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协状元》艺术特色浅析

2017-02-09 14:35何丽蜜
名作欣赏·下旬刊 2017年1期

摘 要:《张协状元》是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南戏本,本文分别从戏文的角色分制、曲牌、语言、演出本几个角度,去分析戏文本身的特色,最后分析这出书生大团圆结局的思想局限性。

关键词:较完备的角色分制 大量独存的曲牌 温州方言入词 神鬼戏桥段 唱本、演本合一 书生负心戏

《永乐大典》今存本收录戏文的最后一卷,录有《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与《小孙屠》,据钱南扬先生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前言部分所言:“卷尾有‘重录总教官云云,可见这是嘉靖重写本,不是永乐初写本。”

《张协状元》为南宋时期九山书会才人编撰而成,是现存最完整的宋代剧本,同时也是演出本。语言尚质朴生动。因又为演出本,每出人物交替都有动作表述以转接,角色的念白唱词分配分明。戏文第二出【烛影摇红】下有“九山书会”表明出处。

南戏于南宋时期,发展至临安和其他城市,《张协状元》是南戏这个时期的代表戏文,在戏文中有所表现。本戏文讲述书生张协赴考路上遇劫后,得王贫女搭救,于破庙中休养,几日后与贫女结为夫妇。而后张协赴京赶考,高中状元。此时的张协拒绝了密使王德用的招赘,但故事在贫女上京寻夫时发生了转折。张协嫌贫女“貌陋身卑,家贫世薄”,不肯相认,于赴任路上剑劈贫女,但谋杀未遂。后王德用经五鸡山后,将贫女收为义女,再经张协请和、王德用允婚,故事强以张王二人的团圆作结。

一、成熟的南戏体制:唱本与演本合一

1.角色 宋杂剧有五个角色:末泥、引戏、副净、净末、装孤。南戏的角色体制从宋杂剧发展而来,《张》中出现了生、旦、净、末、丑、贴和外七类角色。南戏剧制篇幅一般较长,以“出”或“场”为单位,《张》全剧共53出。南戏故事情节繁多,人物形象也随之增多,《张》中出场的人物有十几个,这样原来在宋杂剧中只是作临时演出的角色的表演者,被固定下来。南戏中“外”,便是由宋杂剧中引戏转变而来。在宋杂剧中,引戏一般不参与演出,只担任戏外的职责,即“分付”,到了南戏中,其职责发生转变,即由戏外转变为戏内,正因如此,以“外”名之。《张协状元》中“外”在剧中先后扮演了张协父亲与王德用夫人,既扮演男性,又扮演了女性人物,此处可以看出其时“外”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角色,但其所扮演的人物在剧中还是不固定的。

2.曲牌 《张协状元》共有曲牌162个,可分为两类:一是在《张协状元》前或大体同时,分别有见于唐曲、唐宋大曲、诸宫调、赚词、唐宋词调、宋杂剧、金院本和金元北曲,计88个;二是源流不可考的曲牌,共74个,如曲牌“犯樱桃花”(戏文第五出张协辞亲“外”唱)。

第一出末白:“占断东瓯盛事,诸宫调唱出来因。”《张》由诸宫调改编而成,戏文开场就唱一段诸宫调作引,谓“唱出来因”。这一段只是无尾声不成套的散词,后世曲谱则将这些收在南曲引子中。【凤时春】为【仙吕】引子、【小重山】为【双调】引子,等等。从这点上看,《张协状元》的创作年代应该在已有成套北曲的《刘知远白兔记》《董解元西厢记》之前。

【山坡里羊】【上堂水陆】【五方神】【太子游四门】等,这些曲调都仅见于《张协状元》之中,这是此本戏文中保留当时地方性民歌最多的部分。宋代民歌资料极为缺乏,《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保留的这些曲调,弥足珍贵。

3.语言风格 戏文语言质朴生动,口语自然,末丑插科打诨,盘带剧情向前发展,同时也增添故事趣味性。

第十出“张协古庙避难”,【五方鬼】中土地山神找来小鬼,判官在左小鬼在右,化作古庙大门,分由一净一丑来扮演,二人扮上之后,就有了一段互相打诨的俏皮话儿:

(丑)你到无事,我到祸从天上来。(净)低声!门也会说话。(丑)低声!神也会唱曲。(末)两个都合着口!(丑)两个和你,莫是三人?(末)必有我师。

对话里还巧用了“三人行必有我师”,放在两扇门的语境中,喜剧效果突出。戏文中借用儒家经典的语句非常多,如第一出中“世上万般俱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合了儒家的科举入仕、争取功名的思想。从这个角度上去看戏文成书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可见宋代文人受儒学影响,积极入世。逆向思维,也证明彼时文人地位颇高。

第十一出“小二担物与贫女”,李大公夫人差遣小二担些米给贫女,小二不依,与之口头上讨价还价;

(丑白)送与个贫女贱人,我不去。(末净)你骂她则甚?(丑)我怪它!(末净)因甚怪它?(丑)我一番见它在庙前立地,我便问它:贫女姐姐,你有恁地孤孤单单,我恁地白白净净底底地……(末)只是嘴乌。

