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鼓韵

2017-02-05 13:27马秦尧
戏剧之家 2017年1期
关键词:历史文化艺术特色

【摘 要】太平鼓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舞蹈,以其古老的历史、丰富的内容及独特的艺术形式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抚宁太平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鼓舞,其艺术形态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劳动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本文以抚宁太平鼓为研究对象,阐释抚宁太平鼓的历史文化及其艺术特色。

【关键词】抚宁太平鼓;历史文化;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144-02

《宋书·乐志》记载:“鞞鼓,未详所起,然汉代已施于燕享矣。傅毅、张衡所赋,皆其事也”。《艺文类聚·卷四十三》中记载了一千四百多年前鞞扇舞的表演情景:“扇才移而动步,鞞轻宣而逐吟”。史料中所记载的“鞞舞”、“鞞扇舞”就是太平鼓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满族祭祀、祈福、驱邪等活动中的歌舞表演形式。太平鼓舞是由“鞞扇舞”不断地传承发展逐渐演变过来,以太平鼓为道具在新年等节日里寄寓人们“祈盼太平盛世、五谷丰登”的舞蹈表演艺术。抚宁太平鼓因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千年太平鼓”的美誉。

一、源远流长,漫溯历史长河

(一)太平鼓的起源

根据流传下来的相关记载,太平鼓在唐代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就初步形成,这在《燕京今古琐闻录》这本书中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在该书中记载了从唐代墓穴里出土一种与今天太平鼓很相似的鼓,这便是太平鼓的雏形。根据另外的考证,在晋代的时候,就用太平鼓为道具编排了舞蹈,叫做“鞞舞”。

明代刘侗和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中这样描述:“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北京城内太平鼓流行的盛况。可见明代时正式改名为“太平鼓”,人们边鼓边舞,也体现了明代时期的繁荣景象。

清代兴盛于京城内外的太平鼓日趋成熟。李声振在《百戏竹枝词》一书中详细地记载了:“太平鼓,形圆平,覆以高丽纸,下垂十余铁环,击之则环声相应,曲名《太平年》,农人元夜之乐也。”清代何耳在《燕台竹枝词》这本书中也对太平鼓舞进行过记载:“铁环振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见说太平都有象,衙歌声与壤歌同。”此时,太平鼓已逐渐趋近于舞蹈艺术形式。

到了民国年间,太平鼓舞是妇女们在家里,或者结伴到庭院进行玩耍,是一种闲时的娱乐方式。抗日战争时期,太平鼓一度消失,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又重新出现,全国解放后又逐渐壮大起来。

(二)抚宁太平鼓的历史沿革

抚宁太平鼓是冀东地区的一种民间艺术,流传于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原抚宁县),因冠以地名而得名。据1983年《抚宁县地名志》记载,抚宁县的地名与唐王东征有关的近四十个。这说明抚宁太平鼓是在唐王东征高句丽往返驻军于抚宁时传入的。公元前618年唐朝建立,唐朝堪称我国古代文明开放社会的典范,制度开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因此也为艺术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各种乐舞机构集中了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并且培养了大批的专业艺人,分散在各地为官伎、营伎、家伎,分别为官吏、军吏和贵族家服务。

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中,处于奴隶地位的乐舞伎会随同军官、官吏出征,途经各地驻防地时,也就把乐舞带到了那里。在新中国成立后太平鼓重新活跃起来,并集结了长长的表演队伍,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到现在太平鼓已经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了。也就流传了“千年鼓韵,妇女绝学”的佳话。

二、依山傍海,领略地域风情

(一)自然环境

抚宁为秦皇岛市下辖区,地处环渤海经济圈中心地带,是华北与东北交通咽喉要冲。长城横贯北境,南临渤海,东接辽宁,西近京津,是河北省乃至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山、海、长城的区。抚宁区是1984年国家批准的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的秦皇岛市的近郊区,也是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沿海进一步对外开放县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保存了古老的文化艺术。

(二)社会环境

抚宁区依山傍海、历史悠久,夏属冀州,西汉为骊城县,唐武德二年始称抚宁县,取“抚我黎庶,宁我子妇”之意。抚宁资源丰富、区位优越,在历史上就是军事行动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皇帝驻跸、指挥三军的地方,粮草辎重引途,鼓角相闻,于是就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在行军、驻防经过地的流传及沉淀。

太平鼓舞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地域和性别的局限,仅是妇女小孩在家庭、庭院和街头巷尾的一种娱乐。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很多关外的女子嫁入关内,带来了辽东地区的太平鼓艺,与当地的太平鼓舞相结合,有了更多的发展创新。而文革时期,太平鼓被视为“四旧”,又开始萧条、冷清。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对抚宁太平鼓进行走访、整理。但其社会基础已不复存在。因其都是母女、婆媳、妯娌、邻里之间相传,而并非有意识地传播,所以会跳太平鼓的越来越少。

三、鼓舞声声,感受千年鼓韵

抚宁太平鼓经过漫长的历史变革及文化的融合与沉淀,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形态,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

(一)抚宁太平鼓的形制特征及演奏方式

抚宁太平鼓舞由鼓和鼓槌组成。鼓分为鼓沿、鼓面、鼓柄、鼓环四部分,鼓槌分为头、身、尾三部分。鼓的鼓沿用长方形扁铁条制成,形状类似芭蕉扇,用动物的皮包裹在鼓沿上。鼓面正面一般印有“天下太平”,寄寓老百姓祈盼太平盛世、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还绘有各种各样的彩绘图案作为装饰,不同的图案有着不同的寓意。鼓柄上连着一个扁椭圆形的大圈,大圈之下的中间位置连着一个小圆圈。大小圈拧成麻花的形状,各自都套有数个小铁环,可自由活动,用于舞蹈时发出与鼓面不同的音色。

