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新看点

2017-02-05 12:10张洪瑞
中国报道 2017年1期
关键词:结构性供给改革

张洪瑞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是牵动着全球目光。通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一年来的经验和成绩,安排部署来年的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制度安排。

2016年12月14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加强和改善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推进改革,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引导形成良好社会预期,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不变

今年虽然沿用2016年“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但与以往不同,会议对“稳中求进”进行了更加详细与明确的表述,“稳是主基调,稳是大局。在稳的前提下要在关键领域有所进取,在把握好度的前提下奋发有为。”这一表述是自2011年提出“稳中求进”总基调以来首次出现,由此表明2017年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将显著上升。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与2016年相比,2017年的经济工作重点与宏观政策取向保持了一定的连贯性,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的同时要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稳增长,就是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增长是中高速的增长,合理区间的下限是就业,上限是物价。稳政策,就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稳预期,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坚持扩大开放,稳定企业家的信心。

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风险强化,却仍旧实现企稳回升、逆势上行,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既得益于中国政府以适当的财政政策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驾护航,也有赖于决策者精准把握改革力度和节奏,采取审慎的防风险措施,妥善处理 “稳”与“进”的关系。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连续3个季度稳在6.7%;投资缓中趋稳、消费稳健有升、出口由降转升;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打破54个月持续为负的局面,生产领域通缩明显缓解;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连续4个月站上荣枯线,并升至两年来高点,市场预期转暖……

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今年“稳”的落脚点是保持社会稳定,包括加大就业、教育、医疗、社保、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公共投入,这与“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一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指出,坚持稳中求进,核心是稳政策、稳预期,“实现经济筑底企稳,不能急于求成,要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稳”是基石,“进”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专家认为,今年将在2016年稳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新的发展理念,2017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效益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新内涵

良好的开局是成功的一半,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言,也是一样的。

2015年11月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发出了“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明确信号,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随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到重点任务都做出了全面部署,其中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017年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会议强调,去产能要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通过处置“僵尸企业”来达到去产能的目的,防止已经化解的过剩产能死灰复燃。去库存要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的问题。去杠杆要在控制总杠杆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降成本要降低各类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性的交易成本。补短板既要补硬的短板,也要补软的短板。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提前完成钢铁去产能4500万吨、煤炭去产能2.5亿吨的全年目标任务,“煤球不如土豆,钢铁比白菜便宜”的矛盾日趋缓解,企业信心明显提振。数据显示,2016年1月至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的成本同比下降0.17元;产成品存货连续7个月下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52568亿元,同比增长8.6%。同时,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耗同比下降5.2%,工业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亦大幅领先高耗能行业。

国家投资开发公司董事长王会生告诉记者:“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加法是大力推进能源、矿业等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养老大健康、产业扶贫等民生业务的发展;减法是大力压缩、坚决淘汰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着力处置‘僵尸企业;乘法是将基金作为推动企业转型、增强企业活力、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除法是围绕节能降耗、绿色发展,进一步降低能源资源消耗强度。”

如今传统供给减量提质,新兴供给蓬勃发展。“不久前,一架携带10余公斤包裹的无人机,经过8分钟飞行,在四川省成都市德源镇永光村离地1米处悬停,完成自动卸货后自主返航。”这一科幻小说般的描述是京东无人机完成西南地区首单配送的真实场景,类似的画面几乎每天都在神州大地上演。

现在,中国经济新动能成长超出预期,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国经济结构逐步趋于优化,这构成外界看好中国经济光明前景的充分依据。埃及地区战略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易卜拉欣·赫伊塔尼表示,在西方国家研究预算不景气之际,中国却为许多尖端研究项目提供巨额资金,并正在人工智能、无人机和互联网技术等领域追赶上来。在易卜拉欣·赫伊塔尼看来,中国产品的质量和服务标准越来越高,与西方国家逐渐消失的差距让全球更多地关注到中国经济“榜样的力量”。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掌控着流动性的“总闸门”,输送着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的“血液”。4年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预算安排要适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降低企业税费负担、保障民生兜底的需要。

