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拓展想象空间

2017-02-05 17:42刘敏武文颖
新闻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闻业变革技术

刘敏++武文颖

【摘 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它拓展了媒体的发展空间,新闻业也无法逃脱激烈变革的命运。通过回顾近年来新兴科技应用于传统新闻业的情况,重点从新闻的生产、传播以及接收三个层面介绍新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新闻业带来的变革,并探讨技术发展对新闻业以及新闻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带来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技术;新闻业;变革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的著名观点“媒介即讯息”指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具体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及其开创的可能性。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都开创了人类交往和社会生活的新方式。[1]回顾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进程,从口语传播到如今的媒介大融合,每一项传播技术的产生都带来全新的传播时代。如果我们把媒介和技术理解为新闻业的重要生产力,那么技术的进步对新闻业未来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说任何可以用来传播信息的科技都推动着传统新闻业的变革。现从新闻的生产、传播、接受三个层面来分析技术对未来新闻传播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一、主体层面:人机共同生产新闻

(一)互联网时代的公民新闻

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第一时间在现场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现如今像王石这样作为普通新闻受众,用一部智能手机即向公众提供新闻内容的情形屡见不鲜。在2015年8月天津爆炸事故中,天津网友最早在微博上发布爆炸相关视频,在媒体记者抵达现场前将灾难消息传递给公众。由于互联网技术的日新月异,每个社会个体都拥有了新闻报道的能力和条件。报道者或现场目击者利用互联网平台,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直接传送给大众;或是创办自媒体,在一定圈子进行自主新闻生产与传播。未来,受众运用互联网工具主动参与新闻生产的活动将打破传统媒体的角色垄断,在收集、报道、评论和传播新闻的过程中占领一席之地。

(二)物联网时代的机器新闻

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延伸,其功能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未来,基于云计算平台和智能网络的物联网将加快人机共同生产新闻的进程。

1、传感器新闻

传感器技术是物联网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如今传感器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而且通过传感器可以量化抽象事物。记者在做传感器新闻时,通过各类传感器收集、分析数据将数据与报道融合,最后把报道传播出去。例如,可穿戴设备上的传感器和手机APP的结合可以将人的健康状况量化,如果通过此方式合理将APP用户的健康数据收集起来进行总结分析,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健康方面的结论。再如,根据手机定位传感器向用户推送本地化新闻及服务;根据生理传感器对用户体验进行监测等。[2]所以传感器收集的数据更多可以用在调查报道或解释性报道之中,精准的传感数据不仅可以提供讯息,还可以增强报道的说服力。

2、无人机新闻

国庆大阅兵时,中央电视台出动了无人机对阅兵场面进行航拍;天津爆炸事故的报道中,无人机拍摄的现场视频被多家媒体采用。与此同时,各类户外真人秀节目中也大量使用了无人机航拍技术,赚足眼球的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无人机在智能媒体时代的广阔应用前景。根据KPCB 2015年对全球消费性无人机出货量与市场规模的预估,无人机在未来10到20年将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与媒体的合作应用将呈现多元化趋势。[3]无人机作为传媒活动中的一环,不仅可以应用于新闻收集,还可以用于虚拟演播,使现场采集的新闻能够实时匹配到内容库相应的内容等。[4]如果无人机的技术安全问题以及新闻采集过程中的隐私安全得到合理保障,那么无人机在未来与媒体的合作报道中将发挥更显要的作用。

3、机器人新闻

类似于记者报道新闻,机器人生产新闻也包括编辑和写作两个方面。新闻的机器编辑主要是对于已有新闻成品的聚合和选择推荐。例如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类APP就是基于手机传感器收集的用户喜好来设计推荐算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新闻内容。随着自然语言处理、自动翻译、群智形式的修正反馈技术的日臻成熟,基于算法的电脑程序(机器)拥有了语义理解、深度学习的能力。[5]新闻的编辑与推荐不再仅仅依靠人类的脑力劳动。

如果说机器的新闻编辑只是对新闻成品的推荐而不是提供,那么机器写作则是真正从无到有的创作。2014年3月,《洛杉矶时报》在地震3分钟后发布了第一条新闻,而这条新闻是名为“Quakebot”的机器人程序撰写的。这样的机器人程序,大多是为突发新闻量身定制的。它需要和一些特定的信源传感器实时相连,一旦具备提前设定的条件,程序就会自动生成一条讯息,并且可以随着相关数据的累积,持续补充、修改已生成的新闻作品。[6]由此可看出,机器人写作需要大数据的采集、挖掘和分析系统的支撑。虽然机器程序会持续的关注、收集相关领域的数据,但具体报道的主题、角度,通常仍需要记者或编辑对程序进行编辑。这样看来,机器新闻并不能完全代替人工写作,并且主要适用于特定主题、类型的新闻写作,比如财经、体育、气象地质和健康领域。

综上所述,人—机共同生产新闻是未来新闻生产与传播的主要模式。未来的专业记者,应该从繁琐的前端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的去从事新闻信息产生之后的分析解释评论甚至算法设计等,新闻事实背后有价值内容的生成才是新闻从业者的核心工作。

二、流程层面:新闻发生与传播的时间差消失

在传统新闻业时代,新闻需要经由专业工作者编码,以一个完整的新闻事件形态传播。然而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生产与传播呈现个体主动性、碎片化、实时性等特点,新闻事实的还原和重构是在传播过程中完成的,这使得新闻发生与传播之间的时间差消失。

