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何青睐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

2017-02-07 02:59张倩李桂萍李峰
教师·中 2016年10期
关键词:微信朋友圈大学生

张倩+李桂萍+李峰

摘要:作为新媒体,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是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网络社交平台,其自由、便捷的交流方式甚至让整个社会对其产生依赖。文章探讨了此类平台的特点、大学生对其爱不释手的原因,并建议培养学生合理的手机使用习惯,不被科技“绑架”,真正做到让科技为人类服务。

关键词:QQ空间;微信朋友圈;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20X(2016)29-0008-02收稿日期:2016-08-01

一、新媒体的社会化影响 新媒体时代,有多少人早上睁开眼的第一件事不是起床,晚上睡觉闭眼前的最后一件事也不是关灯,而是拿起手机刷一刷朋友圈,再刷一刷空间动态,看是否有更新,半个小时内没有更新就开始怀疑自己手机是不是出了问题。外出就餐或办事,到达地点后首先咨询的是“这里有Wi-Fi吗?密码是什么?”人们沉浸在网络里不能自拔,自得其乐。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运转中,人们的生活貌似被统一“格式化”了,生活变成了适应,变成了机械性地执行某种既定流程:上班、下班;上课、下课;单位、家庭;教室、宿舍,在这种生活状态下,人们开始形成对科技工具的依赖,慢慢把自己与现实的外界隔离开来。自我价值和存在感表现在对工具的使用中,用玩手机、上网等方式获取宁静。但是人们终归是生活在现实社会里,长期沉溺在手机世界里会让我们处理现实中的问题时惊慌失措、无所适从。从本质上看,这是人类社会能力的一种退化。对科技的依赖或者说对手机的依赖,是一种社会化现象,是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变成了现代社会沟通的桥梁。

一方面,由于手机的方便携带、沟通及时等性能,人们对其依赖越加严重。另一方面,丰富多彩、功能强大的各种新软件满足了人们日常所需。整个社会大环境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手机媒体这种全新的沟通媒介掌控了。目前,在任何公共场所,无论是公交站台还是排队等待,只要当下有空余时间,稍微观察一下四周,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都低着头盯着手机屏幕,他们不是在发信息聊天,就是刷新动态、浏览网页等。

二、大学生为何爱发动态1当代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生代表年轻有活力的一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栋梁之才。这个群体,年龄普遍在17~24岁之间,平均智商高于以往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在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不同于初高中生的青涩,也不同于已经进入社会人的过分成熟,他们是单纯、蠢蠢欲动、近乎成熟的。因为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里的宝,享受着父母所有的爱。但是,这种家庭环境同时存在严重的缺陷,孩子缺少玩伴。他们渴望被了解,也渴望分享与被分享,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生长在网络时代的大学生,信息和知识量都很丰富,接受新事物的欲望强烈且快速,智能手机里的各种APP都能很快运用自如。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的相继诞生,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2QQ空间和微信朋友圈为社交提供了最便捷的平台

QQ空间是腾讯公司于2005年开发出来的一个个性空间,具有博客(blog)的功能,自问世以来受到众多人的喜爱。根据腾讯公司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腾讯QQ空间的月活跃用户量已达653亿,作为中国最大的在线网络社交平台,QQ空间聚集的年轻人最多——3亿多25岁以下的活跃用户、近2亿名20岁以下的活跃用户。

QQ空间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QQ空间的付费黄钻用户中,“95后”用户约占40%;使用装扮功能的QQ空间用户中,60%是“95后”。他们喜欢在社交网络上分享日常心情、生活照片、美食旅游和搞笑段子等,分享频次远高于成年人。此外,386%的“95后”用户有加入明星粉丝群或社区,该比率远高于非“95后”的人群。

微信始于2011年1月21日,历时433天用户量就突破1亿,2013年1月15日微信注册用户已达到3亿。工信部日前宣布,2016年上半年,我国微信用户已达到697亿,微信已是目前全球使用人数最多的移动通讯应用。2012年朋友圈功能出现,作为微信的主要功能,朋友圈承载着传播平台的作用。[1]

微信的诞生源自社交,较之其媒体属性和服务属性而言,社交属性是其本质属性,也是微信在强手如林的社会化媒体的竞争中一举夺魁、拔得头筹并迅速占领市场份额,赢得良好口碑的根本原因。注重社交属性是腾讯公司推出微信即时通讯软件的最初目的。为此,微信将具有移动性和便携性的智能手机作为微信用户社交联系的首选载体,并对智能手机的智能化功能进行了最大化利用。例如,利用手机麦克风和扬声器开发了语音对讲功能,实现了微信的语音聊天;利用智能手机高清摄像头开发出二维码扫描和图片分享功能;利用智能手机的多点触屏开发出手写输入功能;利用智能手机的重力感应器开发了“摇一摇”功能;利用智能手机的GPS定位开发了“查看附近人”功能。[2]除此之外,六大手机操作系统平台已经帮助微信实现手机媒介全覆盖。而4G时代的来临和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又为扩大此平台用户广开大门。

