的引进在理论上能够大大提高糯稻脱壳的效率,减少人力的消耗。但实际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由于当地的糯稻品种多为长麦芒,在进入打米机时常常会将机器的碾轨卡死,其效率反而会被降低。并且,并不为糯稻统一化机器规格的打米机统一规格,会将不同形状的糯稻打得支离破碎,这不仅影响了糯米的质量,还对市场价格有一定影响。同时,为避免这一情况,当地人会倾向于种植麦芒较短的糯稻品种,这就会导致糯稻种植品种的单一化,这将非常不利于农作物产量的稳定性。更有甚者,将普遍种植的稻类作物引进当地种植,会不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更会有一些不可预料的意外状况出现。

其次是化肥的引进。当地侗族村寨多用粪肥,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当地土壤肥力充足,用不着再施有机肥料。其次,当地施用粪肥,对粪便是一种很好的处理方式,能够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使用粪肥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文化因素,在获得需求的同时也能降低人类生存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是当地本土性生态知识的重要因素。但当地政府并不懂得粪肥在当地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而大量引进化和肥料,并通过政策性措施加以推广。肥料的引进引起了不小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人民对化肥使用的心理预期。首先,化肥的使用使部分肥料元素超标,反而对对作物造成一定损害。其不仅没有让当地粮食增产,反而降低了产量。其次,当地很少见的杂草由于有了大量有机供应而不断疯长,当地人为了除草反而增加了劳动量,这一效果也适得其反。最后,由于上述因素,当地人放弃了化肥使用。肥料推广的失败影响到了当地社区的稳定,使村民对政府产生不信任感,也对肥料厂商产生了不信任感,其对化肥的推广和改良也变得更为困难。此外,政府和商家没有做出实地调查做出的判断,也对村民不使用化肥而是用原始的粪肥不理解,这就可能造成双方的误会或矛盾。总之,化肥的引进并不适应当地的民族生境,不但没有起到人们预想的那么好的作用,反而造成了一系类不必要的麻烦,这是没有做实地调查,没有从当地民族生境去考虑问题的结果。

最后是农药的使用。当地的农产品是经过长时间种植筛选的品种,其对病虫害的防治有相当的适应能力。虽经过长时间的种植,病虫害并未对当地农作物造成多大的危害,而农药的引进却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农药的使用也是在商家和政府的合力推广下采用的。有些商家为了谋取暴利竟然出售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农药品种。这些农药毒性大,副作用强,并不适用于当地稻田、养鱼、养鸭一体化的生产方式,过量使用不但会对作物或家畜带来危害,甚至会对人、畜健康带来一定影响。

综上所述,人们珍惜这些自然流传下来的传统生计方式,不了解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的生产方式,认为没有使用现代化工具的农业就是落后的,就是需要改造的。而这些传统生计方式是与当地文化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营造出来的一种适应自然环境的一整套文化体系。在没有比较全面地了解这种体系的情况下,贸然引进一些不使用当地的外来的生产工具或生产方式,必然会带来一些不可预料的后果。这种后果或许并不适应当地自然生态体系,或许并不会对劳动效率提高带来多大变化,相反,甚至会对生态和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多是人们不愿意看到的。

二、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生计方式的结合

现代农业技术有科学技术的支持,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上诉黄岗地区引进的现代农业工具并不是说不好,而是在没有适应当地民族生境的情况下盲目引进,或是在引入后不能很好融入当地传统生技方式,导致出现的一系列的不适应后果。比如打米机对当地传统糯稻品种束手无策;在不需要化肥的情况下,盲目使用化肥导致肥料过剩;过量使用农药,对农产品造成不必要的污染等,都是这种不适应性的体现。传统生计方式是当地民族经过上千年与自然磨合出来的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毕竟现代技术的生产效率比传统的生产方式要高。在充分考虑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引进现代生产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负面效果的出现。同时,只有契合当地传统生技方式的技术,才是提高生产率的最有效途径。

例如,在处理糯稻稻壳的问题上,传统的碾米的方式碾出的稻米质量无疑是很好的,但人工碾米的劳动效率确实不能和机器相提并论。但为提高劳动效率的打米机并不能兼顾当地所有的糯稻品种,所以,要么对机器加以改进,要么就对特殊的稻种采取传统方式。或许,使用人力的方式也可以才用其他方式进行代替,比如可以用上水力、电机等取代人力,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生产效率。

在运输方式上可以用机动车辆取代人力或畜力,这就需要对当地道路进行优化。但是,面对黄岗侗寨山高路陡的现实状况,在确实不适用机动车辆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畜力的方式。在信息技术方面,可以加强当地与外界的信息联系,确保那些能够在当地使用当地的现代技术能够有效地传达,并对当地生计方式带来有益变化。

三、结语

侗族传统生计方式是当地民族经过上千年与自然环境的磨合创造出来的,适应当地生态系统的生产方式,对维护当地生态系统、促进人与自然地高度融合起到独特作用。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方式重大变革的今天,为了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引入现代农业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势在必行。但外来技术毕竟不是为当地生态环境量身定制的,盲目大规模引进必然会对当地带来无法预见的环境压力和生态破坏,进而还可能会阻碍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当地社区的稳定。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了解本土性生态知识,通过对现代技术的改造或是对传统生计方式的改造,或是将两者相结合,创造出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环境的生计方式,既维护环境,又提高生产力水平,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崔海洋.从侗族传统生计看现代农业内涵的不确定性——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个案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7805-7808.

[2]崔海洋.论传统生计对外来技术的接纳与创新——以贵州省黎平县黄岗村侗族传统生计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2009(04):73-78.

[3]杨庭硕,罗康智.侗族传统生计与水资源的储养和利用[J].鄱阳湖学刊,2009(02):62-68.

[4]罗康智,罗康隆.传统文化中的生计策略:以侗族为例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5]崔海洋.侗族传统糯稻种植的生态价值——以贵州黎平县黄岗村侗族田野调查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06):2809-2811.

作者简介:罗崇逵(1988-),男,汉族,重庆市,研究生,中共忠县县委党校。专业:民族学。

猜你喜欢
现代技术侗族
侗族大歌在音乐课堂中的意义
侗乡学子爱家乡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践与探索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谈谈侗族大歌的发展状况
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人文教育的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现代技术的思考
定格动画中现代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论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