相关资料显示,2016年仅“营改增”带来的减税就超过5000亿元。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认为,今年减税方面将继续发力,更好地落实“营改增”减税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表示,去年11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明确今年要按照政府过紧日子、更多为企业发展减负的要求,继续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今年财政政策的发力空间依然很大,最大的空间在于给企业降成本。

同时,今年提出货币政策要保持稳健中性,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调节好货币闸门,努力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和机制,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要在增强汇率弹性的同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认为,“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并不等于偏紧的货币政策,而意味着货币政策回归到相对正常的状态,这当中有结构调整之义,抑制资产泡沫。

“抑制资产泡沫要采取综合性措施,货币政策能做的主要是创造有利于抑制资产泡沫的、相对中性的流动性环境。”昆仑银行战略投资与发展部总经理助理李建军说。

央行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货币供应量、信贷增速趋向放缓。一些城市房贷政策有所调整,躁动的房地产市场开始逐渐平静下来。

“总体来讲,2016年上半年货币政策稳中偏松一些,更强调稳增长。随着经济有所企稳和资产泡沫抬头,下半年稳中偏紧一些,更突出抑制资产泡沫。”曾刚说。

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三农”和民生问题始终如一地关注。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今年还将继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要加大农村环境突出问题综合治理力度,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要积极稳妥改革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抓好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要严守耕地红线,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快落地,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专家指出,自2016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推动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及实施玉米“市场化收购”加“补贴”新机制等系列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这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现有基础上,2017年我们应顺应大势,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在推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方面,要充分调动农民、企业的积极性,通过明确政策方向、加强引导支持,推动更多企业参与到农业生产中,并通过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发展,降低农产品销售的物流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率。”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表示。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原副组长陈锡文指出,未来还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把好的科研成果尽快推到田间地头,变成现实生产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是另一个关键,中国正在出现一种新的规模经营方式——利用先进的农业装备为更多农户服务,这也是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何维达表示,解决农业结构性失衡问题需要长效机制的建立,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推进。2016年我们已经奠定了良好基础,2017年我们将进一步巩固这一基础,并将在多个领域有所突破。有理由相信,依此发展下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绩会逐步显现。未来3至5年,农业结构或许就会有非常大的改善,中国农业的发展水平也会随之有质的提升。

将防控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中国经济巨轮破浪前行,也免不了遭遇风吹雨打、暗礁险滩,尤其面对经济下行压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据本刊记者了解,去年部分城市房价上涨较快、房贷过快增长,加大了金融风险。部分资金脱实向虚,金融市场中跨市场、跨机构、加杠杆的短期炒作增多,形成交叉风险。而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金融领域也更容易受到汇率变化的影响。

王一鸣表示:“汇率的变化会影响到这个资产的价格,也会导致这种资本的流动,会使过去一些积累的问题暴露出来,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要把防风险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着力防控资产泡沫,这是中央为防控金融风险开出的一剂“药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将防控金融风险放在更重要位置,切中了经济工作的关键。一方面要处理好越来越长的金融杠杆链条,另一方面要在银行表外业务、交易所场外市场、新型金融业态领域加大监管创新,才能切实防控金融风险。

《证券日报》副总编辑董少鹏认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有一些是显性的,但还有一些隐性风险没有显露,监管部门通过监控发现了一些风险。

“比如在期货市场交易、互联网金融等方面存在滥用杠杆的风险。有一些险企在国外高价收购物业,还有的险企挪用保险资金去国内外投资,受到了监管层的高度重视。银行系统、保险系统这方面的风险要进一步排查和化解。”董少鹏指出,还有一个风险是银行贷款给一些“僵尸企业”,由于企业难以为继,贷款就可能“打水漂”。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一系列的针对措施,无论是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加码,《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的发布,还是银监会表外业务监管新政的意见征求,社会各界所公认的诸多潜在风险领域正在得到高度关注。

“我们要增强防风险意识,既要看到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又要积极应对、有效处置,避免风险继续积累和扩散,并在推进结构性改革中使风险逐步得到释放。”王一鸣说。

猜你喜欢
结构性供给改革
改革之路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改革备忘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改革创新(二)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