(一)实时在线的互联网工具消除新闻产生与传播的时间差

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发生与被报道之间的时间差渐渐缩短,实时在线的互联网工具更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几乎同步发布新闻。2015年两会期间,人民网记者佩戴谷歌眼镜将自己看到的新闻拍照或者录制视频,并通过Wife实时传播。此外,一些记者在两会上启用自拍杆与智能手机结合采访与播报新闻,一个人即可完成新闻生产。除了专业工作者实时拍摄和传输新闻之外,新闻当事人或者目击者同样也通过智能手机拍摄现场图片,上传社交平台与自媒体进行传播。实时拍摄、智能手机现场直播、微博微信直播等技术的应用,将使得未来新闻产生与传播的时间差逐渐消失。

(二)移动智能终端设备实时产生与反馈信息

世界在各类传感器与物联网智能终端的合作下逐渐数字化,具备应用处理能力的处理器和先进的操作系统实现物联网终端的智能,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加强其智能化。[7]新闻业与智能终端的结合,可以实现对新闻的自动收集和生成,主动化、定制化的点对点传输给相应的受众个体。以小米手环和李宁公司合力打造的智能跑鞋为例,李宁专业运动实验室积累了中国跑者十几年的专业测试数据,由小米手环团队通过算法集成在鞋底的智能芯片上,再通过收集跑者运动数据,对跑姿和步态进行分析,提供相应指导。[8]未来任何智能终端设备,都可以通过信息监测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生产,并将数据结果根据预先设定的算法程序传输到云端数据库中,规律性的结论将自动生成,并通过机器编辑形成新闻报道面向大众传播。在此过程中,新闻事实将不再通过第三方新闻机构或者当事人个体进行记录和传播,而是在新闻发生之前,智能终端设备已经在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挖掘,并实时产生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反馈到特定个体。

三、效果层面:全感官体验新闻

(一)全媒体传播增强受众媒体体验

2015年两会期间,光明日报社两会报道融媒体工作室正式启动,光明日报、两微一端、光明网、光明云媒以及光明都市传媒八个平台同时报道两会盛况。光明日报的“全天候编辑部”和“新闻中央厨房”,实现了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全梯次传播的效果。[9]除此之外,人民日报、新华社、浙报集团、河南大象融媒等媒体机构都进行了全媒体传播的实战演习。深度融媒体报道使得各类媒体能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受众多种角度、多重交互的媒体体验。

除了传统媒体在全媒体报道中的实践,网络媒体在各自网站和客户端上也纷纷亮剑。以网易新闻两会期间的报道为例,网易推出以个人信息安全为主题的“小张裸奔记”、以平反错案为主题的“迟到的正义”等H5作品;可视化新闻《人民大会堂,小明带你玩》,受众阅读时仿佛跟随小明游览庄严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加强了受众的互动体验。门户网站上的新闻报道通过二维码连接PC端与手机端,利用社交媒体的人际传播,吸引更多人参与讨论。在全媒体的传播网络之中,受众不再只是被动的受传者,而是通过与群体或媒体的沟通互动,更加真实的参与到事件中。

(二)虚拟现实技术将受众带入现场

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新京报、澎湃新闻等媒体都根据记者采集的新闻信息制作了3D动画新闻,不仅真实展现了当时的爆炸情况,还通过动画制作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向受众普及了很多突发状况的知识。如果说3D动画技术只是让受众更加直观的看到新闻现场,那么虚拟现实则是让受众完全进入新闻发生现场,感受来自身体对虚拟环境的交互反应,充当现场目击者甚至是新闻当事人。

纽约时报2015年10月推出了新闻VR(虚拟现实)应用程序—NYT VR。订阅者将会收到一个免费的Google Cardboard,然后通过NYT VR程序即可观看VR新闻。从纽约时报的探索可以看出,未来媒体将可以让受众从与文字、图片、影像的互动转换为与虚拟世界的互动。假以时日,如果能在虚拟现实技术、终端以及成本方面取得突破,未来媒体让受众进入新闻现场经历与体验新闻将不是天方夜谭。

结语

《失控》作者凯文·凯利曾说,“颠覆某个行业的往往不来自于它本身。”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未来的媒体公司很可能是科技公司。本文所列举的仅仅是科技产业中极小的一部分。科技作为社会生产力已经在逐渐颠覆传统新闻业的生产、传播以及接收过程。未来的新闻业虽然不会消失,但其存在形态将会成为基于数据和技术的信息产业的一部分,未来的记者也将更专注于思考和深度的人文关怀。一切基于科技而生的新型新闻业图景已经逐渐呈现,而且正在加速展开。

注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18-119.

[2]刘胜男.科技时代,新闻业可将“传感器”作为报道利器——访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托尔数字新闻中心高级研究员Fergus Pitt[J]. 中国传媒科技,2015(6):30-32.

[3]沈阳,向安玲,柯宜秀 等. 未来媒体趋势报告[EB/OL].http://www.199it.com/archives/404640.html, 2015-11-12/2015-12-04.

[4]曹素妨.无人机,让智能媒体时代再一次悸动[J]. 中国传媒科技,2015(5):14-20.

[5][6]金兼斌.机器新闻写作:一场正在发生的革命[J].新闻与写作,2014(9):30-35.

[7]魏颖琪,林玮平,李颖.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2015(8):146-152.

[8]钛媒体.李宁:智能跑鞋十几年前就有了,但只有移动互联网时代能用起来[EB/OL]. http://www.tmtpost.com/1342372.html, 2015-7-16/2015-12-04.

[9]光明网.本报两会报道融媒体工作室启用——《炫融特刊》交互式体验获网友点赞 [EB/OL].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3/04/nw.D110000

gmrb_20150304_3-04.htm., 2015-03-04/2015-12-04.

(作者:刘敏,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新闻传播学系2015级研究生;武文颖,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副教授)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新闻业变革技术
卷首语
作为传播媒介的虚拟现实技术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从“莱维森调查”看英国协商民主的特点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