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贱”不仅仅是伤农

2017-02-08 15:50冯春久
农村.农业.农民 2017年1期
关键词:粮价种粮供给

冯春久

“粮贱”不仅仅是伤农

冯春久

在“地板价高于天花板价”的大力挤压下,过低的粮食价格伤害的已不仅仅是农民的利益,它还会影响到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未来。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无粮不稳”的铁律,所以我国的粮食问题格外重要,因为这关乎着国计民生。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粮食生产都是头等大事,国家从来没有放松过对其重视和支持。历史上,还曾经多次减免税负以刺激粮食生产。但在现实中,往往又会出现“谷贱伤农”的现象。尤其是当下,在“地板价高于天花板价”的大力挤压下,过低的粮食价格伤害的已不仅仅是农民的利益,它还会影响到中国农业和农村的未来。

“谷贱伤农”再认识

“谷贱伤农”是经济学上的“丰收悖论”,指农业丰产一般会引起农民收入下降的现象,是经济学上的一个著名悖论。事实上,早在古代,先民们就已经觉察到“谷贱伤农”现象。东汉班固所著《汉书·食货志》上就有“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的记载。17世纪英国作家格雷戈里·金发现,农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好年成时要比在坏年成时得到较少的总收入……

为什么农民在丰年反而会遭受损失?经济学用弹性的概念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释。弹性衡量的是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人们对粮食的生理需求决定了粮食是一种必需品,其可替代性很低,因而粮食的需求价格弹性很小。从历史上来看,无论是哪个国家,其粮食生产都经历了丰年与灾年,粮价也都有涨有落,但人均粮食的消费量均未出现大起大落。这说明了一个问题,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粮食,人们对其的需求通常不受价格的影响,也就是说粮食的需求量对价格的变化不是很敏感,需求曲线非常陡峭,缺乏弹性。

农民的收入取决于农产品的产量和价格。由于粮食的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粮价变动时,对粮食的需求会相应变动,但变动得不多。当遇上丰年,农产品的丰收使得供给曲线向右平移,与需求曲线形成新的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由于需求曲线缺乏弹性,粮食均衡价格的下降幅度往往大于粮食的均衡产量增加的幅度,使农民会面临增产不增收的窘境。

理论上,这就是“丰产不增收”的原因。现实中,我国至今还是廉价粮食的时代,这与国家定位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有关。当然,国家把粮食收购价格定得低是出于物价和稳定考虑,但是如果价格过低,就会挫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去年以来,粮价持续下跌引发社会热烈讨论,国家也及时调整了粮食托市收购政策,并持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补贴政策。

我国对种粮农民实行的补贴政策,表面上看是让农民增加了收益,但实际上各种补贴很大一部分又转化为对种粮的投入。专家经过测算,2014年小麦一亩田净利润是87元,2015年小麦丰产粮价大跌,虽然一亩田产量高于2014年,但一亩田小麦的净收入却只有33元,一亩田少收入54元,即便是按2014年一亩田小麦净收入算,种粮显然也是不赚钱的行业之一。如果再遇到一些自然灾害,种粮赔本更是大概率事件。

事实上,由于受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和现有土地制度的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科技含量非常低,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效率远远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一些关键的农资品的投入又大大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这才是我国粮食生产成本高居不下的主要原因。

“粮价倒挂”让人忧

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亿吨,同比增长2.4%。奇怪的是,一方面连年丰收,粮仓满满,另一方面却是进口量不断攀升,屡创新高。2015年,全年粮食进口量达1.2亿吨。按照进口粮占比计算,我国每5斤粮食里就有1斤来自国外。

我国大规模进口国外粮食的原因,并非国内供给不足;与之相反,粮库里满满的都是国产粮食,而能卖出去、能在市场上流通的多是进口的粮食。从2012年起,国内粮价高于国际市场,导致国产粮入库,国外粮入市,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倒挂日趋明显。

