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语言体验视角下的英文电影及其教学应用策略研究

2017-02-05 15:03江世勇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语言习得英文电影教学应用

摘 要:语言习得是在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语言的体验又需要现实的、多模态的语言环境。英文电影是多模态交际体验的重要资源,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多模态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语言习得的多模态特征,从多模态语言体验的视角出发,对英文电影的价值、内容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通过语言、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模态结合的方式进行英文电影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多模态语言体验 语言习得 英文电影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05-03

1 引言

语言是通过体验而习得的,外语学习虽然安排在学校正规课程教学的框架下,但也遵循语言习得的规律。外语学习需要足够的语言体验的机会和实践锻炼的过程,需要学生全方位、多模态的接触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形成该语言的概念系统。我国的外语教学中,学生接触外语情景的机会不多,大部分时间都主要用于正规教材的学习,即便有语言的应用练习,也属于“控制”或“半控制”式结构。这使得通过教材英语学习后,很多学生的语言多属正式语体,难以用于真实的交际语境。例如,很多学生在见面问候时会说“How do you do”或“How are you”,却不知英语本族语者在生活中较少使用这样过于正式的表达。因此,在正规教材学习外,学生需要了解真实语境中语言的选择和应用。实际上,语言交际本身就涉及到声音、文字和动态的交际语境,是一种多模态的人际交互过程。因此,要学会一门外语,就必须形成理解、处理和应用多模态媒介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一方面,英文电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多模态交际视角出发,电影本身就是一种多模态语篇,是交际行为的典型体现,是英语口语、写作输出所不可或缺的语料范本和话题来源。近年来,运用电影进行外语教学研究不少,例如原版电影在文化教学、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等,但从多模态语言体验的视角对英文电影教学的研究还为数不多。本文将从多模态语言体验的视角对英文电影对于语言习得的价值进行研究,并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对如何应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2 多模态的语言体验与语言习得

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普遍内在的特征,是符号学、交际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所谓多模态是指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声音、图像、语言、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进行交际和构建话语[1]。国外对多模态语言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主要集中在多模态话语的层面,研究者从交互社会学、认知科学、文体学和功能符号学等视角对话语意义的建构进行研究,形成了很多成果。实际上, Halliday等学者早就意识到多模态话语的存在,认为除了语言符号,人们还有许多表达意义的方法,如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2]。多模态研究的开创者Kress认为,所有的模态,包括视觉、姿态、动作等,都像语言一样,在使用过程中形成了社会资源的模态[3]。这种语言交际和人类社会生活的多模态性也是人习得语言的重要特征。考察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不难发现,儿童习得母语即包括了语音、事体以及语境中的所有因素,涉及人的表情、肢体语言等等。正是基于对这些模态的综合体验,儿童迅速建立了世界与语言的关系,掌握了语言的自由表达,习得自己的母语。因此,必须承认,语言习得需要多模态的输入与输出的体验,以内化语言结构与意义的关联。单纯依靠静态的语音或文本材料,语言习得将被局限于静态、片面的理解层面,只有通过适应交际语境下的多模态话语信息,才能有对语言实际运用的全面把握。语言知识、语境知识、语用知识才能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习得,成为自然的、自由的语言能力。对二语习得来说,同母语习得一样,学习者需要有足够的体验,并且是多模态的体验,才能有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全面把握。传统的外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对正式的语言结构、语法的学习,忽视了动态的语言使用实践和语言体验的多模态特征,这使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系统的语言知识,形成了一定的句法表达能力,却难以适应真实的交际需求。单纯印刷的文本仅仅是模态的一种,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其它的模态如图像、音乐、视频等都进入了教育视野[4],近年来,随着多媒体、互联网的迅猛发展, 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交际多元化、多模态的特点。在此形势下,外语学习必须打破传统,积极与技术相融合,走进多模态的语言世界,通过文字、声音、图形和视频的立体化方式来实施教学实践活动。

