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定格与透视

2017-02-08 08:25常晓军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7年1期
关键词:消防官兵现实生命

常晓军

如果没有这场骇人听闻的大爆炸,人们依然还沉浸在喧嚣的俗世之中,任生命和精神在不断地麻木着。在读了何建明仅用三个月完成的纪实力作《爆炸现场》后,不由得对他这部“用力最多,用心最精”的作品由衷敬佩起来。可以说,这是一部悲壮感人的大书,一份带着迟到的感动,一面精神飘扬的旗帜。

就创作本身而言,《爆炸现场》一书无疑有着很强的叙事浓度。以文字与画面结合的冲击,来表现着大爆炸后的触目惊心;以内涵的先锋性,来反思当下社会光鲜富足的另一面;以关注精神和社会的笔触,来写着生死之际的无畏大义。这种更为真实的写作,浓烈哀婉、具体可感、情感饱满,始终充满着心灵的救赎和沉重,彰显出深远的叙事魅力。尤其是细微体察下的多重的蕴含,不仅为本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也从不同角度审视了消防官兵的生存环境和生命意识,大写了消防官兵最具正能量的精神价值。作为本书着力表现的核心,这种真切、厚实的生命体验,让人不由自主地沿袭着天津8.12大爆炸后的这条叙事线索,通过浓浓的烟雾弥漫,强烈地感受到一群穿梭于城市中的逆火英雄,用生命的悲壮谱写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壮丽图景。

生死瞬间,除了逃亡,便是死亡。这是爆炸现场的威力和残酷。据不完全统计,天津8.12大爆炸产生的总能量约为450吨TNT当量。其中有165人遇难,8人失踪,79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68.66亿元。视域之中的惨烈,有着太多无法言说的悲壮,可何建明在叙述中并没有刻意去回避或绕开需要直面的现实问题,一味地以惨烈来提示人性的丑。相反,他通过与一位位爆炸现场幸存者的交谈,真实的记录下了深层次的社会热点,在荡气回肠、令人感动中揭示出不同的思考。众所周知,审美是需要距离的,一个个铁骨柔肠、豪气干云的故事,在特定的时空中看起来仿佛就是一遍遍的重复,其实有着很强的内在叙事技巧,不乏创作者的苦苦探索与不懈追求。作者独特视角和敏锐的目光,把无情的现实生活予以散点透视,最终让作者以大量丰富、详实的内容,真实记录下了天津8.12大爆炸的现场。对逆火英雄的敬重与热爱,都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关注现时代的精神意象。不难看出,这样的感觉让作者并非将自己和读者置身于事外,而是摒弃了简单化、模式化的处理手法,毅然身临危机四伏的爆炸现场,尽可能地让作品忠于现实,忠于作者的所思所想,用笔触真实地书写了消防官兵不畏生死的伟大精神。我以为,何建明并不是基于这个重大突发题材才有了动笔的冲动,而是出于作家的责任和深切忧患。他没有刻意去追求宏大的叙述话语和情节,却以另种心动向读者展示出切近现实的细微体察。如,复活的“烧焦人”岩强,有想逃命却不能的周政委、有特别死亡的特勤队指挥员江泽国、全身缠遍纱布的张超方,还有张梦帆、叶京春……

以这样的方式来透视大爆炸的内在视界,力求进一步强化理想与现实的建构,深入挖掘独特的艺术感受和升华思想,最终以自觉的反省来获得自我的观照。作者站在这样一个充分了解消防官兵的切入点上,创作更富有张力。这样带着真实生命体验的文字,写进了作者的感觉和情绪,写出了英雄的伟大与悲壮,如箭镞的冷光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中不断刺痛着人心。可以说,本书无论是采写的速度,还是主题的反映,都让青春意象下的人物塑造始终有情有义、有梭血有角,不失熟悉和亲近的审美效应。