显而易见,粮价下跌的原因还在于进口粮价低于国内,致使很多粮食加工企业宁愿选择进口也不愿内购。进口与国内粮价的“倒挂”足以说明国外种粮成本的低廉。

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进口粮价低于国内,但这种低价却是建立在国内粮食充足的市场行为,不可持续,一旦国内粮食大幅减产,价格主动权出现转移,进口粮价注定会大幅攀升甚至出现价格垄断。如果我们不采取相应措施保持农民增产增收,农民转移超过限度,可能会带来更加严重的粮食安全问题。

针对国内外粮价倒挂的事实,2016年2月27日,时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锡文给出一个惊人的数字。他说,针对最主要的稻谷、小麦、玉米几个粮食品种,国产粮的市场价格总体上比国际市场价格高30%~50%。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1000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

进口不断激增最终会导致两个消极后果:一是库存积压严重,二是冲击了国内粮食市场,使国内粮价大跌,谷贱伤农。一边是粮食连续增产,一边是进口量不断攀升,我国粮食产品缺乏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而粮食定价权旁落,才是中国最为痛心的事实。

我们为什么会进口国外的农产品?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质量好,二是价格低。但是我们要知道,廉价进口过多的农产品或将压垮中国农业。廉价农产品的进口对我国农业的打击将是显而易见的,撂荒、倒牛奶、水果烂到果园里这些现象将会不断发生。而且,这些现象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对农民种地积极性的打击更是难以用金钱来弥补的。因此,我们必须想方设法增强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

“供给侧改革”是根本

我国农业的竞争优势在哪里呢?显然在于质量农业,即针对不同的生态农业区,如高山、丘陵、草原、荒漠和湿地,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停用或少用化学物质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既保护生态环境,又增加食品供应,同时还可稳定农业就业队伍。

因此,我们不能与国外拼土地数量、拼农产品数量,而是要拼质量,释放城市人群对优质农产品的购买潜力,反哺农业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这就是当前热议的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众所周知,农业的基本功能主要是为人们提供农产品和食物供给,比如粮棉油糖、茶瓜果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不可离开的。因此,需要以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为出发点,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我们生产粮棉油和瓜果蔬菜,外国也生产,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进口人家的呢?矛盾和问题就出现在了供给侧,主要表现为农产品供给未能很好地适应消费需求的变化,导致供求出现结构性失衡。比如,消费者对牛奶质量、信誉保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生产和供给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又比如,我国大豆产需缺口很大,但玉米生产的增长却明显地超过了需求的增长。农产品供给侧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还给我国农业资源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仅影响当前的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还直接影响农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以改善农产品供给结构为重点,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简言之,那就是又该如何生产出来又好又便宜的农产品呢?专家给出的答案是,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经营,使农产品供给在数量上更加充足、在品质上更加符合消费需求,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一是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主产区和功能区协调。通过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园”,形成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优势产区。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逐步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二是针对当前一些地方化学投入品过量或由于不合理使用而导致农产品产地生产环境恶化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治地治水治环境,控肥控药控添加剂。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体系,让消费者吃上放心安全的农产品。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做优做精粮食产业,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积极推广农牧结合,大力发展肉蛋奶鱼、果菜菌茶等,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质量优良的农产品,调优品质、培育品牌,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供给的信任度。三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互联网+”行动,促进物联网和农业融合发展,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市场设施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健康养生产业。

做好这些工作的主体又是谁呢?显然不是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者,重点是要支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支持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动农业科技服务由生产型向服务型拓展,通过发展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按照技术适用、经济划算、利于推广的要求,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技术、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新型肥药膜技术、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提质增效技术、降本节耗技术、农产品储运和加工技术等,推进农技农艺结合,减少化肥、农药的不合理使用,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当然,面对现在粮价的下滑及进口粮价低于国内的情况,各地各级政府也应该迅速行动起来,进一步加快土地流转和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推动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向规模化农业种植转移,将土地向家庭农场、种粮大户进行流转,既帮助农民增收,又降低种粮成本。这是一项符合国情又具中国特色的可行之路,有助于确保我国的粮食安全,也是我国未来农业和农村的希望所在。

猜你喜欢
粮价种粮供给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粮袋子”充裕 粮价大幅上行缺乏支撑
画画就如种粮
国际粮价总体水平或将上升
我国粮价政策改革要促进竞争力提升
关于粮价的猜想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