3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大学生群体的交际圈相对简单,主要以不同时期的同学为主。没有智能手机和网络的年代,可以通信联系以前的同学、朋友,现如今网络的发达和便利,使其不费劲就可以联系到身处异地的小学哪怕是幼儿园时的同学,而不是只能与身边的大学同学交际。通过朋友圈和QQ空间,可以关注彼此的最新动态,可以留言、评论、对话,仿佛就是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大学生的交际圈就能得以维持并扩大。

人类本身就是群居动物,任何人都害怕孤独,更何况是刚刚离开家,从五湖四海聚集到一个陌生环境的大学生。开心就想要有人一起分享快乐;不开心的时候想找人宣泄自己的小情绪,想寻求安慰。朋友圈和QQ空间这个自由分享的平台刚好满足了大学生的所想所需:获得自己想要的关注,和朋友们互动并参与到朋友的生活中去,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便利。看着手机屏幕上来自朋友们发的分享,尽管都是点滴小事,或宣泄情绪、或表达个性、或张扬能力,却也都是了解彼此的基本途径。分享喜悦和安抚痛苦中彼此的距离也被拉近,有时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发展的关系,通过网络平台也可以得到发展。大学生渴望与人交往的心理促使大学生接触甚至沉溺于朋友圈这类的社交软件。

4大学生需要展示自我

人们在微信朋友圈和QQ空间里享有平等自由的话语权,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构建自己的好友圈,可以扮演信息传播者的角色,相当于是自己“表演”的舞台,这就满足了大学生被重视、被关注的欲望。加之“90后”的大学生个性鲜明,嗜好独特,这两个平台完全可以被“私人定制”。事实上,大学生在平台里展示自己个性的时候,其实是在进行着“印象管理”。印象管理是指个体实施影响他人心中印象的能力过程。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个体会按照一种完全筹划好的方式来行动,以一种既定的方式表现自己,其目的纯粹是为了给他人造成某种印象,使他们做出他预期获得的特定回应。”[3]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具有选择性发布动态的倾向,朋友圈展示的内容普遍经过了加工美化而高于真实生活。根据库克的“镜中我”理论,对于独生子女为主的“90后”一代,从同龄的朋友中获得对自己的评价是自我评价的主要依据,每个人渴望认识“客我”,因而大学生会在朋友圈塑造更完美的自我形象以得到他人的肯定,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4]

三、别让科技“绑架”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手机,已经成为大众通讯工具,人手一部手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手机的普及带给人便利,也让人对它产生了依赖。微信朋友圈以及QQ空间等软件都是基于手机应用平台开发的,手机带来的乐趣远远超过了现实带来的乐趣。因此, “手机控”也成为年轻人的代名词。

之前远在两地的两人想要交谈,通过信件,非常不方便。现在只要一通电话,即使分隔再远也无法阻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但是从另一个方面分析,手机也拉远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原来的通讯方式虽然落后,但人与人真正面对面的交谈较多,拉近的是人心与人心的距离。手机虽然方便,人与人的交流看起来变得更加方便,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变少了,心与心的距离变远了。就拿除夕晚上的年夜饭来说,手机还没有如此智能的十年前,一家人的团圆饭是聚在一起有说有笑,一家人看春晚,讨论小品的笑点,而手机变得智能的今天,一家人的团圆饭虽然有说有笑,但是每个人是盯着自己的手机,现在变成了一家人围着电视等着抢红包,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变了味的团聚少了情感的交流。

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影响是双面的。智能手机的普及、苹果手机的风靡,与其说人们所追逐的是各品牌不断推出的新手机,不如说是在追赶这个时代的某种符号和潮流。人们生活愈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被手机“绑架”得越来越严重。大家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是否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变得焦躁、神经衰弱甚至失眠,半天没有信息就感到不安,时常会出现手机来电的幻听,假如哪天忘带了手机,简直是心烦意乱,直接导致我们工作和学习效率下降。简单说,就是技术对人类的掌控,使人类形成了对工具的严重依赖。

总之,对于新媒体的依赖是整个社会化的现象,并不局限在大学生群体内。但是变成“手机控”甚至是手机的“奴隶”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建立一种合理的手机使用习惯对大学生来说显得极为重要,这需要转变自我思想观念,认清自我需求,时刻保持清醒理智,严格自我控制,真正做到利用科技,让科技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

[2]黄金萍微信是如何飞起来的〖=N〗南方周末,2012-02-03(9).

[3](美)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50.

[4]孙淑婷,吴慧铃微信朋友圈对大学生社会化影响的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青春岁月,2015,(6):316.

猜你喜欢
微信朋友圈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网站开发课程交互中朋友圈群体信任解决方案
官员“微信朋友圈”缘何“官味十足”
“微信朋友圈”之法律问题反思
社会学视角下的微信朋友圈研究
微信朋友圈成瘾的影响与机理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