于何建明而言,用细节的观照来表现人物、命运的质感,有着内在的情怀,最重要的是将人物完全置于大爆炸的特殊语境中,通过探视内心来直观地加以感受,深情表达出了对56名消防队员葬身火海的悲悯。丰富、广阔、审慎地讲述了消防官兵逆火中重生的感人故事。在火光中升华了人性和品质,让读者从中感受到了最真诚、最真挚、最亲切的军人形象。作者不枝不蔓的文字节制与叙述,给人感觉非常冷静、沉着,尤其用现实题材表现生命的独特体验时,丰富的细节更是功不可没。如在表现消防队员张大鹏时:“越接近爆炸核心区,脚下的路越难走。几乎都要走一步退三步。火势大啊!各种物质都在燃烧,越烧越烈,钢铁和车胎烧起来后,就是灭火器也非常难扑灭的,更何况当时我们的消防车还不能接近现场。”无法想象这该是多么惨烈的情景?甚至连汽车都被烧毁、集装箱炸变了形。火海中爬出来的杨光至今想起来就是后怕:“当我意识到全中队的干部中就可能剩下我时,心想,为了其他可能活着的战友,我必须爬出爆炸现场,与其他战友一起活下去。意识到爆炸现场和战斗车辆四周找不到一个活着的战友时,这份意识强烈地支撑着他浑身是伤的身体,朝大火的相反方向艰难地前进着。”自然,这些活着的人是幸运的,然而那些逝去的人呢?分局局长刘峰、支队长陈嘉华、中队长梁仕磊、指导员李洪喜、排长唐子懿,还有赵勇等等。也许只有经历了爆炸现场的人,才知道那一刻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的心思,才会明白战友间的真情,在战场上表现的最炽烈、最真挚、最亲切。

当过兵的何建明,自然对军营有着深刻了解,所以在写消防队员时非常得心应手。在这部作品中,人物的外在形象始终都那么可敬、可爱、质朴、真实。作者并没着重通俗文学的表现方式,放弃掉思想和内涵和艺术的完美,始终聚焦在这群英雄的心灵史上,在这些文字中探寻消防队员生存的本质意义,反映着他们朴实的形象。深刻的思考,是从灵魂深处的挖掘;理性的关照,是流淌在内心深处的忧患。那从此无人接听的手机,那最后一条发出的信息,那“无论是生是死,一定要把你从废墟里带出来”的信念,就这样在岁月的哀叹中定格了,传递出摄人心魄的崇高品质,职责面前毫不畏惧的性格。现场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足以让人动情、动容、动心。作者简朴而凝练的笔下,写尽了现场不堪入目的现状,还原出天津8.12大爆炸的现场情景,出色地完成了本书的主题提炼和叙述空间。

在这个繁华的社会,时刻都需要英雄或者英雄的品格来捍卫尊严正义。逆火英雄的大写人生,述之不尽的是人间真情。虽然他们在烈火中永远地逝去了,留下的却是荡气回肠的壮举。确实,在这随时都会面临死亡的岗位上,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55秒的战斗准备过程,对这群年轻的消防战士来说,既是职责,也是激情和沉重;是生与死,也是英勇与无畏。这平凡中的伟大,是对于人性的洞察,是对于这个社会的心惊肉跳的书写,重重地写出了坚定的信念和作风。

立足于复杂社会背景的叙述,让平常的叙述中无疑多了份感动和难得的记忆。这种崇高中的悲壮,展现出的是牺牲和付出,唤起的是人们对于消防官兵的向往、敬仰。写意造像之下,更有着人性化的尊重与张扬。作者之所以要对这些平凡的官兵给予关注,是想在鲜活而深刻的启示中,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问题,让人重新重视,并期盼着能够解决。另一方面,这部作品中始终是以双重的视角来完成着爆炸现场的观瞻。一是作者自己的视角,不失真的描述下是赤诚、善良的心灵;一是消防员不同的视角,不失神回忆中是深刻、冲击的力量。两者相互叠印,表现出的作者对爆炸现场的直视记录,在思考和反思中让人感觉到大爆炸带来的惨不忍睹。