3 多模态语言体验视角下的英文电影与英语教学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这一国家的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表现,也是外语学习的“活”的资源。作为一种大众艺术形式,电影综合了听觉、视觉和文字等信息模态,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把语言的语音、词汇、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生动有效地组合起来,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真实、直观和多模态的交际场景,并且把语言的使用纳入了具体的文化环境。因此,对英语学习而言,电影是语言输入与输出体验不可或缺的资源。英文电影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获得地道、自然的输入,也能让学习者较直观地理解人物的情感、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等多方面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语言是如何在语境中被应用的。电影有一般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的范本作用,尽管电影的语言不是英语学习纯粹的正式文本,但其动态性、生活化的特点又正是教材所欠缺的,是正规的英语学习之外必不可少的补充。当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化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的话语[5],而电影恰恰提供了理解多模态话语的便捷模式。原版英语电影涵盖的语言、文化的内容以多模态的形式立体化地呈现出来,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动态的语境。从多模态的角度出发,英文原版电影是一种名副其实的多模态语篇交际模式,这些模态对应着语言习得中的语音、语用、语境和应用的综合系统,对于缺少目的语语言环境的英语外语教学、学习和课外语言体验具有重要的价值。英文原版电影中,多模态的音乐、图像、视频以及及其他视觉符号都在交际中动态地与文字符号一起参与了话语意义的建构。这种话语形式远比单纯的英语课堂教学和课堂内的话语组合生动、丰富和深刻。伴随着剧中人物的手势、动作、话语的音调等,英语的使用原则,包括显性和隐性的知识都能被学习者深刻地理会、体验。多模态语言体验视角下,外语教学必须重视语言的多模态特征,并基于此帮助学习者形成综合应用能力,因而应当提倡使用文字、图片、影像、副语言等多种模态的语言体验,提高学生的语言整合能力,使其身置其中,潜移默化地体验语言,内化机构,从而有效习得语言。

4 多模态语言体验视角下英文电影教学的应用策略

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建构由声音、图像、视频、互动参与为一体的多模态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的必然选择。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原版英文电影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新颖,信息量大,输入更为全面。因此,教师必须掌握通过观看电影,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听觉、视觉信号的刺激的策略,使学生获得更为稳固、全面的信息输入,从语音、声调、俚语、简化、省略、眼神、手势、语气等模态构建话语意义,从而弥补教材知识学习的不足。以下是通过英文电影教学获得多模态语言体验的常见策略:

4.1 做好课前准备,帮助学生形成多模态语言体验兴趣

要有效利用电影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首要任务就是要激活学生参与语言体验的动机。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兴趣爱好、语言水平和社会认同的角度出发,鼓励、调动学生全身心参与英文电影教学的活动。教师可事先以英汉双语的形式介绍富有吸引力的图片、短片,宣传即将观看体验的电影,激发学生了解情节、了解文化的动机,激发学生体验、模仿电影中地道的语音和表达的动机。对采用英文电影体验语言的整体过程而言,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来确定教学的内容、目标,进而确定电影的题材。只有选取学生所感兴趣、符合课堂教学题材的电影,学生才有兴趣、动机参与观看电影,进而体验到多模态的话语,参与由此设计的各种学习活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选择新颖、时尚、新潮的电影,保证所选择的电影在语音、词汇和句子的使用上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从而使视、听、说的模态在交际话语的整体框架下与学生的知识系统有效融合,成为真正有效的多模态英语学习活动。常见的英文电影题材包括喜剧、惊悚、动作、科幻、卡通、战争、灾难、生活等,教师应在课前征求学生的意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题材,确保学生有效地投入英语话语意义的建构,体验多模态的语言交际。

4.2 关注输入基础,引导学生参与多模态视听体验

多模态的语言体验包括从声音、图像、视频、音乐、动作、文本等多方面地对输入的立体化的感受。多模态的语言输入是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所必须的环节。通过英文电影,学生能够对不同的模态的英语表达和意义的构建获得成功的体验。首先,语音是话语意义的重要调节因素,从声音模态来讲,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语音差异,如英、美、澳的语音、声调的差异,语调对意义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语音差异对意义建构的影响。其次,从词汇的角度而言,学生应注意比较正规英语的表达与电影中实际用法的差别,了解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达及其社会功能的异同。例如在Gone with the wind(1939)中,一句著名的台词是Frankly, my dear, I dont give a damn.其汉语意为“坦白说,亲爱的,我不在乎”,这种表达就不是传统的Frankly, my dear, I dont care的表达。在Sudden Impact(1983)中,表达“来吧,让我也高兴点”这一意义被建构为Go ahead, make my day,而不是OK,Let me also feel happy。此外,多模态的语言输入体验还要求学生在观看电影时注意人物是如何结合语言、面部表情、交谈距离来实现交际意图的,并且要学会抓住语境,灵活地应用语言结构构建意义。当然,电影中的词汇、句子存在零散、偶然和口语化的局限性,观看完电影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就语音、语调、词汇、句子、语境等做进一步的总结分析,与学生的规范的课堂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在比较、体验中实现学生在交际中把握语言的动态识读能力。