鼓槌也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藤鼓槌,由粗6厘米,长25厘米的藤棍制成,击鼓的一端修制圆滑,另一端饰以彩色条穗儿。第二种是木鼓槌,大小和藤鼓槌相同,是用木头制成,表面修制光滑。

演奏方式分为击奏鼓面、鼓沿和鼓环。鼓面演奏可用鼓槌或者手指两种击奏方式,用鼓槌击奏可以分别用上端和下端击奏。用手指击奏比较灵活,击奏时都可用于鼓的正反面。鼓沿击奏时,分为击上鼓沿、下鼓沿和扫沿三种。鼓环演奏分上下摇晃、左右摇晃、用鼓槌击奏和用鼓槌划奏。

(二)抚宁太平鼓的基本动律、步伐与主要动作

1.基本动律。抚宁太平鼓的基本动律与汉族的秧歌相似但风格不同。抚宁太平鼓主要以身体的律动带动鼓的舞动,基本动律是扭、颤和耸肩。扭是其主要的动律特点,通过扭动使步伐的走向与头、肩、胯产生差异,而并非身体在同一平面扭转,区别于东北秧歌的八字律动和胶州秧歌的三道弯。颤是膝盖微前曲伴有颤动,给人以顿挫感。耸肩是双肩同时向上耸,重拍在上,耸肩时肩膀的动作速度快、幅度小。这一动律多用于短小精炼的动作当中,再配合颤膝,动作显得活泼俏皮,使其具备了“艮”的韵味。

2.基本步伐。抚宁太平鼓的步伐与秧歌的步伐相似,有基本步、十字步、上下步、进退步和橫移步。基本步比较简单,跟随鼓点,左右脚交替即可,伴有颤膝和身体的扭动,步伐不宜过大,要贴着地面走,没有方向要求,可根据队形和舞蹈动作随意变换;十字步,与秧歌的十字步相同,但步伐要小同时有快慢之分,慢十字步的身体扭动要比快十字步大一些;上下步,其特点是以一只脚为主动,向上或向下,另一只脚紧跟其动即可。因此上下步只能在同一方向完成,没有方向变化;进退步,在上下步的基础上先向前进再向后退,前进时可选用任意步伐、基本步、十字步、上下步等,然后基本步向后退回原位;橫移步,基本步的步伐向左或向右横移,每次只走四步,然后向横移的方向移动身体重心,原地颤动,要求身体面向前,只能向左或向右移动。

3.主要动作。抚宁太平鼓的动作简单、朴实,主要有走鼓、逗狮子、看媳妇等,它们没有固定的程式,动作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走鼓,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流动表演动作,可根据舞蹈需要编排多种流动路线,上肢动作也可跟随流动变化多样,这一动作表现的是人们闲暇时相互“串门”的情景;看媳妇,也是具有代表性的动作,表现两个人对彼此的好奇、期待又带有害羞的情绪,体现了抚宁人民内敛、含蓄的性格。

(三)抚宁太平鼓的节奏鼓点及队形变化

1.节奏鼓点。抚宁太平鼓属于民间艺术形式,所有的鼓点和队形等都蕴含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元素。例如:弹棉花、磕苏子、翻锅盖、狗挠门、羊顶架、旋鼓圈等。太平鼓的鼓点分为单鼓点和双鼓点。单鼓点节奏比较平稳,力度对比鲜明。而双鼓点较为明快是跳跃多变的密集型节奏组合,多用于短小精炼、俏皮的舞姿,使太平鼓音乐充满朝气和妙趣。群舞表演时,一般鼓点较为平稳,多以单鼓点为主。

2.队形变化。抚宁太平鼓的舞蹈形式有独舞、对舞、轮舞、群舞等。队形变化更是多种多样,有走鼓、穿空儿、夹寨子、串门子、八面风、拉抽屉、龙摆尾等。再加上生动形象的“看媳妇”、“逗狮子”等表演形式,动作活泼、朴实,生活气息浓厚。老艺人将它们从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并将这些动作进行改造与美化,使现在的抚宁太平鼓舞更加舞蹈化与艺术化。

四、结语

抚宁太平鼓是河北省优秀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艺术形式独特,在整个冀东区民间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并于2006年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平鼓舞源于老百姓的生产劳动,动作朴实,生活气息浓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笔者通过查阅资料、田野调查,对抚宁太平鼓有了初步了解,目前对于太平鼓的保护与传承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因此,提出合理的保护与传承意见,将对丰富和完善我国舞蹈史有着重要意义,并对弘扬整个冀东地区民间艺术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竹岩,徐熳.河北“抚宁太平鼓舞”的艺术特色[J].华章,2012.

[2]韩金峪.河北抚宁太平鼓舞蹈研究[D].2014.

[3]温婷婷.辽西太平鼓的文化解析[D].2011.

[4]抚宁县文化局,抚宁县文化馆,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抚宁太平鼓[M].

[5]杨育.太平鼓:祭祖驱疫的歌舞[J].音乐创作,2015.

[6]任广世.太平鼓及其相关歌舞伎艺考略[J].艺术研究,2004.

作者简介:

马秦尧(1993-),女,汉族,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基金项目:此论文是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一般课题“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的太平鼓舞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603130201。

猜你喜欢
历史文化艺术特色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