嘴乌,指丑角嘴上是涂墨的,用在此处一语双关,引人发笑。

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与北曲“北杂剧“相对,产生于江浙沿海一带,也称“温州杂剧”。《张》出自书会才人之手,大量加入温州方言,体现了早起戏文以方言土语入戏的特点,同时戏文资料对该地区的语言学研究也提供了资料可循。

“此人有一举登科分,科汝辈怎安稳!”(第十出“张协古庙避难”)中,第二个“科”字,为温州方言用语,猜度叫“科”;同一出中“开时要响,闭时要迷”的“迷”字,为温州方言,谓密闭不通风叫“迷”,即“密”的转音。“在家春不知耕,秋不知收,真个娇你你也”(第一出“开场 诸宫调张协”)。其中的“你你”,比喻舒适,温州方言至今如此。

4.神鬼戏 神鬼戏的部分,鬼神在变身之后的身份错位中,制造笑点。第十出“张协古庙避难”,判官、小鬼化作大门后,二者之间互相打趣的桥段。同时神鬼戏的部分也会推进到故事情节的发展,正是在他们判定张协日后能有高中之日,让张协进了古庙避难,才有了后面张协与王贫女的相识。

在面对冲突时,利用神鬼戏,用荒诞暂且缓和矛盾,用依附去妥协矛盾。这从侧面证明了封建社会中阶级对流不畅现象的存在,看到了下层文人群体改变身世命途的渴求。张、王二人的和好,是以王贫女被王德用收为义女为前提发生的。

5.演出本 书会才人编撰的本子是供勾栏瓦舍演出所用的,剧场性很强。在每出开始、结尾,都有交代何人、以何动作方式上场、下场。虽然戏文原是不分“出”的,是经钱南扬先生校注后分出的,但是从这些交代来看,当时演出也确实是分出连场的。开场、下场词基本上都是韵白,或化用诗句,或自起韵作,唱演合一。

第十出,山神出场,就表示舞台是一座古庙,山神让判官、小鬼变作两扇大门,于是就把舞台隔成庙内、庙外两个部分,去表现张协在庙内供案下睡觉,贫女在庙门外敲门,舞台空间原是不固定的,通过演员上场表演才把舞台空间相对地作具体的规定。

舞台空间又是流动的。第四十出,张协得中后,快马赴任,从京中到江陵千里之遥,然而舞台空间却随着演员表演自由流动、变换,几个“不觉过一里又一里”,走过了水村山庄,长亭短亭,变到了五鸡山下。舞台空间不仅流动可变,而且还是多重的。第二十七出,王德用与胜花姑娘登上百尺彩楼,而张协状元在才楼下骑马游街而过,这彩楼与街衢又是在同一空间之中,这种舞台空间的多重性更增加了它的自由度与灵活性。

其中戏文中动作的虚拟性,第四十一出贫女去采茶,舞台上并没有山冈、茶树等布景道具,完全是通过她的唱“春到郊原日迟迟,枪旗展山谷里。幽居古庙浑无,采些茶为活计”以及虚拟的表演动作加以表现的。第十出,山神命判官与小鬼两人分别做左右两扇庙门,各缚了一只手,算是关了门。以至贫女回来时以手打门,打在“丑”的身上,发出“蓬、蓬”的响声。

二、书生“负心戏”

《张》是书生负心戏,最后以张王二人的大团圆作结。戏文出自下层文人之手,供勾栏瓦舍商业演出,是有考虑到广大人民更偏爱喜剧。不过从其思想性上,这结局破坏了作品展现贫富对立的现实力度。

在张协、王贫女身上对立的,富与贫的矛盾无法调和,作者无力地提供了一种虚妄的办法去弱化矛盾,即让权贵阶级代表王德用收王贫女为义女。而后张协在自己仕途受阻的情况下,请了谭节使作和,在梓州,张协应允王德用招婿,没想到新婚之人正是贫女,于是完成了夫妻团圆。这里根本看不出张协有任何的愧意,与贫女的团圆,也是作者有心巧合使然。从现实的层面来说,张协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宋代部分读书人的真面目,他们的诗书礼义在贫、富的选择面前荡然无存。

一开始,贫女就没有接受小二的求婚,也许是有长远的考量,显然一个秀才的前程比较好。贫女善良但清醒,她能看到张协最后会娶自己的真正原因,而彼时身份已经转为富贵一方的她,是有余地不选择张协的。书生落魄总多情,折了桂枝后却又绝情得可怕,谋杀贫女这段戏,能因名利想要杀死妻子,贫女可以毫无芥蒂地接纳曾经一个要杀害自己的人,不合逻辑。作者没有找到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这样的结局,有损故事的现实表现力。

通过《张》,可以见到早期南戏的一些艺术特征,如温州方言的大量运用,方言中又是虚词使用得更多,还有那些仅存于此本戏文的曲牌名。戏文中转场基本都是韵白,角色转换和场景转换基本上都有表述动作的词语,加以转接,角色体制已经相比元杂剧更为成熟。它也有很多早期戏文的局限,文人修改较少,故事本身的逻辑性不足,角色性格前后矛盾。

参考文献:

[1] 钱南扬.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 俞为民.张协状元与早期南戏的形式特征[J].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03(1).

[3] 俞为民.宋元南戏考论续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5] 杨秋红.中国古代鬼戏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6] (明)王骥德.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曲律[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作 者:何丽蜜,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

编 辑:魏思思 E-mail:mzxswss@126.com