要促进学生对多模态话语理解和体验,教师还应注意学习阶段的差异,可以先从情节简单、对话简洁和容易模仿的电影开始,然后循序渐进地不断发展。例如,一定时期内,突出关注语音,一定时期内则关注词汇、句子或文化等。教师要在电影观看前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词汇、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电影的主题和内容。学生在体验电影的语言应用时,应尽量少看字幕,抓住情节线索,综合口语、语境、面部表情等模态理解信息。再者,由于课堂教学中电影学习的时间的限制,除了课堂内的学习,学生还应在课外选择一些适合的影片或重要片段,反复观看,以体验、模仿语言的多模态交互的过程。此外,教师也要注意,如果电影中存在不健康、不恰当或语音不太清晰的地方,也需要进行恰当的处理,教师可以利用自身或他人的技术帮助,重新剪辑、合成资源,比如分离视频、音频等,也请本族语者重新配词、配音,甚至借助剧本自制“微电影”来开展教学。

4.3 注重语言内化,推动学生参与多模态语言产出

通过原版英文电影体验了话语意义的动态建构之后,英语的教学应注重语言结构、语言应用策略的内化,最终形成自然的输出能力。在电影观看时即要做好以多模态的方式吸收语言,并且在电影观看完了之后要及时地进行口语或写作的输出练习。例如,通过分组讨论,视听促说,模拟配音、观点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输出。教师可组织学生就影片中的人物、情节、语言、文化等内容进行讨论,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言,并形成小组总结。例如,在观看了马克·奥斯本和约翰·史蒂芬森导演的影片Kung Fu Panda(2008)后,可以就阿宝的性格特点、影片的主题,以及影片中的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异同等话题进行讨论。电影Gravity(2013)主要是两位演员的活动和对话,可就该片的情节发展让不同的小组进行结对配音,并进行语音、语调、表情等效果的比较。在观看了多部英文电影后,还可让学生对这些电影的主题进行归纳比较,就当中所体现出的精神或文化价值观进行辩论或进行某一主题的写作。此外,在语言的输出方面,还应当重视对影片中人物如何有效地表达意义,如何有效的理解意义进行分析和实践。例如,在观看了灾难片2012 Doomsday(2008)后,除了安排学生做小组合作陈述、主题和人物分析外,可以有针对地学习和体验应用电影的台词及其语音、语调对交际意图的表达,尤其要重视在生活中如何用英语表达类似的概念,比如Adrian的台词Im famished. How are you, Aparna中,表达“饥饿”用的是famished而不是hungry;而Thomas对总统的台词Your English is more than sufficient for what I have to say则是利用间接言语(indirect speech)的语用知识构建了“你一定明白我的意思”这一话语涵义。通过对电影的语言结构,以及交际情景中这些话语的音高、重读、语调等模态的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并将其迁移到实际生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语言、语境的经验,自导自编“微电影”,进行创新配音,加强教材英语与现实英语的比较,平衡应用所有正式和非正式的语言形式来建构意义,从而体验多模态的语言输出。

5 结语

语言习得是一个多模态的输入与输出的体验过程,因此英语学习是学习英语的语言知识以及英语在真实语境中的多模态的应用。无疑,教材的学习确保了学生获得一般的正式的语言结构和意义表达,然而这些知识和应用能力最终也需要在真实的多模态的语言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需要必要的语言体验的机会,从而让学生获得声音、文字符号、图像、视频、交际语境等多模态的刺激,从而全面地掌握语言的使用。电影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学习资源,多模态语言体验的视角下,英文电影为英语学习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涵盖声音、视觉、文字、身体语言等多模态的语言体验和学习的平台。在数字化媒体迅速发展的21世纪,无论是中小学还是高校,英语外语教学都必须走出单一的依靠文字符号和脱离语境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影视资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语言体验机会,全方位、立体化地发展学生的输入与输出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发展,适应不断变化的语言交际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Kress, G. R. Multimodality. 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Literacy Conference[Z].Cape Town,2001, November: 13-17.

[2] Halliday, M. A. K.& R. Hasan (eds.). Language, 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 [C].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1985.

[3] Kress, G. R.Multimodality: A Social Semiotic Approach to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M].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4] McVee, M. B.& M. M. Suzanne Multimodal Composing in Classrooms: Learning and Teaching for the Digital World [M]. New York: Routledge,2012.

[5] 李战子.多模态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5):1-8.

[6] 刘也玲等.大学生利用电影学英语的调查与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4):180-182.

作者简介: 江世勇(1976-),男,四川德阳人,硕士,乐山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教师教育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语言习得英文电影教学应用
浅析英文电影在传播英美文化上的作用
英文电影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多媒体教育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高专英语的语境化教学研究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阶微分方程的初等解法及应用
地方高校开设语言实践课的必要性及优势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