如果说,大爆炸只是作家设定的一种背景,那么何建明对于现实题材的创作,本就是作家无法回避的课题。我们知道,作为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现状的关照,纪实类作品因直面现实问题更容易受人关注。与国家、民族、社会息息相关的重大题材创作,素来都是以最现实的题材来拨动着最丰繁复杂的神经,深邃地表露着对于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可以想象,灰烬与血肉,火光与浓烟,残破与不堪,都注定要成为作家笔下最富力度的表现。为什么《爆炸现场》这部作品读起来真实感很强,而且又不断地接近着读者的内心呢?最为特别之处是始终贯穿于全文的真情实感和文字的品格,在平缓中流水一般娓娓而来,震撼着人心的同时表达着一种忧患和思考。这也是作者对于重大题材的重新认识与魅力所在。一定意义上,我更认为《爆炸现场》这部灾难叙事的沉重书写,传播的是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流价值。从最根本上强化着人物内在的精神,引发着读者的共鸣与肯定,拓展着精神的容量,彰显着时代主题和特性。

“它常常令我不能入眠——如果你经历了,你就无法不去想那些惨烈的场景和死亡的恐怖镜头……”确实,这种跨越了人性的营救,深刻地写出了消防官兵们雄风铁血的无畏,营造出情深意浓的精神世界。他们忠于自己的使命,并以此视为自己的尊严。可是他们一样有着儿女情长,一样有血有肉,一样要在这个破碎离散的现场需要安慰。正是在这样的思维和视角挖掘下,作者力求通过描写氛围来吸引人,使得主题表现充分,更多了思考和关注,还原出了平实而又高大的灵魂。这种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反省式挖掘,可以视为一种无声呐喊,也让人清晰地看到了变革时期的时代烙印,折射出的是现实下的真实面对。某种意义上,这是一种立场的表达。看似写外在,更多的是精神;看似写爆炸,最终是想通过采访来追根溯源,探寻问题的本质。撞击与交错下的独到审视,真实写出了不同人物的内心差异,无论是温暖的流畅,还是冰冷的存在;无论是惨不忍睹的现实,还是生存下的幸运,都特别符合着文字的创作表达与欲望。最终以对于逆火英雄的无比敬意,诠释出人类坚不可摧的强大精神,清醒地反映出现实生活的基本立场。

“我想认认真真地发问:天津大爆炸这样的事还会不会再发生?可以肯定的是:它不太可能再来。但还有一点也是可以肯定的:类似的、不同形态的‘大爆炸随时可能发生。这又是为什么?”比较欣慰的是,2016年11月9日,天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分别对8.12大爆炸的24名责任人和25名相关职务犯罪被告人进行了公开宣判。那些受到绳之以法的人自然是可悲的,只是他们从这样的悲惨中又能够感受到什么呢?这种深刻有着作者对罪恶的叙述,对人性丑恶的拷问,真的是颇具丰富性、复杂性。毫无疑问,何建明对生死历程的叙述,完全基于对生命的尊重和体现。

作家没有去虚构想象,文化生色,而是在遵循着尊重现实的基础上,成功地刻画出消防官兵内心世界的炽热、真诚和纯净,不断、丰富和拓展着对英雄的广泛关注,演绎出一场良知与正义,生存与死亡的较量。这样的纪实手法,虽然少了主观色彩,触及到的却是最根源性的本质。以这样的内容来还原爆炸现场,可以供人们了解当时的诸多未知。在丰富、生动的叙述中,反映出思想和深度的真实魅力。何建明曾说:“《爆炸现场》是他从事非虚构创作以来,完成的最刺痛内心和一部作品。”在某种意义上,他笔下的文字是特定时空环境的真实纪录,是对于强大生命意志的辩证思考。在多重交叉的艺术中呈现出对这个社会中的认知,迸发出对生活的爱与憎来。这样自然、自觉的生命体验,有着超越性的思考和开阔的现代眼光,并非是戴着镣铐的舞蹈,而是作为见证者的游刃有余。无论是真实地反映生活,还是直面有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的有法不依,甚至是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问题上,敢于揭示出矛盾焦点和社会的阴暗面。也正是因为出于内心的需要,这部让这关系到国家、民族的重大社会题材的英雄主义叙事作品,构筑起了宏大场面的俯视。在最强烈的人文情怀和关怀中,让读者看到了坚强,读出了丰富,感知到厚重的文化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魏建军

猜你喜欢
消防官兵现实生命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四川资阳消防官兵冬训上演“冰火两重天”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